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学术著作经验——以《乡土中国》为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iadong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编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其作为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我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这本学术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其通俗性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技巧,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土社会面貌进行详细论述,层递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从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许多老师的教学薄弱点,他们在文言文教学上,花费时间长、耗费精力多、投入感情厚,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初中学生仍然会时不时地将“文言文”和“作文”相提并论,甚至会认为学习文言文比写作文还要难许多.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心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畸形发展或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去深思的问题.初中文言文真的有那么难吗,还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
期刊
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含有能将帮助我们去理解全文的不变的一,我们将其称为诗眼.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清澈或浑浊都表现着一个人心灵与生命的状态,诗歌是诗人心中的所情所想.不管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将其中的核心词以“诗眼”代称,或概括或启迪诗眼起到的是能将诗歌的精气神传递给读者,让人豁然开朗的作用,对诗词中诗眼的把握是我们理解一首诗词内蕴的各种思想与感情的关键.
期刊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是作者在细致深入把握具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地斟酌推敲,运用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语言,最终固化生成的供读者阅读的言语形式.这种思维与言语的完美融合,就是言语思维.rn古典诗歌之语言力求语意的多样性、模糊性,用词多凝练含蓄,意味丰富隽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通过种种意象,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效果.然而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常常由于诗的含义常常不并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
期刊
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古诗词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认识,也可以对古诗词的学习形成新的理解.由于需要面对应试等客观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学习常常是重“形”而轻“意”,也就是说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往往更为侧重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记忆,这样可以应付默写等考试任务,但是对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比较淡薄,尽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常常有对“诗意”的强调,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对诗意有所强调,但是这种情境之下,对诗意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间接的,学生很难真正走入诗境.那么在初中语文
期刊
谈及《诗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其中或许有偶然性,但也一定存在必然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雎》很好地诠释了人性,同时又对人性有引导价值.从诠释人性的角度来看,《关雎》所描述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其所用的“兴”的写作手法,以雎鸟之合鸣演绎了君子与淑女之间的美好感情.应当说这种感情是人最朴素甚至是最原始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纯洁的、高雅的,其所用语言以及比喻,都恰到好处地使得人性得到了最为准确的描述.同时,其表达又是大胆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如此直白地描述男女之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古诗文的鉴赏和理解,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古诗歌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声律、音韵中感知,在抒情意象中解读,在情感渲染中体验,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最终使中华文化得到深度理解和传承.我在自己教学经验上,结合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歌“写什么”,弄懂其“怎么写”,最终“学会写”.
期刊
细节是满足艺术真实的重要原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多方的,如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人物对话、自然环境等,对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刻画,从而加深对事物的原貌印象、人物的特征区别.因此,不同的细节描写下,所显露出来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等都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的独特之处,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旨向等.
期刊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到玩具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大到宇宙的运行规律解说,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或是对抽象事理的阐释,皆可归结为说明文.可见,理解与应用说明文可以大大地便利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实用性,说明文得以与记叙文、议论文一起被称为三大最常用文体,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与考试中常见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说明文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生动性、语言的准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说明文教学活动都不太感兴趣.少数学生甚至因说明文在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高要求,而对说明文心生
期刊
最新修订版语文新课标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文言阅读教学的目标: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变了,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变呢?rn一、思考的缘起rn教学中,我常常思索新课标下的文言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文言词句知识而轻语言品味,重篇章结构分析而轻欣赏品位的培养.参照新课标,以往的做法竟然是本末倒置之举.
期刊
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个作品不仅可以指文学作品,也可以指具有社会属性的作品.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很多,伟大的政治家也很多,而能够将两个角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毛泽东主席堪称典范.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基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去解读毛主席的作品,既应当去领略其伟人气势,也需要去解读其内心情怀.这样可以通过情怀来滋养自己,用气势来熏陶自己.带着这样的认识来解读《沁园春·雪》,或可有新的收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