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洞穴比喻”中的教育内涵及其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哲学寓言,也是他对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最深刻的阐释,指明了灵魂转向是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根本区别。“洞穴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并揭示了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以“洞穴比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剖析我国当下的教育现实,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提升策略。
  关鍵词: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灵魂转向
  “洞穴比喻是一个神话,指引着人们从被束缚的境遇走向被拯救的境地,从无尽黑暗走向生命之光,从愚昧无知走向知识的殿堂。”“柏拉图指明了教育的本质所在,他意在说服人们解除可见世界的桎梏,摆脱现象世界的枷锁,进入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都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硬生生地将孩子囚禁在一个个黑暗的‘洞穴’之中。因此,“洞穴之喻”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 “洞穴比喻”的阐述
  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来阐释“洞穴比喻”。在将格劳孔引向洞穴比喻之前,便表明了这一比喻的目的:“呈现受过教育之人与没受过教育之人的本质。”
  “想象着有一群从小就被人绑着头颈和腿脚的囚徒被囚禁在洞穴中,他们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随意转头,只能直直地看向黑暗狭长的洞穴的后壁。在囚徒们身后有一个火堆燃烧着发出火光,一道矮墙和一条沿着矮墙的小路修建在在火堆与这些被囚禁者之间。有一些人从矮墙旁的小路走过,他们举着各种器物,并不时做着各种动作或交谈。于是,这些囚徒会将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将回声当成是那些影像所说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洞穴由洞口、火堆(投射阴影的光的来源)、举着各种器物的人(即能够制造阴影的人,他们能够自由走动,并且有选择说话或者不说话的权利)、矮墙(将囚徒与能自由活动的人隔离开来的屏障)、囚徒(即只能认识被制造出来的阴影的人)、影像(被制造出来的)、洞壁组成的基本结构,可以用图1简单加以描绘。
  二、 当今教育的返身之思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并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人获得善的理念。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更是生命之光。以“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为立足点,为反思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唯有教育能够引导人类灵魂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那么教育者的职责便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从物质世界进入灵魂所在的善的理念世界,找寻到灵魂中照亮万物的善之理念。
  (一) 秉承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柏拉图认为,囚徒在洞穴外看清东西的过程要经历一个逐渐习惯的阶段。“首先能够直接看阴影或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而后能看东西本身;经过这些之后他只能夜观天象和天空,最终才能在白天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由此可见,教育如同囚徒的视力习惯不同的事物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当今我国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学科课程,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授,而不科学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性等因素。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在科学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渐进”的方式而不是贸然“跃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心理的发展序列与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的强大合力。
  (二) 坚持教育的启蒙立场
  根据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他认为,心灵并不天然地拥有知识,但心灵与生俱来就具备了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那样给予灵魂某种能力,但认为灵魂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看向了错误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促使灵魂转向。”但洞穴中的囚徒未能仅凭自身的力量而是借助他人的力量解除桎梏,因此,灵魂转向并不是自觉自发的,而是借助教育这个外来力量来推动的。教育使人摆脱蒙昧,正如囚徒摆脱黑暗一般。因此教育是一种启蒙,它的作用就是将解除束缚的囚徒从黑暗的洞穴中强行拉出来,从而获得自由,进入更广阔、更美好的生活空间,获得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
  “列奥·施特劳斯称有一种现代性危机——即由现代教育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而导致的个人生存危机。”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由于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了课堂上双向互动的效果不佳,教育者常常居高临下,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惯用“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单向灌输模式。因此,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场,并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的启蒙与教化的作用,春风化雨,润泽学生的心灵。
  (三) 唤醒人性中的理性思维
  柏拉图认为,教育能引导人们摆脱物质的诱惑与束缚,用理性指导激情和欲望,将人类的灵魂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如洞穴中被缚的囚徒一样,人们最终沦落为被囚禁在洞穴之中的奴隶,无法自救。因此,唯有坚持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促使灵魂转向朝向善的一面,让教育唤醒人性中的理性,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灵魂的高度,促进灵魂的转向。
  现代学校教育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培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却丢掉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学生的理性、批判性精神的培养。学校教育教出来的大多是缺乏求真、严谨和反思精神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过于盲从,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教育应该进行返身之思,正视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功能之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共创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理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提升教育的境界,回归教育的灵魂转向之本质。   (四) 促进道德人格的完善
