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九个年轻人站在临时搭起来的帐篷下,吹箫、敲锣、击鼓,还有拉二胡、弹琵琶。铿铿锵锵的乐声从舅舅家的院子里起身,然后跑向村庄的各个角落,去履行乐声的职责——提醒村人。
  外婆喜欢听戏,但更喜欢听头场。她说,敲头场的声音结实,乐师们的力道全在这十分钟里。
  此刻,很像敲头场。
  外婆眼里的乐器现在是法器。他们是舅舅请来的一班忏师。
  有一个年轻人,模样不过二十出头,矮墩墩的,戴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他是敲鼓的,端坐在八仙桌边,双手熟练地擂着鼓,目光不时从镜片后面睃过来,也不知他在寻找什么。他的鼓声很密集,似乎密不透风。他不停息,锣、箫、二胡等继续悠扬。他慢下来,其他几个人也慢下来,像二胡直接戛然而止。他的鼓声弱许,箫等朝低处滑行。
  我听不懂他们演奏的是什么曲牌名,也不好意思冒昧地问他们。这样的场景,虽然有热闹的成分,但不可以有热闹的形式,大家都自觉地遵守场景的规矩。忏师们的角色,自自然然地承担起了形式与内容间的衔接。或者说他们是为悲伤制造热闹的人。
  外婆习惯于说忏师班,口气如同戏文班,有着不容置疑的真诚。村里有人亡故了,外婆会去坐一坐,跟别人一起念叨着他或她生前的种种好事,然后听一听忏师班的演奏、诵经,回来后点评一下。有时说他们“搪口”(口齿)勿清,有时批评他们磨洋工,法器没有力道。外婆永远以外公和大姨父他们作为参考标准,提起他俩的拜忏、诵经、敲法器,外婆就一脸的红光,似乎有某种自豪感涂满了她的双颊,这常常让我想到一个词——残留的少女之光。
  院子里站满了亲戚,有我面熟的,也有我不认识的。母亲领着我叫他们舅公,或阿婆、婶婶。他们嗯嗯啊啊,偶尔补充一下微笑,可能发觉这样的场合微笑不适合,他们立马沉下脸来,神情肃穆。他们今晚跟我一样都是来陪外婆的。外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正如外婆所言,年轻的忏师很卖力,敲出的乐声饱满,又带着快乐的味道,这使得前来陪外婆的亲戚们似乎得到了一种放松,他们有的开始坐下来喝茶、抽烟,有的凑在一块儿闲聊。舅舅忙着给每一个到来的人分烟、点烟,脸上从从容容。
  母亲她们不时地往八仙桌上添食品,堆不下了,撤掉一点,再继续摆放糕点。母亲一边摆放,一边跟外婆说着话,这是谁带来的,你喜欢吃,这是某某送来的,你爱吃的。母亲特意把我带来的蛋糕放到了最里面,似乎外婆一伸手就能拿到。母亲说,嬷姆,这是阿群带来的,你平时最惦记的。母亲突然哽咽,眼泪夺眶而出。母亲在呜呜咽咽的哭声里,话说得有些零零碎碎,并不清楚,可我明白母亲的意思。一想到母亲带着哭腔的悔意,我的眼泪蒙了上来。
  一对白色的蜡烛,诚恳地燃烧着,烛芯处摊着一汪油,盛不下时往外涌,在烛身处结成一条条白色的蜡梗。小姨默默坐外婆身边,有时不知想起了什么,捂着手绢轻轻抽泣。這时蜡烛火忽然刺啦刺啦跳起来,烛光的影子顺着白色的帷帐往上蹿。小姨起身,用剪刀把烛芯剪短一些,又把蜡烛拔出来,朝下倾倒,烛油滴在地上,像人的眼泪啪嗒啪嗒摔了下来。
  八仙桌的旁边放着一只旧铁锅,里面燃烧着纸钱,几乎没有停息过。隔壁的房间还有一簸箕一簸箕的元宝,正等待着跳入锅里。外婆的儿女们慷慨地给外婆准备着另一个世界的货币。
