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钢板固定术与外固定架固定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加以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胫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架固定术,对照组患者则予以钢板固定,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骨折部位愈合平均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加以对比。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23/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平均时间为(4.1±1.2)个月,较之于对照组患者的(6.7±1.5)个月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3/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3%(10/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于钢板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在胫骨骨折临床治疗中疗效更具显著性,且骨折部位所需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钢板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胫骨骨折
胫骨骨折为四肢骨折中极为常见的类型,夹板、石膏、钢板、外固定架及髓内钉固定均为常用疗法。随着固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胫骨骨折治疗选择何种固定方式也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对钢板固定术及外固定架固定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加以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胫骨骨折患者,男38例,女25例;年龄17至72岁,平均(47.3±7.8)岁;对其进行Gustib分型,12例患者为I型胫骨骨折,13例患者为Ⅱ型胫骨骨折,38例患者为Ⅲ型胫骨骨折;36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而致胫骨骨折,17例患者因高空坠物而致胫骨骨折,6例患者因重物砸伤而致胫骨骨折,4例患者因摔倒而致胫骨骨折;19例为胫骨上段骨折,28例为胫骨中段骨折,16例为胫骨下段骨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2),2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故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①观察组:该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架固定,于患者小腿前侧做一切口,将骨膜适当剥离,将骨折部位清创并复位,而后以螺钉或钢丝将外固定架固定于骨折部位,缝合切口。
②对照组:该组患者行钢板固定术,即于患者小腿前侧做一切口,将骨膜适当剥离,将骨折部位清创并复位,而后将钢板置于胫骨外侧,以螺丝将钢板固定,缝合切口后以石膏将骨折部位外固定。
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加以对比。
1.3观察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优:即患者骨折部位于4个月内完全愈合,无并发症,踝关节可正常活动;2)良:即患者骨折部位在4个月-6个月内愈合,踝关节可正常活动,出现轻度水肿;3)可:即患者骨折部位在6个月-8个月内愈合,踝关节可正常活动,存在较严重水肿及疼痛;4)差:即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時间大于8个月,踝关节存在水肿、疼痛,或切口感染,出现骨髓炎等更严重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x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23/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x2=5.132,P<0.05)。
2.22组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平均时间为(4.1±1.2)个月,较之于对照组患者的(6.7±1.5)个月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t=7.58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3/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3%(10/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x2=4.475,P<0.05)。
3讨论
胫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多为开放式与粉碎性骨折,极易连累关节周围,并伴随较严重软组织损伤。其主要特点为肢体显著肿胀、不稳定型骨折、软组织条件相对较差、治疗难度较大、术中及术后风险大、愈合时间长等。若手术方式不合理则会加重软组织损伤,对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产生破坏、感染,导致畸形愈合及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胫骨解剖结构及功能具一定特殊性,故治疗时应对血液供应的平衡及骨折固定的稳定予以首先考虑。外固定架可为严重胫骨粉碎性骨折提供良好软组织与血供条件,在伴有软组织损伤感染性、开放性骨折、邻近关节面及多段复杂骨折该固定方式疗效良好,操作简便、软组织损伤较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较高、避免再次手术。此外,外固定架固定术还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关节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更能的尽早恢复;外固定架还可使得软组织并发症发生风险得以有效降低,可对经过近端的大段骨折进行更好地固定,并对复位加以更好地控制,进而有效降低畸形愈合发生率。在外固定支架的安装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进行超关节固定,进而有效防止关节僵硬。
本研究31例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术的胫骨骨折患者其在临床疗效、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钢板固定,可见较之于钢板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在胫骨骨折临床治疗中疗效更具显著性,且骨折部位所需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钢板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胫骨骨折
胫骨骨折为四肢骨折中极为常见的类型,夹板、石膏、钢板、外固定架及髓内钉固定均为常用疗法。随着固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胫骨骨折治疗选择何种固定方式也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对钢板固定术及外固定架固定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加以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胫骨骨折患者,男38例,女25例;年龄17至72岁,平均(47.3±7.8)岁;对其进行Gustib分型,12例患者为I型胫骨骨折,13例患者为Ⅱ型胫骨骨折,38例患者为Ⅲ型胫骨骨折;36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而致胫骨骨折,17例患者因高空坠物而致胫骨骨折,6例患者因重物砸伤而致胫骨骨折,4例患者因摔倒而致胫骨骨折;19例为胫骨上段骨折,28例为胫骨中段骨折,16例为胫骨下段骨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2),2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故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①观察组:该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架固定,于患者小腿前侧做一切口,将骨膜适当剥离,将骨折部位清创并复位,而后以螺钉或钢丝将外固定架固定于骨折部位,缝合切口。
②对照组:该组患者行钢板固定术,即于患者小腿前侧做一切口,将骨膜适当剥离,将骨折部位清创并复位,而后将钢板置于胫骨外侧,以螺丝将钢板固定,缝合切口后以石膏将骨折部位外固定。
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加以对比。
1.3观察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1)优:即患者骨折部位于4个月内完全愈合,无并发症,踝关节可正常活动;2)良:即患者骨折部位在4个月-6个月内愈合,踝关节可正常活动,出现轻度水肿;3)可:即患者骨折部位在6个月-8个月内愈合,踝关节可正常活动,存在较严重水肿及疼痛;4)差:即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時间大于8个月,踝关节存在水肿、疼痛,或切口感染,出现骨髓炎等更严重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x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3.5%(2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23/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x2=5.132,P<0.05)。
2.22组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平均时间为(4.1±1.2)个月,较之于对照组患者的(6.7±1.5)个月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t=7.58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3/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3%(10/3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x2=4.475,P<0.05)。
3讨论
胫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多为开放式与粉碎性骨折,极易连累关节周围,并伴随较严重软组织损伤。其主要特点为肢体显著肿胀、不稳定型骨折、软组织条件相对较差、治疗难度较大、术中及术后风险大、愈合时间长等。若手术方式不合理则会加重软组织损伤,对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产生破坏、感染,导致畸形愈合及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胫骨解剖结构及功能具一定特殊性,故治疗时应对血液供应的平衡及骨折固定的稳定予以首先考虑。外固定架可为严重胫骨粉碎性骨折提供良好软组织与血供条件,在伴有软组织损伤感染性、开放性骨折、邻近关节面及多段复杂骨折该固定方式疗效良好,操作简便、软组织损伤较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较高、避免再次手术。此外,外固定架固定术还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关节活动,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更能的尽早恢复;外固定架还可使得软组织并发症发生风险得以有效降低,可对经过近端的大段骨折进行更好地固定,并对复位加以更好地控制,进而有效降低畸形愈合发生率。在外固定支架的安装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进行超关节固定,进而有效防止关节僵硬。
本研究31例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术的胫骨骨折患者其在临床疗效、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钢板固定,可见较之于钢板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在胫骨骨折临床治疗中疗效更具显著性,且骨折部位所需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