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家族

来源 :个人电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indows 8家族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考验,事实上增加一种使用模式或者说界面的话并不会出什么太大问题,毕竟“加法”还是可以接受的,微软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悄无声息地单方面改变了使用习惯,并且耀武扬威地告诉大家“这是为你们好”。
  在Windows 8系统推出之后,微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按照这家行业巨头已经习惯的节奏发展的话,集华丽无比且令人“沉浸”的全新Windows UI,以及改善了效率且提升了性能的Desktop UI于一身的Windows 8应该可以迅速获得好评,并以出色的市场表现为当时已经沉默许久的微软公司赢得广泛赞美。无奈理想美丽、现实残酷,Windows 8以及稍后推出的Windows 8.1整体增长势头相当缓慢,两者的市场占有率远低于Windows 7系统的同期表现。
  起初微软一直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之前的Windows XP和Windows 7系统太成功了,以至于掩盖了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最新美味,直到从开发者到媒体,从行业用户到个人消费者齐声抱怨,老大似乎才意识到哪里出了问题—微软与下一位即将亮相我们榜单的领头羊选手一样,已经适应了自我欣赏、为人追捧的节奏,早就忘记了市场应该是有来有往的,那种“我出什么你用什么,我改什么你学什么”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消费者做主。
  Windows 8家族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考验,事实上增加一种使用模式或者说界面的话并不会出什么太大问题,毕竟“加法”还是可以接受的,微软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悄无声息地单方面改变了使用习惯,并且耀武扬威地告诉大家“这是为你们好”:开始按钮消失、程序列表变样、两种界面下应用不互通……如此之处数不胜数,以至于用户连如何关机都不知道,那在他们看来相当了不起的“沉浸式体验”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看来长期居高不下的地位让微软只记得“我的产品我做主”,早就把消费者也同样有权力决定自己的选择抛在了脑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Windows 8家族作为生产力平台其实还是不错的,只是微软根本不知道告诉消费者它们到底好在哪里:使用Windows + Q按键即可展开全局搜索,定位应用程序、文件、页面再也不是问题;读取移动存储设备可以暂停,避免了中途临时使用带来的麻烦;提供了更强的安全性,甚至内置了改进过的Windows Defender……如果你真的愿意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那升级到Windows 8之后肯定会更开心。但问题来了:我凭什么为你学习?你为什么不告诉我?让我们看看微软到底在宣传什么……那应用数量乏善可陈的Windows UI,那一致性体验惨绝人寰的跨平台特性吗?要是这么说,这位行业老大倒真的是一个实心眼,他总把最差的部分赤裸裸呈现在众人面前,而把所有优势化为浓浓的爱意深藏不露。
  最后,也许不少朋友会说:看最近的数据,Windows 8家族的市占率已经大幅提升了,Windows 10也已经把开始菜单带回来了。是的,这些都没错,如果从腹黑的角度看,Windows 10是微软面对如此尴尬境地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协;当然我们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看——听取消费者建议从而及时作出改变的态度还是蛮好的。至于市场占有率嘛……如果你以前所未有的极低价格提供给OEM,或是停止其他同类产品的预装授权的话,呵呵……
  2-in-1 二合一
  在说二合一设备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其前身—超极本。
  超极本诞生于2011年,从那时起它就备受争议:始作俑者英特尔公司宣称这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卓越的极致体验,从而定义的全新一类设备;媒体则根本搞不懂怎么就凭空出来了一个看似超便携笔记本,但不是超便携笔记本的新类别;消费者更是连“超极本”和“超级本”都分不清楚,即便是3年后的现在,你提起这三个字怕是还有很多朋友表示不知道吧?