  与外婆一起相处的小姐妹,个个比她走得早,她平时一直在做伴的,只有两个比她年纪小二十多岁的婶婶,一个叫阿花婶婶,一个叫阿珍婶婶。她们听到了乐声后相约来看外婆。一进门,阿花婶婶一屁股坐到竹椅上,身子朝前一倾,哭声从嗓子里奔了出来,“我个(的)老阿姐啊,侬妹就开(走)在啊,黄泉路上一个人啊……”阿花婶婶哭第一句时,身子朝前倾,哭第二句时,身子往后仰,两只手在膝盖上拍几下,哭完第三句时,喉咙处紧缩几下,发出几个“后后”的声音,像是对前面几句进行补充。
  阿花婶婶哭的时候,母亲她们也陪着哭几声,但哭得有些自顾自,怎么也无法跟阿花婶婶接上拍。阿花婶婶哭了二十几分钟,这二十几分钟把外婆一生所受的苦全总结了一下。最后说到外婆在床上躺了三年,有时整天只有一个人守着家时,大妈妈、母亲、小姨她们全失声痛哭起来。
  2
  厨房里忙碌着厨师的身影,一会儿支使人买这买那,一会儿喊舅舅过去,商量着菜的份数。舅舅有时做不了主,还得让舅妈过去定夺。舅妈身材矮小,但灵活,随时可以闪现在需要她的场合。她看到我来,马上跑到外婆身边,一边喊,“姆嬷,阿群来哉”,一边从喉咙里挤出哭声。一旁的母亲、小姨和大妈妈像接了旨一样放声大哭。听到舅舅喊声,舅妈立刻收住哭声,起身奔向厨房,那边正等着决定晚上吃素斋,还是荤宴。
  暮色终于四散,温度降了下来。十几只大功率的电风扇开始有些效果,从脸上淌下来的到底是汗水还是泪水让外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外婆能看到的话。
  院子里先摆了一桌,给忏师的。菜是舅舅定的,准确地说是舅妈定的,有红烧蹄膀、红烧甲鱼,乍一看,全是荤菜。其实不然,那都是面粉做的,这似乎是农村做斋饭时的一个流行形式,既照顾了面子,又给全了里子。
  此做法始于何时,我并不清楚,应该有好些年头。好像专门有商店出售这些菜,用一只只真空包装包着,只要你能想得出的荤菜,店主基本都能提供,并慢慢成为一种农村办斋饭的习俗。
  我看着桌上那一碗碗烧得油光贼亮的菜,却总感觉有些怪怪的,好像不伦不类。不知道吃它们的他们会是什么感觉。他们毫不迟疑地夹菜,以及吧唧吧唧的声音,或许味道不错吧。
  在用餐前,忏师们与母亲、舅妈她们起了一个小冲突。当然,这个小冲突是在暗搓搓中发生的,除了至亲,旁人并没有发觉。
  忏师班既然称班,必然有一个牵头负责的人,此人是我表兄,大姨父的侄子,过继给大姨父和大妈妈当儿子。大姨父原也是忏师,专门给死人做道场,有份不错的家业,但膝下无子。侄子过继后跟着大姨父学这门手艺(如果这也是手艺)。大姨父在世时不允许喝酒,但他过世后,表兄另外组建了一个忏师班,他们喝起了酒,每餐必喝。   这天,他们提出来也要喝酒,被母亲断然拒绝。大妈妈一声不吭,默默坐在外婆跟前,像从前那样。她待外婆从来只有“嗯”的一声。外婆啥意思,她就啥意思。现在外婆躺着,她坐着,她没有了主意。
  母亲跟忏师们据理力争,认为佛教的五戒首戒是酒。我有些诧异。母亲识字不多,居然也懂佛教的五戒。看来,生活真的会提升一个人。几个忏师面有窘色,坐在桌前不动筷子。母亲虎着脸,站在他们身边,那阵势有些尴尬。后来,表兄出来打圆场,说是夜宵时喝酒。母亲闻此言,走进里屋,还是虎着脸,这让她的脸越发显得苍老与疲倦。母亲已经有四个晚上没睡过安稳觉。
  小姨妈的眼睛红肿得像核桃。我进来后,她一直呆呆地坐着,目光笼罩着外婆,泪水来了揩一揩。她对外面忏师喝不喝酒一点都不关心,也没有跑到外面去应付任何事情。
  半小时过后,忏师们穿上了红色的道袍,击鼓敲锣,炮仗声声。他们开始给外婆做道场。
