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中“解决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因此,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摆正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为自信而成功地解决问题。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教学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创设了一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目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活动项目,通过师生自然的交流,导入新知。让小朋友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
二、培育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解题思路
题目阅读是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题目阅读能力,小学生才可以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有效地规避题目中的“陷阱”,为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读,指读题目,是学生自己感知数据信息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问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出错,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解决问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
根据不同题目、不同年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容与要求。如果不注意让学生从问题本质出发,而是从形式上、表面上得出一些不完全正確的结论,就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所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切忌从形式上、表面上出发。
三、善于引导主动探究,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都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想清楚每一步为什么这样做,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自己探究算法,老师适时指导,然后让学生检查自己试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反思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哪些新知。
四、重视培养思维过程,锤炼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胜利街车站,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在教学中,学生先读题,思考片刻,学生举手:
生1:我的算式是67-25+28=70(人)总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就是现在的人数。
生2:我的算式是67+28-25=70(人)也可以先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生3:28-25+67=70(人)
学生思维踊跃,能清楚地表达出解题的思路,内心喜悦之余,我们教师要多一个心眼,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可以问“谁来说说为什么上车人数要加上,下车人数要减去呢?54人,只有10多个同学表示可以试着说说,多数同学是一片迷茫。第一次教学决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饭”,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否则以后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我通过演示,把教室比作公交车,让部分学生做演示,模拟上下车情景,让学生体会有人上车,车上人多变多,求现在车上有几人?可以这样想: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也可以这样想:也就是求原来车上的人数和上车的人数合起来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反之,有人下车,车上的人数比原来减少,可以这样想: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也可以这样想:从原有人数中去掉下车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第三种方法,想到的学生很少,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算理,明白下车25人,上车28人,车上的人数增加了28-25=3(人)。
总之,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25.
[2]赵红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N].广元日报,2019-10-27(A02).
(作者单位: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中心小学,广东 茂名 525000)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因此,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摆正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为自信而成功地解决问题。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教学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创设了一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目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活动项目,通过师生自然的交流,导入新知。让小朋友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
二、培育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解题思路
题目阅读是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题目阅读能力,小学生才可以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有效地规避题目中的“陷阱”,为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读,指读题目,是学生自己感知数据信息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问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出错,其实主要原因就是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解决问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
根据不同题目、不同年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容与要求。如果不注意让学生从问题本质出发,而是从形式上、表面上得出一些不完全正確的结论,就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会造成知识上的错误。所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切忌从形式上、表面上出发。
三、善于引导主动探究,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都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想清楚每一步为什么这样做,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交流的形式,自己探究算法,老师适时指导,然后让学生检查自己试做的答案是否正确。反思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哪些新知。
四、重视培养思维过程,锤炼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胜利街车站,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在教学中,学生先读题,思考片刻,学生举手:
生1:我的算式是67-25+28=70(人)总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就是现在的人数。
生2:我的算式是67+28-25=70(人)也可以先加上上车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生3:28-25+67=70(人)
学生思维踊跃,能清楚地表达出解题的思路,内心喜悦之余,我们教师要多一个心眼,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可以问“谁来说说为什么上车人数要加上,下车人数要减去呢?54人,只有10多个同学表示可以试着说说,多数同学是一片迷茫。第一次教学决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饭”,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否则以后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我通过演示,把教室比作公交车,让部分学生做演示,模拟上下车情景,让学生体会有人上车,车上人多变多,求现在车上有几人?可以这样想: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也可以这样想:也就是求原来车上的人数和上车的人数合起来是多少。所以用加法计算。反之,有人下车,车上的人数比原来减少,可以这样想: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也可以这样想:从原有人数中去掉下车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第三种方法,想到的学生很少,通过引导,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算理,明白下车25人,上车28人,车上的人数增加了28-25=3(人)。
总之,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红.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25.
[2]赵红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N].广元日报,2019-10-27(A02).
(作者单位: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中心小学,广东 茂名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