  英特尔曾提到MacBook Air可以被看作是超极本的代表,苹果公司则对此不置可否,加之英特尔高管公开承认上网本在和iPad的竞争中一败涂地,由此我们没办法不猜想到超极本实为英特尔公司的一种缓兵之计—没有更加创新的产品,但面对已经变化的市场又不得不作出一些改变,超极本的推出是否有些仓促?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由超极本演变而来的二合一设备才是英特尔的宣传重点。
  二合一设备属于典型的“看上去很美”:一种设备两种体验,既能够得到平板电脑的便利和触控,又可以获得PC的性能和功能。实现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是变形,也就是说二合一设备均具备变形能力,无论翻转式(Yoga系列)、折叠式(SONY Duo13)、插拔式(TOSHIBA Z15t)、旋转式(DELL XPS 12)还是分离式(SONY Tap 11),二合一设备终究是要通过变形的方式完成PC to Pad的转换。
  但是问题来了:首先,除去插拔式之外的变形方式都不能做到屏幕与机身分离,且大多数这种设计的产品,其计算零部件都在机身部分。这就意味着当处于平板使用模式时,你不得不同时承受机身的附加重量—也许短时间没问题,置于桌面看电影也没问题,但拿在手中15分钟试试看是什么感觉?就算插拔式,当你作为笔记本使用时,分离的设计真的方便吗?
  其次,基于Windows 8家族的设备一旦转变成消费类使用模式,即非生产力应用的平板应用,那么Windows UI下那可怜的应用数量和质量能够给你带来多好的体验?这个答案恐怕只能“呵呵”了吧。
  再次,无论Android平板还是iPad,它们在便于携带的同时还有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和更冷静的运行状态。而目前的二合一设备基本都使用了Intel Core Y/U系列处理器,其TDP功耗无法满足无风扇设计(不可超过6W)的需求。那么你拿着一个发热严重或是噪音较大的“平板”会做何感想?
  最后,由于必须兼顾平板模式的体验,因此二合一设备只能使用低电压或是超低电压处理器。没错,其性能表现和几年前的产品相比那肯定是提升的,但和同时期的标准电压处理器相比可就占不到任何便宜了。也就是说,当作生产力工具时你不得不为上述那些并不怎么样的平板体验买单—牺牲性能。   由此看来,二合一设备变成了“二不像”设备,既没有平板电脑那纯粹的更贴近原始的使用体验,又没有笔记本那可应万变的性能表现,其价格还要高于两者。当然,某些二合一设备在设计上真的值得称赞。诸如Surface、Tap11、Yoga系列等等,但设计并非决定使用体验的全部因素,我们可以说超极本和二合一让厂商有机会制造出更加炫目的产品,但卓越的使用体验和极致的响应速度就真的要打个问号了—是处理器的功劳?是制造工艺的功劳?是设计研发的功劳?恐怕只是固态硬盘的功劳而已。
  平板电脑
  作为业界的领导厂商,微软和英特尔要对目前的PC大环境负责,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一言堂”的运营模式,主动改变对它们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动力去作出改变——微软Windows和Office已经成为国内PC设备和应用的基础,Intel处理器则涵盖了从嵌入式、入门计算、主流到高端的各个层面,Intel Base似乎成了衡量PC优劣的标准。对无忧无虑的人来说,又为什么要改变呢?苹果改变了这一模式,这也正是这家公司了不起的地方。iPhone升级到什么样子,iPad用了什么处理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苹果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模式—重体验、轻配置。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两位选手如果放到本文中的话,那么它们就变成了参与者而非决定因素。平板电脑被作为PC类别“黑三类”的最后代表,并不是因为这种设备像二合一那样本身有什么问题,更多的原因是平板已经不是刚需的设备了,因此在购买上我们建议朋友们慎重。
  据最新的数据资料表明(http://tech.ifeng.com/a/20141126/40880930_0.shtml):2014年平板电脑的增速大幅度放缓,iPad出货量持续滑坡。全球PC出货量的跌幅大致在2.7%至3.7%,而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增速预期也由之前相当乐观的52.5%锐减至7.2%。当然,这一报告中同时提及了Windows平板的出货量逆势增长,但就我们的推测看来,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二合一设备中的部分产品被加入计数,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很多行业用户在选择平板电脑时,考虑到其后台和应用的同步性和数据兼容性,他们不得不选择基于Windows系统的设备:某银行便是典型代表,他们想为一些门店的大厅配置平板电脑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但Android设备鲜有设计时尚、气质不凡的选手,iPad则无法保证数据同步,只有Windows平板可符合要求,且微软公司还提供全套技术支持—最后,他们购买了数量可观的Surface。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以iPad为首的平板电脑为现在我们可得到的计算体验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接近原始动作的触控操作,更轻盈便于携带的身型,更时尚靓丽的外观,更持续耐久的续航,更简单实用的应用都是让消费者通过平板电脑认识到,原来除了传统PC之外我们还可以这样使用设备。毫不夸张的说,平板电脑直接影响了PC产业,不仅仅在于彻底击溃了上网本—现在,有多少人回家还有立刻打开电脑的需求?