  我曾经问过外婆,道场是啥意思?外婆说,那是给亡故人做戏。我又问,为什么要做戏?外婆似乎想了想,说,可能怕他到阴间去太冷清。
  外婆的晚年,尤其是最后几年,她的床边很寂寞,只有傍晚母亲或小姨妈心急火燎似的赶过来,帮外婆换尿布、倒便盆、擦洗身子。外婆整天一个人躺在床上,她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舅舅伺候她的一日三餐,只有到了吃饭的时候才会从庄稼地里或集市上回来,给她做饭、端饭。
  外婆养育了七个儿女,但没有一个人真正陪伴过她。只有大妈妈来,外婆才在真正意义上有人陪。大妈妈一住就是一个月。这一个月里,或许是外婆最开心的日子。外婆喊大妈妈“东南人”,大妈妈叫外婆“嬷姆”。俩人像姐妹。她们相差才十七岁。外婆生舅舅的时候,大妈妈也正在做产。因大妈妈的儿子得了破伤风,只活了一个星期。大妈妈把别人送她的补品都给了外婆。
  今晚,九个忏师为外婆做戏。外婆不会再感到冷清了。我的泪水漫了上来。
  忏师在念祭文。我除了王门符氏,一个字都听不清。我估计坐在外婆身边的人也听不明白,只有忏师自己知道念的是什么。恕我不敬,忏师如果念错别字,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年轻的忏师一手执板笏,一手捧纸,抑扬顿挫,中气很足。因他戴着道帽,很像戏中的文臣。外婆历来喜欢清官、文臣的形象,尤其主持公道,伸冤平曲,她是最开心的,一边抹眼泪,一边咧嘴而笑。
  父亲是外婆的第四个女婿,因大姨父、三姨父的过世,他承担了拜忏的角色。天气热得出奇,他遵照母亲的意思换上了长衬衫、长裤子,很快背后一片汗碱。忏师念一句,拜一下,父亲端着桶盘跟着拜,一丝不苟,脸上看不出悲戚的表情,倒像是虔诚。
  3
  表哥换了一身装束,戴上帽子,披上袈裟,坐到了用两把高椅叠起来的座位上,开始放焰口。另外几位年轻忏师配合着他一起诵经。木鱼声、罄声、鼓声、海螺声,次第响起,汇成一股呜咽之声,引领着我们的伤感,也助推着我们的忧伤。他们开始认真地超度外婆。假如,外婆此刻走在黄泉路上,想必无常、恶鬼们都为外婆开路。
  五天前的傍晚,母亲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了舅舅家里。外婆蜷缩在床上,头擱在膝盖上不停地呻吟。旁边站着小姨,她帮外婆揉着背脊。大妈妈正准备着一些白布。母亲与舅妈刚从“肚里仙”(巫婆)那里回来,舅舅虎着脸忙自己第二天一早要去卖的蔬菜。表妹还在店里做生意。外婆的生死经过三年时间已经变得很轻。
  我进去叫了几声外婆。外婆慢慢抬起头,用浑浊不堪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是阿群吗?我赶紧应了一声。外婆又慢慢把头搁到膝盖上,嘴里继续呻吟,但非常节制。我忍不住失声哭起来。舅妈过来说,你外婆这么老了,总有一死的。我似乎毫不迟疑地回了她一句,舅妈,你也是做外婆的人,话不要说得这么绝。我说完,屋里屋外一片死寂。半晌,舅妈端着一只放佛珠的木盒子在屋檐下嘀嘀咕咕,或者是自言自语,那语气应该是对我的责备与不满。
  我自作主张让小姨给我带路,去叫赤脚医生。舅舅在水井边吼了一声,打什么针,已经这么大的年纪了。舅舅的话似乎不通文理,但他的意思我很清楚。小姨站在门口不知所措,茫然地看着我。我不管,直接去开车。母亲出来也阻止我,说是你舅舅不让叫医生,你就别去了。这下轮到我吼了,你们不去叫医生,却跑到肚里仙那里去算外婆什么时候死?有你们这样的儿女?一直不吭声的大妈妈过来劝我,不要吵了,不就是请个赤脚医生。
