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生命美育的经典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拟站在生命美育的高度对《长歌行》的主题意蕴进行创造性解读,发现其中包含着“向上”与“行乐”这看似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生苦短这一终极性悲剧的丰富意涵。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塑造自由人格,涵养深情,实现诗意生活。
  关键词:《长歌行》;生命美育;创造性阅读
  通过文学艺术与生命修养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文化成与心性化育,这是中华人文精神所独具的生命美育品格。在中学阶段,语文课最具人文性,承载着生命美育的重任——教会中学生认识生命美感的形态,进而优化与美化自我的生命。对此,一般教师的做法是以经典诗文来教诲学生。例如,教师常援引《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惜的是,由于生命美感体验的缺失,阻隔了经典作品与学生生命个体的汇通,往往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拟以《长歌行》为例探讨借助经典诗文的创造性阅读来实现中学生生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命美育的高度对《长歌行》进行创造性解读
  《长歌行》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全诗如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师常用“学习”与“向上”来置换“努力”与“伤悲”,这种解读虽有主观上的善意,却缩小了“努力”的丰富内涵,客观上损害了学生个人审美体验的生成,使之沦为教师“咀嚼”之后“喂给”学生的人生道理,难以打动学生。因而,在得出“学习”与“向上”这一大道理”(即“成说”)之前,还需要借助“破说”的方式,撬开经典坚硬的躯壳,寻找其更为丰富的意义。
  关于《长歌行》一诗,《乐府解题》认为其:“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大量“努力为乐”的表达,具体如下: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娛乐,聊厚不为薄……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
  《今日良宴会》求的是功名腾达,《回车驾言迈》说的是荣名立身,《驱车上东门》强调的是吃仙药、饮美酒、穿华服,《青青陵上柏》表达的是娱心不迫,《生年不满百》揭示的是及时行乐。这种表达的反复出现与魏晋时期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乱丛生,人寿不长。面对黑暗的政治、无常的命运、短暂的生命,怎样才能活出一个“人”所应有的价值?这个根本性的困惑促进了“人”的觉醒与“美”的自觉。因而,在一个令人悲哀的动乱时代却形成了让人赞叹的人性解放与审美自觉的思潮。
  除《古诗十九首》外,在《世说新语》中王子猷有雪夜访戴的自然随性之举,恒温北伐路上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真情泣涕,刘伶有纵酒放达的名士风范。对此,鲁迅用“魏晋风度”对其进行概括。
  《长歌行》的“少壮努力”、《古诗十九首》的“努力为乐”、《世说新语》的“魏晋风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生命美感的自觉追求。这种追求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中达到了美的巅峰,对后世形成了绵延不绝的影响。学生理解了这一点,自然也就能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何会蕴含着“努力为乐”的含义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此宝贵,谁都难免一死。在《古诗十九首》中,“速老”“盛衰”“如寄”等词语形象地揭示了“人生苦短”这个令人绝望的大悲剧。《长歌行》中的“青葵”“朝露”“百川”等意象也蕴含了这层意蕴,因而作者说“行乐”要“及时”。那么,什么样的“乐”才配得上这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呢?像魏晋士人那样吃药喝酒吗?魏晋士人之所以如此,是以自我本性来反抗黑暗的政治与虚伪的礼法,其中蕴含着深深的哀痛与决绝的勇敢。如果我们只看到其言行的表面,就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的“至乐”。同样,如果我们以为勤奋刻苦获得高分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也是只看到了表象而已,因为这样的“学”只不过是“为稻粱谋”的工具,与学生的人生旨趣毫无关联。如此一来,学生便不能理解孔子将“朝闻道,夕死可也”作为“学”的至高原则是多么的勇敢,自然也就不会有孔子那种“韦编三绝”式的持久学习之力。理解了这一点,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同时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与“努力为乐”来解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但不矛盾,而且还能辩证地提炼出更深层的意蕴,即以勇敢追求生命至乐的方式来反抗人生苦短的终极悲哀,最终实现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
  人生“至乐”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及时行“乐”才不后悔?生命“至上”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样的“上”才值得我们的心“天天”向往之?对此,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理解,完全拥有自主选择人生目标与践行人生道路的权利,但我们必须明白:在人生“老大”的终点,会有一位叫作“伤悲”的判官对我们的生命作出价值上的评判。因而,当选择权交还给我们自己时,“少壮”时应如何“努力”才能确保“老大”后不“悲伤”?这是《长歌行》向我们的生命提出的拷问,也是该诗最具美育功能的意蕴所在。
  二、从生命美育的高度对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的方法
  南宋普济禅师在《五灯会元》中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段话在“成——破——立(合)”中揭示了一种既螺旋上升又辩证统一的领悟生命的方法。前文对《长歌行》的解读正是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以下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这一方法运用于经典作品解读时需注意的事项。   就正面而言,要敢于破。不破不立,先破而后才能立。经典作品因为陈陈相因的解读,形成了一些看似很有哲理但很难产生激励实效的俗见成说。不打破这些俗见成说,就很难实现创造性阅读。当然,在“破”的时候,要以生命关怀为旨归,以审美教育为目标。《长歌行》正是紧扣“人生苦短”这一根本性的情感体验,引出“及时行”人生“至乐”的美育目的。另外,要敢于相信学生,将实现生命价值的选择权大胆地还给学生,甚至不惮于将生命的负情绪(比如死亡、残缺、伤害等)展现出来。因为“不知死,焉知生”,只有透过裂缝才能更好地看到光,才能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这才是最彻底、最成功的生命美育。
  就反面而言,打破俗见成说时,要深入地领悟中华美学精神与人文精髓,不偏离文學与艺术的史实,遵循科学合理的学术分析方法,紧扣文本展开细致的解读,不可过度阐释或胡乱联系生发,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尤其是在进行第二层“破”的时候,要有充分地论证;在进行第三层“立”的时候,要与第一层的“成”圆满地“合”起来。换言之,“立”的实现与“合”的圆成是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三、以生命美育解读经典作品的涵育效用
