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9中国世界邮展,税票展品共有14部。其中有一部是新加坡的许少全先生的税集为荣誉级展品。该集曾三次获得国际邮展大金奖。13部展品,一部获得大金奖、4部获得金奖、一部获得大镀金奖、4部获得镀金奖、3部获得大银奖。我国参赛的4部税集,最好成绩为大镀金奖、其余为镀金、大银奖。据悉,在本届世界邮展中没有中国评审员参加的情况下,获得披金挂银的较好成绩,是可喜可贺的。
在本届世展中,为什么中国连一块金奖也没有拿到?原因何在?以下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时期"上的差距国际集邮界权威人士曾透露,年代的划分是衡量税集选题与素材重要性的一个价值尺度。国际上参展的邮集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即19世纪前为古典时期,二次大战以前至1900年为中间时期,1945年以后为现代时期。本届获得大奖的邮集多为古典式的邮集。参展获得金奖以上的税集均是年代久远的,大多为一个多世纪前的税票实物。例如:获得大金奖的英国的《锡兰税票》展集中,所展示的实物为1862年至1899年之间所试印的样张或印制发行的税票;获得金奖+特别奖的法国《已被采用和未被采用的税票样张》税集为1860年至1900年间,法国发行的印花税票及其史前准备阶段的试印样张和试版;获得金奖的美国人组编的《日本的文件印花税票》,展示了1873年至1883年日本印制的27种面值的一版或二版印花税票及研究成果;获得金奖的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税票》和马来西亚的《从史前到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时期的印花税票和司法印纸》均系反映19世纪中后期的海峡殖民地税票变迁的历史史实。本届世展我国选送的属于现代邮集的《华东人民邮政》、《中国军邮史》等邮集,均获得了大金奖+特别奖,前者还获得了国家大奖等殊荣,新中国的普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说明发掘、研究解放区税票与新中国税票集,获得高奖大奖还是很有希望的,也说明国际集邮联对于时期问题也并非完全是唯古的。税集的前景还是十分令人乐观的。属于中期的税票即民国早中期发行的税票更有希望获得大奖的。特别是民国时期印制的一些试印票与样张,有些印花税票是孤品或者是非常罕见的税品。应该不断宣传这些珍贵的税品,使众多的国际评审员更加了解这些珍贵的税品。
二、编排上的不足展品的处理和重要性在FIP国际评审规则中占有25分,可见其重要性。其中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重要性各占有5分之多。大凡获得金奖的税集,在编排上严格按照国际评审规则去做。高奖税集一般将非常重要的早期展品放在展框的黄金位置上。现仅举一例,(其余类推),如英国获得大金奖的一部《锡兰税票》展集中,作者将19世纪中后期使用的珍罕的各种试印票、样张选用在让评审员及人们最易观察的位置上。例如第一框中的第6至第7两张贴片共同展示的,系面值为2D到2S间众多的藕荷色样票大连张。税品素材的品相和珍罕性也占有25分,非常重要。作者要有精品意识,要有镇集之宝。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孤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残缺不全,因其珍贵而显示残缺美,像这样的税品不仅可以展示,而且有可能获得高奖。
我国的税集在编排上是存在问题的。如本来董光呈先生的税集已经扩展到了8框,原有长城图、嘉禾图、地图旗、六和塔图、人像图、复兴关图等样张、试印样票、样本等。还有价值不菲的民国法统纪念1分印花税票试印样张等珍品,含金灿灿,有获得金奖的希望。但是由于编排上,将许多珍品放置在非最佳位置,如被税友们称为国宝的卢沟桥试印样张,却被安排在展框的第一个贴片上,因而一般不会为评审员所重视。有人说如果那样编排,不就会将时间顺序打乱了吗?其实在时期相近的情况下,可以灵活一些。将重要的税品放在显赫地方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其他3部税集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为制作税集和邮集一样,要体现出美学和创新的意识。周震的税集,展示的长城图税票各地加盖品种显得很多,条条块块、方方正正的排列而显得呆滞死板。另外,选用的税品品相也很重要,国外许多税品已经历经百年,但品相仍然保持完好,整洁如新。我国参展的4部税集选用的税品,其中有许多墨划品或显得过于陈旧,让人一看有脏兮兮的感觉。因此,收藏要有精品意识,展示要宁缺勿滥,一定要展示品相好的税品。