  我开车带着小姨去找赤脚医生的路上,小姨开始絮絮叨叨。外婆这是严重中暑,那只空调是给我们做做样子,根本没有给她开。昨天我去给你外婆擦身子的时候,人还好好的,思路也很清晰……你舅妈这话是什么意思,你舅舅的态度也看到了,他们都巴不得让她早点走。这三年,你舅舅他们又照顾了多少?还不是我们三个女儿在照料……
  外婆九十四岁那年又摔了一跤。表妹表妹夫他们把外婆送到医院拍了X光,说是右股骨摔断了。医生没有做任何处理,表妹她们也没有坚持什么,外婆仍送了回来。这次摔跤,让外婆很懊恼,更让舅舅全家感到懊恼,个个怪外婆多事。外婆看天色不太好,叫舅妈收晒在外面的被子。舅妈在睡午觉,没有听到外婆的喊声,外婆一急,就自己推着三轮车去收被子,在上台阶的时候踩了一个空。大家很迅速地做出了照顾外婆的决定。舅舅负责外婆的一日三餐,包括晚上陪护。母亲她们轮流替外婆擦洗身子。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性子照顾外婆。时间一长,外婆的缺点越来越多,趁人不注意,自己偷偷下床,结果一屁股坐在地上,小便总是弄湿被子,给她穿纸尿裤却嫌不舒服,大便一日两次,零食又特别喜欢……外婆被儿女们批评得一无是处。我给外婆买去的蛋糕,被母亲分批拿去,总担心外婆多吃多拉。大妈妈洁癖再次爆发,一靠近外婆,觉得外婆身上的浊味让她恶心。母亲一边擦外婆的身子,一边数落,像数落小时候的我。只有小姨,她照顾外婆时不声不响,既不抱怨,也不嫌弃,给外婆倒好便桶,擦好身子,待料理好才回家。
  外婆有时悄悄跟我说,你妈妈性子急,你小姨耐心。后来小姨不去照顾外婆了,原因是她跟舅舅闹翻了。小姨说是舅舅欺侮外婆,骂外婆。舅舅说是小姨到家里来总是板着脸孔,像是谁欠她几百万。俩人吵架还打架,小姨一气之下退出了照顾外婆的行列。这下担子全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大妈妈那时身子也吃不消了,毕竟快八十的人了。母亲的情绪可想而知。我能做的是每次回家,替母亲照料外婆,给她剪指甲、脚趾甲,给她擦屁股、倒便盆。外婆刚开始似乎觉得难为情,尤其我给她擦会阴的时候,外婆突然变得扭捏起来,一只手不由自主朝下面遮去。我把嘴巴凑到外婆耳边,说,外婆,没事,我们都是女的。外婆这才慢慢放松下来。   外婆越来越弱,由于连同骨盆摔伤,她无法躺下来,只能坐在床上,要睡了把头搁在膝盖上,或者在背后塞上一床或两床被子。牙齿也掉光了,只能吃软的东西。外婆到了晚年似乎特别喜欢钱,把我们给她的钱时不时地拿出来一下,折叠好塞入她自己认为藏钱最好的地方。也就这么些小钱,外婆想到的是将来给舅舅,还一再叮嘱我以后过年过节不能忘了舅舅。
  赤脚医生找来时,表妹表妹夫他们也回来了。我跟他们商量,表妹说,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你们说要到医院去的,那我们去,万一死在医院里我们就管不着。表妹是舅舅唯一的女儿,因独生女深受外婆的宠爱,一直跟外婆睡,给她梳头梳到她出嫁为止。外婆对这个孙女的爱远远胜过所有的外孙及外孫女。我曾经有一个比喻,小时候分压岁钱,如果我们得到一块钱,阿蓉得一块五。对此,舅妈非常赞同。
  赤脚医生给外婆输了两袋葡萄糖液,里面加了些常规的药。他进来的时候,舅舅恶声恶气地说,打什么盐水。赤脚医生也没回应,进屋的时候边用砂轮开针剂,边说,怎么有这样的儿子,打一瓶盐水能活成千年雕了?