  生命美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从生命美育的角度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与美的价值,其涵育效用有三:
  其一,自由人格的塑造。李泽厚指出:“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标志着“人”的觉醒。人拥有了这种觉醒,才能涤荡尘虑,超越世俗,率真地遵从生命本真的体悟,寻找到自我人生的“至乐”并笃行之,绽放出个性的光辉。
  其二,执着深情的涵养。宗白华认为:“‘魏晋风度’本质上是魏晋士人‘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这种深情是‘人’从存在的层面认清了无可逃脱的大苦难与大悲剧之后,以大热爱的方式达成的大和解。”拥有了这种执着深情,自然能从“晞”“黄”“衰”“归”这些日常现象中看到生命的影子,体会到这些平常细节揭示的生命正在发生的变化,从而激发出“少壮努力”的无穷力量。学生理解了这种执着深情,自然能真切地领悟到《长歌行》中的“努力”与“伤悲”涵育的是一种一往情深的文化生命。
  其三,诗意生活的达成。王阳明借“山中观花”之喻指出审美体验是物我交融在当下“活泼泼的呈现”。对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便是在每一个美感生成的澄明时刻,以感性体悟的方式而非理性哲学思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之于我们生命个体的意义与价值。当我们对经典进行创造性阅读时,便是深刻的人生道理与感性的生命体验相遇之时,是诗化生命获得显现,诗意生活正在达成之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北京:三联书店,2009.
  [2]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艺文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师范大学教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意写作》生命美育的研究与实践”(2018JGX046);南宁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创意写作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SYJYGG201701);广西高等教育教改课题“基于PBL TBL模式的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2018JGA2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铮(1978— ),女,广西省南宁师范大学讲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论。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大部分学生却认为它很难。其实,如果能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做文言文阅读题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方法;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的一道题。经过调查问卷和实际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读懂所选文本,从而无法快速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
虽说是电脑时代了,可是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是很让人羡慕的事啊。我身边的同学就有好多写得一笔好字,可是无论我再怎么练习,字还是老样子。有的同学说,字写得好不好,是天生的,靠练习是不行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写得好的人,不管以前写得多难看,会突然有一天,一下子变得好看起来。难道写字也会“恍然大悟”吗?我是不是也可以等着让自己“恍然大悟呢”?  ——瑞 林  如果有过学骑自行车,或者轮滑、游泳的经历,很多人记
【摘要】 新会计准则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共同构成了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规范体系。文章依据新准则,通过对2007—2008年河南省上市公司的报表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企业合并;商誉;权益结合法    在当今席卷全球的合并浪潮和中国入世的背景下,合并越来越成为企业迅速扩张、走多
他上大一时就曾孤身一人到河南省的“艾滋村”做志愿者;他最大的梦想是为山区的孩子建一座图书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他,就是“驴背图书馆”的发起人孙智。    “微公益”    2007年暑假,重庆工商大学大二学生孙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驴行”。  一天,在山西省大同市偏远山区,孙智和朋友正准备找一处地方搭帐篷。  这时,一个赶着黄牛路过的少年好奇地停下来,看了一会儿,
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
有句老话说:“牙齿不好,疾病满身跑。”可见牙齿疾患和全身疾病的某些关系。牙不好,尤其是患牙周炎,可诱发哪些疾病呢?   消化吸收障碍   牙排列整齐,没有疼痛和缺损,咀嚼有力,才能将食物充分咀嚼磨碎,让舌和食物充分接触,将进食的愉悦感传递给大脑,使人神清气爽。   一旦牙齿不好,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肠胃后,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肠胃疾病。长此以往,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全身器官营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专业名词,说的是要把望、闻、问、切四种不同诊察方法得到的病情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判,然后对患者疾病作出诊断结论,提出治疗方案。切作为“四诊之本”,亦显得尤为重要。  切诊有多重要?  切,是“切诊”的简称,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把脉”,但又不只是“把脉”,还包括用手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比如腹部、皮肤等,是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切诊与西医学的查体异曲同
有这样一位防麻风病的巾帼,她叫李桓英,1979年,在她59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改变了千年来认为麻风病不可治愈的历史。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她已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但在与麻风病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奋战
导语: 欧盟各国走得近,国家领导经常互访,留客人吃顿饭也在情理之中。御厨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可也得小心翼翼。  许多清宫剧中,经常描写皇帝的御厨如何神奇,御膳房的食物多么好吃,让人垂涎之余,还对御膳充满想象,也想知道御膳房有哪些秘密?大清朝的“御茶膳房”归内务府管理,专门给皇帝做饭,其他人档次不够,还没资格吃这些御膳,所以御厨手艺如何?只有皇帝知道。当御厨这种差使并不容易,大清朝皇帝都习惯早起,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满嘴冰淇淋的孩子们呢?令其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