三、研究上的欠缺税集知识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很重要。在本届邮展中,获得金奖的集子对税票类的研究模式有两种。一种为复合式的票类,即将史前纳税戳记、税票、邮票、邮税两用票、司法印纸、费用票等放在一起展示。外国的税票在使用时往往有在某一时期一票通用的做法。如英国人制作的《锡兰税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海峡殖民地税票的集子中均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研究的。这是一种广泛性的展示,可包括各类契约文件文本、保险、司法、许可证照、以邮票代用的税票或以税票代用的邮票以及史前所使用的税品。这种模式在中国早期税票组集时尚可采用,而在民国中后期以及解放区、新中国均不适合。另一种研究模式即单一票制式的研究,即常用的那种传统研究方法,即对税票从纸张、印刷版式、齿孔、刷色、变体、样张等诸方面去研究。如法国人制作的《已被采用和未被采用的税票样张》、美国人制作的《日本的文件印花税票》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研究的。特别是后者,更接近中国税票组集的实际情况,值得借鉴与学习。该集在研究从1873年到1883年这十年间的27种不同的面值的税票时,有的从纸张上区分为进口纸和纸(土纸),又分厚纸、薄纸等;有的研究齿孔相当复杂有:10、10×9、10×125、10×13、11、11×10、12、12×10、125、125×10、125×11、13、13×10、13×11等10余种不同度数的齿孔;有的研究刷色深浅,如有的相同面值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刷色,例如117#贴片中1圆就有蓝色和紫红两种不同。还有从版式上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暗记与特征,再一是分别将收集到各种面值的大量实用的税票实行拼版复原到位。这种小题大作是"笨拙"的功夫。作者是费了很多的心血与时间才取得这样成果的。另外该集在研究变体票类也很深入,对细小的印刷变异,如漏印、模糊复印等观察细致入微。还有的是展示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实用税单,如《日本的文件印花税票》集将所有面值的税票实用单据都展示出来了。因此该集获得金奖是令人佩服的。
四、制作水平的差异我国邮集的制作,普遍不如国外制作的干净、利落、均衡与精美。在当今世界,我们完全有能力利用高科技去精心设计制作出既简捷又精美的税集来。切莫购买珍贵税票很愿意花大价钱,而在编排制作上却不舍得投资,这种大头不算小头算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是很不划算的。
责编/董至德
在本届世展中,为什么中国连一块金奖也没有拿到?原因何在?以下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时期"上的差距国际集邮界权威人士曾透露,年代的划分是衡量税集选题与素材重要性的一个价值尺度。国际上参展的邮集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即19世纪前为古典时期,二次大战以前至1900年为中间时期,1945年以后为现代时期。本届获得大奖的邮集多为古典式的邮集。参展获得金奖以上的税集均是年代久远的,大多为一个多世纪前的税票实物。例如:获得大金奖的英国的《锡兰税票》展集中,所展示的实物为1862年至1899年之间所试印的样张或印制发行的税票;获得金奖+特别奖的法国《已被采用和未被采用的税票样张》税集为1860年至1900年间,法国发行的印花税票及其史前准备阶段的试印样张和试版;获得金奖的美国人组编的《日本的文件印花税票》,展示了1873年至1883年日本印制的27种面值的一版或二版印花税票及研究成果;获得金奖的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税票》和马来西亚的《从史前到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时期的印花税票和司法印纸》均系反映19世纪中后期的海峡殖民地税票变迁的历史史实。本届世展我国选送的属于现代邮集的《华东人民邮政》、《中国军邮史》等邮集,均获得了大金奖+特别奖,前者还获得了国家大奖等殊荣,新中国的普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说明发掘、研究解放区税票与新中国税票集,获得高奖大奖还是很有希望的,也说明国际集邮联对于时期问题也并非完全是唯古的。税集的前景还是十分令人乐观的。属于中期的税票即民国早中期发行的税票更有希望获得大奖的。特别是民国时期印制的一些试印票与样张,有些印花税票是孤品或者是非常罕见的税品。应该不断宣传这些珍贵的税品,使众多的国际评审员更加了解这些珍贵的税品。
