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数住房20年内重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指出,未来20年,中国城镇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
据陈淮介绍,1949年以前的房子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都要拆;1949~1979年建的房子,包括50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形成的工人新村,及60、70年代建的只准备住3~5年的简易房,迄今已有50年的房龄,需要拆;而1979~1999年建的“房改”房为了满足脱困,没有规划可言,迄今有30年的房龄,再经过5~10年的发展,老百姓有从脱困型到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也需要改建。
陈淮认为,未来5~20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人人有房住;解决农民工进城实现城镇化、城市化问题;解决中国城市中危旧房、老旧房改造问题;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的转变。
(《第一财经日报》)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效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日前发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0)》认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十年来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新华网)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和伙伴一起出行,你建议走一条路线,伙伴偏走了另一条路线。结果,麻烦来了,路上堵得水泄不通。你是不是会说:“我早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你和朋友一起看球,大家都不看好那个弱队。你有点不平,心想,也不一定会输吧。结果,弱队还真赢了。这会儿你的口气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我早知道它会赢!”某天,你隐约觉得今天可能会出什么岔子,右眼皮总是跳。于是,你唠叨一句“总觉得今天不对劲”。到了下午真的出了一档麻烦事,你是不是会强调:“我就预感一定会出事!”貌似你料事如神,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还有你看侦探书,总是在结局揭晓之后,发现前面其实埋了很多线索,在看到结局之前,这些线索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些琐碎的枝蔓,但一看到结果,你会觉得自己其实早有预感。
你早知道路不好走?就算走的是你建议那条路线,也未必就不堵,不过是别人的失误给了你自我安慰的借口,让你觉得自己似乎挺明智的。你早知道弱队会赢?请注意你的措辞,你最初不过是觉得它未必会输,“未必输”和“一定赢”之间,差别好像还不止一点半点,不过被你刻意忽略了。还有你的预感,那不过是小小的第六感。事实上你的第六感很多,有应验也有失误,不过,你总喜欢把应验的拿出来说事,把失误的甩一边,不是吗?
当我们知道结果时,总是顺着结果给出的线索去寻找论据,然后告诉自己,“当时是感觉出什么来的”。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感觉到,那些经提醒的所谓预感,不过是你重建的记忆而已。这就是“后视偏差”,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计,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倒回去”修改过了。后视偏差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所谓“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怪异心理。
类似错觉,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日常烦恼,你可以把这当做安慰自己的一种手段,“让自己心里舒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总是这样自我表彰,多少让人觉得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先见之明”通常都是别人给你的评价。试想,如果一个人总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别人会觉得他料事如神,还是觉得他就是一个事后诸葛亮?
(《中国青年报》)
忙碌的人更快乐
人类似乎生性懒惰,旨在保存精力。但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快乐的秘诀就是让自己忙起来。
该研究发现,让自己有点事情可想——无论是多么没意思的事——都有助于抵制消极情绪。
研究人员请9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可以就近提交调查结果,或者步行至一个较远的地方递交结果。无论选择哪一种途径,他们都会获赠一块巧克力。其中,68%的人选择了走近路。
结果显示,赴远路递交结果的人感觉更加快乐。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家奚恺元在《心理科学》杂志上撰文称,该发现具有政策指导意义。他建议说:“比如,政府可以让没事可做的民众建造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桥梁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就个人而言,奚恺元建议:“起来干点什么吧,做什么都行。就算你所做的事情没什么实际意义,你也会因此而感到快乐。你不需要东奔西跑,只需要有事情做,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脑力上的,思考和反省也是让自己动起来的一种方式。”
(《中国日报》)
“力学之父”钱伟长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弃文从理为强国
钱伟长1912年生于江苏无锡。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刚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毅然决定转系,改学物理。“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火了,马上下决心不学历史,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事实上,钱伟长投考清华,历史和国文都是满分,而物理、数学成绩较差。