  “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现象世界,直至能用学习的器官——‘眼睛’正面观看实在,最终能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善。”在此,柏拉图将太阳比作最高的追求,太陽即是善的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人以知识,而是教化人的灵魂,即使人把追求最高的善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这个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要求现代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本位,坚持完善道德人格,以善的理念为最高原则。“形而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形而上的理性和善的获得才是将成才与成人相结合、从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整全之人的重要途径。”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生存与实用功能,忽视其对人的心性、精神和灵魂的引领,从而导致了学校只重视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学生片面的应试技能,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刻不容缓地加强与改进道德教育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更要让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完成灵魂的转向,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让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教化人的灵魂,让人把孜孜不倦地追求最高的善的理念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坚持完善道德人格,使得人们获得至善的理念和现实的幸福。
  三、 结束语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洞穴比喻”所蕴含的深刻教育内涵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反思。“洞穴比喻”告诉我们:灵魂具有获得知识的内在潜力,教育是促进人类灵魂的转向的技艺,是使人获得理性和“善的理念”的唯一途径,教育的目的是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而“善”如同“照亮一切的太阳”。因此,我们教育者的职责便是教多数人学会通过我们眼前所见世界进入灵魂所在的真善美的世界。当然,教育的过程是曲折而又充满荆棘的,因此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田艳敏.论“洞穴之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66-67 95.
  [3](古希腊)柏拉图.郭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5-283.
  [4](法)马特.吴雅凌,译.柏拉图与神话之镜——从黄金时代到大西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2-143,142.
  [5]胡君进.论教育作为灵魂转向的方向性——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释义[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01):51-69.
  [6]刘海娟.试论柏拉图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以《理想国》的隐喻为线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09):34-38.
  作者简介:张倩,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代表着一个朝气蓬勃,焕发着青春活力的青年群体,美育学习对于此群体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培养理想与审美的必要途径,在其熏陶下,能够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美的真谛,进而影响自身品行,做爱美、善美之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汉语言无穷优美魅力,唤起美感体验,使学生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教育备受关注。数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了恐惧感,甚至有的学生厌烦数学课堂,这样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進行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新课改的一些要求,谈谈在新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信息技术已成为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的推广,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因素。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  
摘 要:留学生本科教育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多年对本校南亚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的全英语实验教学,从克服交流障碍,逐步适应不同口音、编写合适的全英语实验教材、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和加强对留学生的实验纪律约束并形成制度四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今后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全英语实验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亚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全英语实验教学  近些年随着中国医学的蓬勃发展以及政局
摘 要: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部分,良好的导入环节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授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文章介绍了几种生动有趣的导入技巧,以点见面,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使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几种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摘要:数学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爱上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践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理论都是从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数学知识并突破教学难点。  一、 化繁为简,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儿童入学半年后的学校适应情况,在学生的关系适应测量中采用同伴提名法;行为适应的评估由教师填写Conners教师用量表;学业适应调查情况采用了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期末成绩。研究表明:1.儿童存在适应不良的状况,出现适应不好的儿童集中在行为不良中。2.女孩的适应状况明显好于男孩,表现在同伴关系、注意力和多动情况。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校适应;教育过渡  一、 引言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
摘 要:本论文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关国家课标为标准,将国内外“翻转课堂”理论作为参考,从理论到实践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做了设计,以期给相关教育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正亟待引入新的变革。而在此时,来自北美教育领域的“翻转课堂”也正引起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一、 翻转课堂的含义  
摘要:2011版《新课标》颁布后,四基之一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新的研究实践热点。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普遍感到渗透思想方法“比较难”,难在两点,一是渗透的时机,即什么教学环节才能使“渗透”来得自然、有效,并与教材有机结合,避免为了渗透而渗透,造成课堂支离破碎,学生不知所云;二是渗透的策略方法,即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领悟到“思想”,达到内化和提升。我非常关注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
摘 要: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M社区流动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聚焦学业发展,缺乏对孩子身、心、靈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健康意识;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三是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匮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四是缺乏对家庭教育体系的清晰认知,教育内容单一,反感性健康教育。由此基于社会工作视阈对其进行了干预,干预策略涉及小组工作实践、个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