二、编排上的不足展品的处理和重要性在FIP国际评审规则中占有25分,可见其重要性。其中在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重要性各占有5分之多。大凡获得金奖的税集,在编排上严格按照国际评审规则去做。高奖税集一般将非常重要的早期展品放在展框的黄金位置上。现仅举一例,(其余类推),如英国获得大金奖的一部《锡兰税票》展集中,作者将19世纪中后期使用的珍罕的各种试印票、样张选用在让评审员及人们最易观察的位置上。例如第一框中的第6至第7两张贴片共同展示的,系面值为2D到2S间众多的藕荷色样票大连张。税品素材的品相和珍罕性也占有25分,非常重要。作者要有精品意识,要有镇集之宝。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孤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残缺不全,因其珍贵而显示残缺美,像这样的税品不仅可以展示,而且有可能获得高奖。
我国的税集在编排上是存在问题的。如本来董光呈先生的税集已经扩展到了8框,原有长城图、嘉禾图、地图旗、六和塔图、人像图、复兴关图等样张、试印样票、样本等。还有价值不菲的民国法统纪念1分印花税票试印样张等珍品,含金灿灿,有获得金奖的希望。但是由于编排上,将许多珍品放置在非最佳位置,如被税友们称为国宝的卢沟桥试印样张,却被安排在展框的第一个贴片上,因而一般不会为评审员所重视。有人说如果那样编排,不就会将时间顺序打乱了吗?其实在时期相近的情况下,可以灵活一些。将重要的税品放在显赫地方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其他3部税集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为制作税集和邮集一样,要体现出美学和创新的意识。周震的税集,展示的长城图税票各地加盖品种显得很多,条条块块、方方正正的排列而显得呆滞死板。另外,选用的税品品相也很重要,国外许多税品已经历经百年,但品相仍然保持完好,整洁如新。我国参展的4部税集选用的税品,其中有许多墨划品或显得过于陈旧,让人一看有脏兮兮的感觉。因此,收藏要有精品意识,展示要宁缺勿滥,一定要展示品相好的税品。
三、研究上的欠缺税集知识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很重要。在本届邮展中,获得金奖的集子对税票类的研究模式有两种。一种为复合式的票类,即将史前纳税戳记、税票、邮票、邮税两用票、司法印纸、费用票等放在一起展示。外国的税票在使用时往往有在某一时期一票通用的做法。如英国人制作的《锡兰税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海峡殖民地税票的集子中均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研究的。这是一种广泛性的展示,可包括各类契约文件文本、保险、司法、许可证照、以邮票代用的税票或以税票代用的邮票以及史前所使用的税品。这种模式在中国早期税票组集时尚可采用,而在民国中后期以及解放区、新中国均不适合。另一种研究模式即单一票制式的研究,即常用的那种传统研究方法,即对税票从纸张、印刷版式、齿孔、刷色、变体、样张等诸方面去研究。如法国人制作的《已被采用和未被采用的税票样张》、美国人制作的《日本的文件印花税票》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研究的。特别是后者,更接近中国税票组集的实际情况,值得借鉴与学习。该集在研究从1873年到1883年这十年间的27种不同的面值的税票时,有的从纸张上区分为进口纸和纸(土纸),又分厚纸、薄纸等;有的研究齿孔相当复杂有:10、10×9、10×125、10×13、11、11×10、12、12×10、125、125×10、125×11、13、13×10、13×11等10余种不同度数的齿孔;有的研究刷色深浅,如有的相同面值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刷色,例如117#贴片中1圆就有蓝色和紫红两种不同。还有从版式上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暗记与特征,再一是分别将收集到各种面值的大量实用的税票实行拼版复原到位。这种小题大作是"笨拙"的功夫。作者是费了很多的心血与时间才取得这样成果的。另外该集在研究变体票类也很深入,对细小的印刷变异,如漏印、模糊复印等观察细致入微。还有的是展示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实用税单,如《日本的文件印花税票》集将所有面值的税票实用单据都展示出来了。因此该集获得金奖是令人佩服的。
四、制作水平的差异我国邮集的制作,普遍不如国外制作的干净、利落、均衡与精美。在当今世界,我们完全有能力利用高科技去精心设计制作出既简捷又精美的税集来。切莫购买珍贵税票很愿意花大价钱,而在编排制作上却不舍得投资,这种大头不算小头算的做法,我个人认为是很不划算的。
责编/董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