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该互相笑话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ki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景:
  因为自己就读的学前班转来了个叫丁丁的新同学,斌仔兴奋极了,那几天回家路上跟妈妈汇报的全是关于丁丁的新闻:丁丁的头发后面留有一条小辫子;丁丁说湖南话,我们都听不懂;丁丁爸爸 怪,忍不住问他。
  “丁丁今天哭了。”斌仔的情绪有点低落,“林为钧他们笑话他,捉他的小辫子玩,还说他说的是乡下话。”妈妈停下了脚步,蹲下来,看着斌仔的眼睛:“告诉妈妈,你当时做了什么?没有制止他们吗?”
  “没有,我怕他们也不理我了。”斌仔的声音低了下来。
  “那么,”妈妈拉起了斌仔的小手,“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吗?”
  “不对,”斌仔犹豫了一下,但又接着说,“可是,可是丁丁讲话就是怪怪的,我们都听不懂。还有他的小辫子—”
  妈妈把斌仔拉进怀里,接过了话头:“妈妈知道你害怕小朋友不理你,那多不好受啊!可是他们这样对丁丁,丁丁心里一定也很难过。而且,丁丁刚从湖南来,不会说广州话很正常,上次爸爸妈妈带你去湖南旅游,车上的小朋友不是也听不懂你讲的白话吗?可是他们没有笑话你吧?”
  “对,”斌仔想到那次旅游,有点兴奋了,“他们还教我说湖南话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是广东,丁丁的家乡是湖南,不同的家乡就有不同的话,不同的风俗。”妈妈耐心开导。
  “什么叫风俗?”斌仔不解。
  “丁丁的小辫子就是一种风俗。你们觉得不好看,可丁丁觉得这样才美!既然丁丁自己觉得很美,你们就应该尊重他。”
  “我知道了,我们都是小朋友,我们都一样;就算我们说不一样的话,也能成为好朋友,不该互相笑话,对吧?”斌仔能说出这么“深”的道理,妈妈报以响亮的一吻。“可是怎么尊重他呢?”斌仔又不懂了。妈妈站起身,“尊重,就是明天回去告诉丁丁,他的小辫子蛮好看的,还有,问他愿不愿意学广东话,愿意的话就——”
  “就教他!就像旅游的时候小朋友教我一样,是吗?”
  妈妈笑了。儿子终于懂得了包容和尊重,这对他今后的生活太重要了。她可不愿意斌仔从小就学会排斥,毕竟这个博大的世界需要一些心胸更宽广、视野更开阔的小主人。
  分析:
  本期我们要谈论的又一块道德基石叫做宽容。从上面的个案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善良,看出尊重,看出同情,看出同理心,但讲到宽容,似乎有些离题:“宽容不是指的谅解他人、不记恨不报复的一种品质吗?”你会问。
  也是。也不是。你理解的是生活中讲的宽容,可在孩子的品德奠基工程上,我们讲到的宽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它的确涉及上面提到的一干元素,的确让孩子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学会以善良、尊重、理解待人,但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奥妙集中在一点——给孩子一个基本认识:所有人,不论是否和我们一样,都值得受到公平和尊重的对待。
  分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更喜欢取笑他人的短处以确定自我价值,他们容易随大流,不善特立独行,也怯于特立独行。所以斌仔才会在丁丁受到取笑的时候一度退缩;但是,如果我们任由孩子退缩下去,终有一天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跟我们不一样,所以他是错误的,他该受到隔离。
  也许你不觉得这样的孩子会给你们平静的家庭生活带来什么波澜,可问题是惊涛骇浪正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掀起:孩子可能从此自大或者自卑,参与排挤他人或者甘愿接受排挤;成年后可能变得偏执,变得无法接受异己,甚至无法接受新事物。因为欣赏不了事物的差异,他的思维可能日益狭隘、墨守成规;因为不习惯从不同的人身上发现闪光的地方,他对生活和朋友的评价也会牢骚满腹、怨气冲天—没错,孩子的学习可能不错,成绩可能不错,长大后工作可能不错,薪水可能不错—但是,因为不够宽容,不够包容,他失去了很多学习和吸纳的机会,却平添了很多烦恼。一句话,这种狭隘的人生很不快乐。
  让孩子从小学会接纳不同的世界,让他们打开心灵所有的窗口,准备迎接户外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这可能是比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特长都要重要的事。
  
  宽容小测试
  请根据给出的5种分值,按照孩子的真实情况打分:
  一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偶尔:2分;从不:1分
  1. 不因为别人的年龄、文化、性别、长相、口音等与自己不同而取笑他们;
  2. 不嘲笑别人的残疾;
  3. 乐意认识和了解与自己背景、情况都不同的人;
  4. 别人受到侮辱或贬低时,表达不快和关怀;
  5. 坚持与被疏远的“倒霉蛋”呆在一起,不离不弃;
  6. 不讲令在场有人不愉快的笑话,也不做令他们难 堪的评论;