  外婆第二次摔倒在地上时,自己对能不能再次起来的期待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但看到我时,还会把两只腿挪给我看,说是这只腿能动,有时自己也在伸几下,锻炼一下,万一能下床呢。又指着另一只腿说,这只不会动,这一截像死了一样,有时候敲敲它,防止它困(睡)着了。外婆不止一次地努力着,试图从床上起来。外婆曾很绝望地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她成了讨债的人。自从她把自己定位在讨债人的角色,外婆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怎么还不死。时间长了,大家都对她的话有些嫌弃之情,只要外婆一说那句话,马上有人附和她总会死的。
  给外婆输好液,母亲她们催我离开,说是明天还要上班。舅舅他们早已在院子里摆开了桌子准备吃晚饭。我随便扒拉了几口,匆匆离开。第二天晚上,我又开车到外婆家。外婆还是老样子。大妈妈说,昨晚喊了一晚,听得人心都拎了出来。小姨摸摸外婆身上的肌肉,说,这次嬷姆肯定不行,大肉都倒下来了。母亲过来说,肚里仙算过如果能过上生日,则会逃得出,否则就这几天。我没好气地说,就你喜欢算死。母亲白了我一眼,然后出去。
  我又把赤脚医生叫来,然后嘱咐他要么在盐水里加点安定。赤脚医生于是加了些安定。大约是安定的作用,半小时后外婆的呻吟声轻了,呼吸也平稳了。我心里一阵激动,跟小姨一起扶外婆往后稍微躺一下。外婆“嗯”了一下,在我们的帮助下往后一靠,结果原本两只脚不能伸直的,这次伸得顺顺当当。
  4
  院子里开始放炮仗,足足有十八响。最后一声炮仗从院子里夺路而奔后,四周一片死寂。表兄悠笃笃地喝了一口茶水,放下茶杯后,朝里喊了一句:里面扼(叫)几声。话音刚落,母亲她们哭声大作,你一声嬷姆,我一声嬷姆,从不同方向装进每一个听到的人的耳朵。
  像是被人掐算过一样,五分钟后哭声戛然而止。
  我坐到小姨身边。
  我进门的时候,小姨悄悄告诉我,舅舅跟舅妈不待见姨父,“上篮担”挑进来的时候,也没人接一把。别人都有一包香烟,就是不给姨父一包。“亏待我,我没意见,但我男人毕竟是王姓外人,这让我的面子往哪里搁?”小姨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在我面前啪嗒啪嗒摔下来。
  我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默默地看着外婆。外婆没有把目光迎向我,她静静地躺在板上,对小姨与舅舅的间隙,看起来像是装聋作哑。
  外婆是第五个晚上的十点四十分时走的。走的时候她的儿女全在身边。他们似乎都有感应,一个都没有离开。农村有送终的说法,一个老人如果走的时候儿女齐全,那老人投胎的日子会提前。
  外婆自被我加了些安定后一直沉睡着。后来我哥埋怨我给外婆加的安定量太多,不应该是5毫克,2毫克够了。我想争辩,可张了张嘴巴,没出声。或许是我哥的责备,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间接害死了外婆。我哥责怪我的时候,舅舅他们都在。从他们沉默的表情上,似乎没有想怪我的意思。
