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会讲普通话,个个能说会写”是我们组的教改实验课题,以说写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个性、善于合作的精神。
一、读可以培养语感
诵读时遵循“字头咬准要有劲,字腹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要分明,声调抑扬要念准”的基本原则,可选雄壮激昂的诗歌或抒情浓郁的散文,再练读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体文,通过苦练诵读,可以使普通话纯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读的过程可以体味语言文字内涵,体味内容、情感及与之相适应的语速、语调,把握说话技巧,感知词汇的词法结构和语句的语法规则,感知题材、情节、主题思想,感知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试卷中关于词语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选用、仿句等考题,其实质就是考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重阅读、重感悟比起以题的方式来训练这些考点要有效的多。事实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准确地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但他们能准确地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从写作的角度讲,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可以悟到记叙文选材、结构、立意、详略等技法;熟读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体味到散文景与情的关系;熟读了《谈骨气》《敬业与乐业》,写议论文也便不会畏难了。读可以增强语感,学习表达技巧,学会说话作文,新教材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可以积累词汇,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这些词汇、语句识记存储得多了,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作家他们妙语连珠,谈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无话可说,原因是前者语言材料丰富,后者语言材料贫乏。私塾教育有许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轻的黄金时段,大量地背诵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会作对联、写文章。现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课本外,还有选修教材,教师如何教?我认为要提倡读,恢复古今人称“上学”为“读书”的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地读,广泛地读,积累词汇,背诵诗词名言锦句,背诵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说话作文有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说写能力。
三、读可以提高鉴赏、探究、评价能力
从新教材必修目录看,每一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大板块,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教材关于阅读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研讨和评价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研讨、探究、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均有此考查题,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赏析、探究、评价的活动要加强,再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现行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就是学生阅读—感悟—探究—评价。学生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呢?一是读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节、人物活动环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题;感知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感知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读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评价。二是读鉴赏材料,学习鉴赏评价方法。选修教材,每单元都有相应的关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文;选修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编排的课本,是学习鉴赏、探究、评价的教科书,几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讨论题,课前或后有鉴赏提示或鉴赏要点;学生手中与课文配套的课辅资料,大都有课前诗词背诵热身、课前美文阅读欣赏、课后拓展阅读,诗词一般都附有赏析,试卷上阅读文题型设计体现赏析与评价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和鉴赏材料,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品位。
四、读可以培养良好的才情、文气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文附于质”“为情而造文”,即是说优美的文章必须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先”,这里的气就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意气、神韵。历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不体现作者的才情文气,所谓“文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文学类作品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良好教材。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对学生的精神、意志、才情、文气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文先学会做人,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写出高品位的文章来。现在学生作文,包括高考作文,不少学生老是描写车祸婚变、风花雪夜的虚构故事,抒发无病呻吟、格调低下的乞怜之情,或述微不足道的失败挫折,或诉无端的烦恼忧伤,缺乏自信乐观的昂扬之气,没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写作才情文气,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读可以培养语感
诵读时遵循“字头咬准要有劲,字腹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要分明,声调抑扬要念准”的基本原则,可选雄壮激昂的诗歌或抒情浓郁的散文,再练读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体文,通过苦练诵读,可以使普通话纯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读的过程可以体味语言文字内涵,体味内容、情感及与之相适应的语速、语调,把握说话技巧,感知词汇的词法结构和语句的语法规则,感知题材、情节、主题思想,感知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试卷中关于词语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选用、仿句等考题,其实质就是考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重阅读、重感悟比起以题的方式来训练这些考点要有效的多。事实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准确地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但他们能准确地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从写作的角度讲,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可以悟到记叙文选材、结构、立意、详略等技法;熟读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体味到散文景与情的关系;熟读了《谈骨气》《敬业与乐业》,写议论文也便不会畏难了。读可以增强语感,学习表达技巧,学会说话作文,新教材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可以积累词汇,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这些词汇、语句识记存储得多了,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作家他们妙语连珠,谈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无话可说,原因是前者语言材料丰富,后者语言材料贫乏。私塾教育有许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轻的黄金时段,大量地背诵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会作对联、写文章。现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课本外,还有选修教材,教师如何教?我认为要提倡读,恢复古今人称“上学”为“读书”的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地读,广泛地读,积累词汇,背诵诗词名言锦句,背诵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说话作文有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说写能力。
三、读可以提高鉴赏、探究、评价能力
从新教材必修目录看,每一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大板块,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教材关于阅读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研讨和评价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研讨、探究、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均有此考查题,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赏析、探究、评价的活动要加强,再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现行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就是学生阅读—感悟—探究—评价。学生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呢?一是读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节、人物活动环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题;感知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感知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读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评价。二是读鉴赏材料,学习鉴赏评价方法。选修教材,每单元都有相应的关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文;选修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编排的课本,是学习鉴赏、探究、评价的教科书,几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讨论题,课前或后有鉴赏提示或鉴赏要点;学生手中与课文配套的课辅资料,大都有课前诗词背诵热身、课前美文阅读欣赏、课后拓展阅读,诗词一般都附有赏析,试卷上阅读文题型设计体现赏析与评价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和鉴赏材料,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品位。
四、读可以培养良好的才情、文气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文附于质”“为情而造文”,即是说优美的文章必须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先”,这里的气就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意气、神韵。历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不体现作者的才情文气,所谓“文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文学类作品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良好教材。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对学生的精神、意志、才情、文气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文先学会做人,鼓励学生多读书,提高人文素质,才能写出高品位的文章来。现在学生作文,包括高考作文,不少学生老是描写车祸婚变、风花雪夜的虚构故事,抒发无病呻吟、格调低下的乞怜之情,或述微不足道的失败挫折,或诉无端的烦恼忧伤,缺乏自信乐观的昂扬之气,没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写作才情文气,就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