  7. 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包括长相、籍贯等等)感到骄傲;
  8. 对人友好坦诚;
  9. 注意别人正面的特点,而不是他们的差异;
  10. 不想当然乱下结论,不随便对别人评判、分类、说三道四。
  评分标准:
  40-50:完全达标 30-39:需要提高 20-29:存在问题
  10-19:情况严重。
  责任编辑:叶展铭
其他文献
瞒天过海(江先生,30岁,工程师)  女儿很胖,可还是一个劲儿地看电视,而且边看边嚼薯片牛肉干。没办法,换电视机的时候,我告诉她买了一台“数字环保小彩电”,并煞有介事地在她的小自行车健身器跟电视机之间“接”了一根线,告诉她:你要不断地蹬自行车,才有电力使彩电亮起来。她真信了,为了看她喜欢的动画片,每天踩足30分钟。其实是我们在她背后“遥控”呢—她骑不动了,电视也就“没电”了。现在她5岁了,苗条了许
期刊
  
期刊
任性是不少幼儿的通病。“孩子嘛!”你或是不以为然,或是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发展为心理障碍—支配狂的时候,你还会这么想吗?  6岁的男孩小磊站在雪糕柜前,向妈妈索要雪糕,妈妈试图劝说他放弃。小磊开始不予理睬,紧接着便大吵大闹起来。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屈服。谁知这时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雪糕上了:他一把把妈妈递过来的雪糕扔在地上;他用脚踢母亲、踹雪糕柜;他甚至对企图劝说的售货员又抓
期刊
新学年开学的头几天,幼儿园门前便成为孩童伤心落泪的地方。哭声、叫喊声中传递着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妈妈,不要走!不要离开我!其中,数亚裔的孩子最能哭,有的能从早上一直哭到下午;有的因为看到其他小朋友哭而受到“感染”,也一发不可收拾。幼儿园成了“哭儿园”,情形真有点可怕。  有一个日本男童,来美国没几天,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哭起来可丝毫不受影响,用声嘶力竭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我的日文水平仅限于“坐好”“
期刊
协调能力是指在身体运动过程中,调整与综合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使之和谐而统一的能力。让孩子进行身体协调能力的运动,有助于促进大脑神经中枢系统对肌肉活动支配和调节能力的发展,除了能提高肌肉活动的准确性、灵活性、稳定性,使身体活动更加自如、省力、协调而优美,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脑部发育,身心俱受益。    模仿动物爬 (8个月-3岁)  (1)小蚂蚁爬:家长可用各种玩具引诱孩子在床、地板、地毯上模仿小蚂蚁手膝
期刊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地点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  第一天,木板被设置成按A板可得到肉丸子,按B板会被电击。小狗很偶然地按动了A板,结果得到了一个肉丸子;又很偶然地按动了B板,结果被电击了一下。多次尝试之后,小狗终于知道了只有按A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二天,A和B两块按板的功能被调换了。小狗刚开始当然是不断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了电击,它于是尝试按一下B
期刊
是全托让儿子任性吗    我的孩子上小班时是日托,到了中班上了全托,一年下来发现小孩任性了许多。周末回来,一点小事没满足就哭闹不已,让人头疼。艾子你说怎么办?  深圳 王灿    事情的症结不在全托本身,而在父母的态度。孩子从日托转为全托,与父母接触减少,容易陷入一种“情感焦渴状态”,其哭闹可能就是在试探、寻求感情上的安全感。这个时候,若父母反应夸张,带着补偿的心理围着孩子转,就会强化孩子”我一
期刊
宝宝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那位小朋友狠狠地飞起一脚,没踢到球,却踢到了宝宝的腿。宝宝疼得几乎哭出来,马上冲过去,也狠狠地踢了小朋友一脚。结果两个孩子就你推我一下、我打你一拳地干了起来。  妈妈一见宝宝被人欺负,气得血往上涌,冲上前去,一把抓住那位小朋友的手臂:“我在这儿你都敢踢他,不在时还不一定怎么欺负他呢!”小朋友吓得不敢吭声。转而,妈妈又对宝宝说:“以后不许再和这种野孩子玩儿!”说完,
期刊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于发
期刊
搬到高层住宅还不到一周,欣欣就遇上一件“不痛快”的事:那天与妈妈回家,紧赶慢赶挤进电梯门,表示超载的电铃就响了,可满电梯的人谁都不肯动,都盯着她和妈妈看,欣欣觉得他们太没有同情心了!妈妈更过分,一边拽着她的手往外退,一边还猛对那些“懒得动”的大人们说“对不起”。  “我是小孩子,公共汽车上的阿姨叔叔们都会给我让座,为什么邻居不让我们先坐电梯?” 正值高峰,电梯很难等,欣欣一肚子的不高兴。  讲得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