  听母亲说,外婆走后脑门一直是温热的。据佛教所说,一个人临终后脑门温热,说明此人的功德无量。我摸着外婆冰冷的手,想起小时候家里拮据,外婆常常不顾不管地从家里取东西过来,有时舅妈要说些阴阳怪气的话,外婆不依不饶,理直气壮地接济我们。三表哥从小没有了母亲,外婆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他背到家里,他学手艺的钱,也是外婆一角一角攒下来的。二表哥他们的棉衣棉裤,是外婆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隔壁邻舍有困难,外婆热心地给予帮助,至于前来要饭的,外婆也是慷慨救济。外婆跟我说,哪怕是要饭的,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福分,不要辱骂他们。
  十一点刚过,一位忏师给外婆“汰宁”(洗澡)。他也是诵经。他的调子充满了哭意。大妈妈忍不住说了,怎么有介难听的调子,哭哩哩的。此刻,另几位忏师去宵夜,他们的坚守得到兑现,他们喝上了酒。一些远亲也早已回家。外婆的几个儿女及外甥、外甥女们聚在一块儿给外婆守灵。大家在灯光下,悄声说着一些话,话的主题自然是外婆,言下之意,外婆是有福气的人,高寿,而且也没受多大的罪。小姨似乎有些不服气,言词中对舅舅舅妈的指责非常直接。母亲因小姨有一年没来照顾外婆,故意绕着弯子表扬舅舅。几个表兄刚才还夸外婆福气好,但一说到舅舅舅妈都不吱声了。
  哭哩哩的忏师诵经完毕后,一位请来的师傅开始给外婆穿衣。大妈妈把一叠衣服递了过来,几套玄色的纺绸衫。这是她生前自己准备的,已经藏了近三十年。外婆早早给自己筹备好一切事项,希望去另一个世界时不慌不忙,带上足够多的纸钱去面会早她而去的亲人和好友。每年到了晒霉时节,别人晒的是衣服、被褥,而外婆晒的是她的寿衣与寿鞋,还有一盏盏纸灯笼,看得我们心生惧意,不敢靠近。外婆却一脸的平静,翻翻晒晒,掸掸拍拍,这似乎成为她余生的一部分内容。
  我一直害怕那些衣服与鞋子突然从箱子底下取出来,所以,平时对外婆的箱子充满敌意,甚至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外婆就这样每年晒一次,一直晒到她卧床为止。母亲她们不知是忌讳,还是什么,谁也没有替外婆晒过它们。   外婆把自己念的佛经分成了几部分,有四人佛,有八人佛,她让表妹用毛笔字写在上面,然后叮嘱表妹哪些在她死后烧,哪些是周年时烧,哪些又是百年时用。八十岁过后,外婆会每年叮嘱一次,而且每次都不会出错,思维特别清晰。我总觉得外婆叮嘱一次,就好像死过一回。我每次都听得起鸡皮疙瘩。外婆不以为然,像谈论一日三餐似的谈论她的死亡。
  外婆自己准备的寿衣寿鞋,在别人的帮助下今晚一一穿戴好,还用两条绳子绑住了手与脚。
  村里有人生小孩,我跟着外婆跑过去看毛头,他或她躺在襁褓里像个小老头,好奇他或她为什么长得那么丑,而且还要绑住手脚。毛头酣睡着,突然咧嘴一笑,似乎做了一个美梦。毛头的笑传染给我们,我也咧嘴而笑。旁边的人却噘着嘴,向毛头白了一个眼。我不解。外婆说,那是毛头的前世在哄他。毛头酣睡中突然放声啼哭,哭得莫名其妙。外婆又给我启蒙,哭是小孩跟前世的脱离,把哭声还给前世的亲人。原来哭哭笑笑的人生是这么来的。
  我问外婆,出生的小孩為什么这么丑?外婆说,因为他们是老人投胎来的。我问,那为什么月子里要绑他们的手脚?外婆想了想,说,你有没有注意到老人入殓时手脚也要绑的?