1939年,钱伟长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积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的创新思想,打破了当时国际力学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的混乱局面。1942年底,他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火箭之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在火箭、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
1946年,钱伟长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钱伟长获得再次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大使馆填写表格时,看到这样一道问题:“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毫不犹豫地填了“NO”。
身体力行爱祖国
“从钱伟长院士的沧桑经历中,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纯粹的爱国主义。”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说,即使在遭遇打击和迫害的特殊时期,钱老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曾在李四光恳求下,研究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人民大会堂眺台边缘工字梁的稳定提出增强方案;为北京工人体育馆屋顶网络结构提出计算方法……
“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64岁以后学计算机……”
钱伟长始终觉得,学习应当涉猎广泛,不拘一格。在教育理念上,他积极倡导“拆除隔篱,教研相长”。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大学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立即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师生眼中的钱校长
“钱校长在我们看来是偶像级人物,但接触起来,你会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位可亲的老人。”曾文彪今年64岁,退休前是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在共事中,钱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要亲手为每位毕业生发毕业证书,他说:“钱校长90多岁时还在坚持这样做,最多的一次他在两天的时间里发了6000份毕业证书。”
在生活上,最让曾文彪感动的是,钱伟长名下没有房产,20多年来一直住在学校招待所,也未从上海大学领走一分钱工资。“钱校长从来不提特殊要求,他就像我们的长辈一样。”
“研究生学长给我们讲,钱校长身体好的时候经常来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不像有的大学校长一年也见不到两次。”大一学生贺伟源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位亲民的好校长。”
(《北京青年报》)
全力以赴
蓝齿鲸是浅水动物,只能生活在不超过40米的浅水区,如果它游到100米以下的深水区超过3分钟,便会因体内的氧气耗尽而亡。但是蓝齿鲸的食物鼓嘴鱼偏偏就生活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区,因此,蓝齿鲸每一次捕猎行动只有3分钟。从浅水区游到深水区要耗掉蓝齿鲸1分钟,返回也需要1分钟,实际捕猎时间只剩下1分钟。
但千百年来,蓝齿鲸却生存繁衍,代代相传。因为它们在这3分钟里,是以整个生命去投入的,是以或生或死的态度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捕猎的。一条蓝齿鲸的一生,每天都要在一个个短暂的生死3分钟中度过,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折返。
旱季,水鹿必须去沼泽里喝水,而沼泽里爬满了鳄鱼。水鹿不喝水,会渴死,去喝水,就要冒着被鳄鱼吃掉的危险。鳄鱼从水里扑向水面的速度只有两秒钟,水鹿在发现情况后,必须在两秒钟内跳开,否则,它就会葬身于鳄鱼的大嘴中。
整个旱季,水鹿的生命就在这两秒钟之内来回。在水鹿的一生中,这样的惊险要一直伴随着它,可谓天天惊险,时时生死。然而,这极其危险的状况,已经成了水鹿的生存常态。
在这个平凡的、伴随自己一生的两秒钟里,水鹿大都做到了完美,几乎万无一失。因为,它们每一次都是以生命的全部和所有的精力来对待这两秒钟的。喝水,每一次都成了它们全力以赴的内容。
世间的奇妙在于,有许多看似根本无法办到,或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在这个世上,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许多心理学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效率就会提高十倍、百倍,甚至千倍。这与可有可无、漫不经心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天下许多惊人的奇迹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一切的不可能,皆可变为可能。
让我们同样以对待生的渴望去做事,在每一次机会里,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大的成功率,更好的结果,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奇迹,往往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思维与智慧》)
看似平淡的幸福
有一家漫画杂志搞了一次漫画征稿大赛,主题为“世界的最后时刻”,最高奖金100万元。征画广告一登出,当期杂志马上脱销。参赛者踊跃,各地应征的漫画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往编辑部。为了获取高额奖金,几乎所有的应征作者都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有的画情侣紧紧抱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狂吻;有的画将钞票堆在大街上燃烧;还有的画坐上宇宙飞船逃离地球……但最后获得百万大奖的,却是一位家庭主妇用铅笔绘在一张包装纸上的漫画:她在厨房刷洗完碗筷后,正伸手关紧水龙头开关;丈夫正坐在餐桌边啜饮着一杯咖啡,桌子的另一头还有一杯冒着一缕热气的咖啡在等着她;在餐桌旁的地板上,有两个小男孩,正在玩积木游戏。评委们给出的获奖评语是:我们震惊于这家人在“世界的最后时刻”的平静。
(新浪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指出,未来20年,中国城镇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
据陈淮介绍,1949年以前的房子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都要拆;1949~1979年建的房子,包括50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形成的工人新村,及60、70年代建的只准备住3~5年的简易房,迄今已有50年的房龄,需要拆;而1979~1999年建的“房改”房为了满足脱困,没有规划可言,迄今有30年的房龄,再经过5~10年的发展,老百姓有从脱困型到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也需要改建。
陈淮认为,未来5~20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人人有房住;解决农民工进城实现城镇化、城市化问题;解决中国城市中危旧房、老旧房改造问题;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的转变。
(《第一财经日报》)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效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日前发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0)》认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十年来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新华网)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和伙伴一起出行,你建议走一条路线,伙伴偏走了另一条路线。结果,麻烦来了,路上堵得水泄不通。你是不是会说:“我早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你和朋友一起看球,大家都不看好那个弱队。你有点不平,心想,也不一定会输吧。结果,弱队还真赢了。这会儿你的口气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我早知道它会赢!”某天,你隐约觉得今天可能会出什么岔子,右眼皮总是跳。于是,你唠叨一句“总觉得今天不对劲”。到了下午真的出了一档麻烦事,你是不是会强调:“我就预感一定会出事!”貌似你料事如神,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还有你看侦探书,总是在结局揭晓之后,发现前面其实埋了很多线索,在看到结局之前,这些线索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些琐碎的枝蔓,但一看到结果,你会觉得自己其实早有预感。
你早知道路不好走?就算走的是你建议那条路线,也未必就不堵,不过是别人的失误给了你自我安慰的借口,让你觉得自己似乎挺明智的。你早知道弱队会赢?请注意你的措辞,你最初不过是觉得它未必会输,“未必输”和“一定赢”之间,差别好像还不止一点半点,不过被你刻意忽略了。还有你的预感,那不过是小小的第六感。事实上你的第六感很多,有应验也有失误,不过,你总喜欢把应验的拿出来说事,把失误的甩一边,不是吗?
当我们知道结果时,总是顺着结果给出的线索去寻找论据,然后告诉自己,“当时是感觉出什么来的”。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感觉到,那些经提醒的所谓预感,不过是你重建的记忆而已。这就是“后视偏差”,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计,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倒回去”修改过了。后视偏差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所谓“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怪异心理。
类似错觉,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日常烦恼,你可以把这当做安慰自己的一种手段,“让自己心里舒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总是这样自我表彰,多少让人觉得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先见之明”通常都是别人给你的评价。试想,如果一个人总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别人会觉得他料事如神,还是觉得他就是一个事后诸葛亮?
(《中国青年报》)
忙碌的人更快乐
人类似乎生性懒惰,旨在保存精力。但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快乐的秘诀就是让自己忙起来。
该研究发现,让自己有点事情可想——无论是多么没意思的事——都有助于抵制消极情绪。
研究人员请9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可以就近提交调查结果,或者步行至一个较远的地方递交结果。无论选择哪一种途径,他们都会获赠一块巧克力。其中,68%的人选择了走近路。
结果显示,赴远路递交结果的人感觉更加快乐。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家奚恺元在《心理科学》杂志上撰文称,该发现具有政策指导意义。他建议说:“比如,政府可以让没事可做的民众建造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桥梁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就个人而言,奚恺元建议:“起来干点什么吧,做什么都行。就算你所做的事情没什么实际意义,你也会因此而感到快乐。你不需要东奔西跑,只需要有事情做,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脑力上的,思考和反省也是让自己动起来的一种方式。”
(《中国日报》)
“力学之父”钱伟长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弃文从理为强国
钱伟长1912年生于江苏无锡。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刚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毅然决定转系,改学物理。“我听到这个消息就火了,马上下决心不学历史,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事实上,钱伟长投考清华,历史和国文都是满分,而物理、数学成绩较差。