  外婆入殓时有一道仪式,至亲都必须围绕着外婆跪成一圈。那位穿衣师傅手拿畚斗,问下面的人有没有黄金,舅妈赶紧应有。师傅又问是五斗吗?表妹接过去,说,是。黄金过后是白银、珍珠、玛瑙……无一例外,全被舅舅舅妈与表妹们“装入”口袋。
  当把外婆脸上的白布揭开后,大家发现外婆的嘴巴张得很大。这下大家都慌了。一个个都帮外婆合拢嘴巴,但都无济于事。母亲说,外婆走的时候口眼闭得特别好,这怎么突然张开了呢。因入殓的时辰到了,师傅催母亲她们不要再努力了,赶紧入殓。
  事后,大家都在猜测外婆怎么会突然张大嘴巴,似乎外婆心有牵挂,或者有什么事让外婆无法放下心来。大家的猜测,我没有参与。我曾经以为外婆或许是牙齿没有了的缘故,后来这个猜测被推翻。我又一想,或许外婆对儿女们的表现放不下心来,尤其是小姨跟舅舅的交恶,成了她最后几年的一个心病。
  后半夜,忏师们离去,众亲回家,几个表兄妹让自己的父母回家,自己留下来。而母亲她们在第二天用不用忏师送葬的问题上起了冲突。这次给外婆做道场的是五个女儿,舅舅管饭。尽管外婆的二女儿与三女儿不在了,她们的儿子坚持要替自己的母亲尽份孝,也出一份钱。母亲是出大头,包括第一个晚上的老太太念佛,给忏师的红包等都是母亲出的。母亲觉得这几个忏师不太好,舅妈认为外婆这么大的年纪了,也是白喜事,应该隆重些。我跟我哥把母亲拉到一边,让母亲从了舅妈的意思,钱我们两个出。母亲这才应承下来。
  从坟墓回来,家里马上做了羹饭。外婆生前坐的藤椅摆在屋中间,背后的墙上贴着一张黄裱纸,上面写着“王门符氏”,这代表着外婆。外婆七十岁时画的遗像被挂到了墙上,与外公终于并排了一起。
  屋外响起一阵鞭炮声,噼里啪啦。舅妈吹灭了蜡烛。舅舅顺势把墙上的“王门符氏”扔进了旧铁锅里,连同纸币一起瘫软在锅里。
  我记得,外婆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阿群,我以后会来的。我不知道外婆说这话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将要离世。我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外婆把我们众表姐妹表兄弟叫到了一起,大家围着桌子,外婆给我们端来了一碗碗饭菜,她身穿湖蓝色的对襟衫,面容干干净净,但腿还是有些瘸。外婆招呼我们坐下,而自己却突然开门走了出去。我们一直坐在桌前等外婆,左等右等不来,我开门出去。隔壁有人生了一个孩子,而外婆无影无踪。
  我醒来时,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初生婴儿啼哭的声音。
其他文献
1这辽阔而又坦荡的远方,犹入无我之境。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一场雪足以沐浴心灵,一种纯净超然于时间和空间之上。……美,在旷野里搏斗!序言朴素。启示录一样的旷野,安慰着不
虚拟产品开发技术供应商MSC.Software历经数载潜心开发,终于打破了CAE领域长期以来的只能进行单学科和初级多学科仿真的羁绊,推出了业界期待已久的第一个真正的企业级多学科
“多地通关,如同一关。”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最具力度的变革。宏观至地方经济,微观至企业外贸,如何从中获得真正红利?2014年2月,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
Truefriendshiplastsforever.真正的友情万古长青。Forthewaywewillgo,forthefuturethatwillcometous,let蒺sblesseachother.为我们就要踏上的征程,为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让我
收藏一事,最为迷人。所谓收藏,也可叫玩物,就是玩物丧志的那个玩物。我不觉得玩物有什么不好,从我现有的经历来看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不断丧志的过程,以玩物来丧志,总比互伤
If you are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s you may wonder how the states got their names. 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names came from the American Indian
But what about population?The population of theworld today iS about 6,000,000,000.That is anenormous number,yet it is known quite accurately,because there are
“三大引擎带”海关同启改革后,覆盖报关单量将占全国海关总报关单量的约八成。9月22日,继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海关总署又分别启动广
高 睿赵宏峰张 辉罗健发李凌云杨 坤韦向红刘温泉同鲸渭钱伟石 炜李寅骁本期获奖20名.本期参考译文见本刊网站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14)班山西省代县第二中学高一(85)班
本期杂志与读者见面之时,恰逢执业药师大考之日,众多单体店老板、连锁店的准药师披挂上阵,为了前程奋力一搏。众多培训机构借着政策东风赚得盆满钵满,而药学服务力显然无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