1939年,钱伟长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积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的创新思想,打破了当时国际力学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的混乱局面。1942年底,他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火箭之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在火箭、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研究等方面取得成果。
1946年,钱伟长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钱伟长获得再次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大使馆填写表格时,看到这样一道问题:“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毫不犹豫地填了“NO”。
身体力行爱祖国
“从钱伟长院士的沧桑经历中,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纯粹的爱国主义。”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说,即使在遭遇打击和迫害的特殊时期,钱老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曾在李四光恳求下,研究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人民大会堂眺台边缘工字梁的稳定提出增强方案;为北京工人体育馆屋顶网络结构提出计算方法……
“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64岁以后学计算机……”
钱伟长始终觉得,学习应当涉猎广泛,不拘一格。在教育理念上,他积极倡导“拆除隔篱,教研相长”。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大学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立即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师生眼中的钱校长
“钱校长在我们看来是偶像级人物,但接触起来,你会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位可亲的老人。”曾文彪今年64岁,退休前是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在共事中,钱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要亲手为每位毕业生发毕业证书,他说:“钱校长90多岁时还在坚持这样做,最多的一次他在两天的时间里发了6000份毕业证书。”
在生活上,最让曾文彪感动的是,钱伟长名下没有房产,20多年来一直住在学校招待所,也未从上海大学领走一分钱工资。“钱校长从来不提特殊要求,他就像我们的长辈一样。”
“研究生学长给我们讲,钱校长身体好的时候经常来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不像有的大学校长一年也见不到两次。”大一学生贺伟源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位亲民的好校长。”
(《北京青年报》)
全力以赴
蓝齿鲸是浅水动物,只能生活在不超过40米的浅水区,如果它游到100米以下的深水区超过3分钟,便会因体内的氧气耗尽而亡。但是蓝齿鲸的食物鼓嘴鱼偏偏就生活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区,因此,蓝齿鲸每一次捕猎行动只有3分钟。从浅水区游到深水区要耗掉蓝齿鲸1分钟,返回也需要1分钟,实际捕猎时间只剩下1分钟。
但千百年来,蓝齿鲸却生存繁衍,代代相传。因为它们在这3分钟里,是以整个生命去投入的,是以或生或死的态度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捕猎的。一条蓝齿鲸的一生,每天都要在一个个短暂的生死3分钟中度过,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折返。
旱季,水鹿必须去沼泽里喝水,而沼泽里爬满了鳄鱼。水鹿不喝水,会渴死,去喝水,就要冒着被鳄鱼吃掉的危险。鳄鱼从水里扑向水面的速度只有两秒钟,水鹿在发现情况后,必须在两秒钟内跳开,否则,它就会葬身于鳄鱼的大嘴中。
整个旱季,水鹿的生命就在这两秒钟之内来回。在水鹿的一生中,这样的惊险要一直伴随着它,可谓天天惊险,时时生死。然而,这极其危险的状况,已经成了水鹿的生存常态。
在这个平凡的、伴随自己一生的两秒钟里,水鹿大都做到了完美,几乎万无一失。因为,它们每一次都是以生命的全部和所有的精力来对待这两秒钟的。喝水,每一次都成了它们全力以赴的内容。
世间的奇妙在于,有许多看似根本无法办到,或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在这个世上,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许多心理学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效率就会提高十倍、百倍,甚至千倍。这与可有可无、漫不经心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天下许多惊人的奇迹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一切的不可能,皆可变为可能。
让我们同样以对待生的渴望去做事,在每一次机会里,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大的成功率,更好的结果,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奇迹,往往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思维与智慧》)
看似平淡的幸福
有一家漫画杂志搞了一次漫画征稿大赛,主题为“世界的最后时刻”,最高奖金100万元。征画广告一登出,当期杂志马上脱销。参赛者踊跃,各地应征的漫画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往编辑部。为了获取高额奖金,几乎所有的应征作者都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有的画情侣紧紧抱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狂吻;有的画将钞票堆在大街上燃烧;还有的画坐上宇宙飞船逃离地球……但最后获得百万大奖的,却是一位家庭主妇用铅笔绘在一张包装纸上的漫画:她在厨房刷洗完碗筷后,正伸手关紧水龙头开关;丈夫正坐在餐桌边啜饮着一杯咖啡,桌子的另一头还有一杯冒着一缕热气的咖啡在等着她;在餐桌旁的地板上,有两个小男孩,正在玩积木游戏。评委们给出的获奖评语是:我们震惊于这家人在“世界的最后时刻”的平静。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