  不过现实的问题也难以规避:平板电脑用户的设备使用周期,或者说一台平板电脑的生命周期远远超过一部手机,事实上手机已经超出了沟通设备本身的涵义,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快消品,它们在完成沟通功能之余还能实现平板的功能,在提供良好使用体验的同时还可充当个人品味和气质的代言。显然这一角色平板电脑是无法担任的,你可能会见到朋友时刻握着贴了膜、套了壳、粘了钻、盖了戳的手机,但要是有谁有事儿没事儿就捏着个平板在你面前晃悠,那是不是有点吓人了?所以频繁更换手机可以获得的并非体验上的改变,更多的则是在于表达自己对时尚潮流的跟随,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把握,而平板电脑在这一点上只能靠边站了。
  二合一设备虽然不尽人意,手机虽然没有7或者10英寸屏幕,但前者在提供了同样使用模式的前提下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多功能,后者则在提供了相同功能和性能的同时能满足更多心理需求,因此平板电脑现在正面临着来自PC和手机的两面夹击。
  在应用方面,专为平板开发的应用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与手机相提并论,况且同样的应用,HD版本也并不比普通版本多了什么值得倾心的功能。致命的一点在于,也许PC对平板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毕竟Windows阵营还是小众,但手机对平板的冲击可谓“招招见血”,现如今5.5英寸、6英寸的手机比比皆是,硬件性能、软件系统和应用体验都与平板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即便是当年宣称大屏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使用常识问题的苹果,其iPhone 6 Plus也……
  从iPad的更新情况,尤其是iPad mini 3来看,即便是平板电脑市场中最大的赢家在这条产品线上也面临着尴尬境地,除了堆砌硬件之外还有什么能让平板电脑表达出差异化呢?也许e人e本的手写和易学派的教育行业倒是一条路,但它们还是太窄了不是么。再看看小米平板,除了“快”之外,恐怕“抄”就是唯一一个形容词了。
  平板电脑中有一类产品可被看作是“黑中之红”,那就是以7英寸产品为主的通话平板。通话平板兼具了平板电脑的大屏幕特性和手机的沟通功能,且拿着一个7英寸的设备打电话本身也是一种另类的行为,虽然谈不上高雅美观,但起码占了与众不同。因此平板电脑并非全盘皆输,通话平板在这类设备中可谓异军突起。
  21:9显示器
  自两年前首次面市至今,21:9显示器就一直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这种比例的显示器更接近电影屏幕,观看大片无疑会有更好的体验,同时利用多窗口功能还可并列开启两个窗口,办公应用也着实方便;反对者则认为首先这些产品看上去实在是太怪异了,其次要真的说双屏显示的话,那么买两台普通显示器不是更好?况且价格还更便宜。由此看来,正反双方似乎都很占理,这也正是我们将21:9显示器提取出来加以评论的原因所在。
  通过实际的测试和使用,我们不得不承认21:9显示器的确有它的优势,就像支持者们说的那样,使用Windows左右拖拽到边框即可自动分屏的功能,开启双窗口之后使用者可以得到不错的视觉体验,即便是那些较宽的页面也不需要横向滚动即可完整显示;对很多游戏来说,21:9显示器能让你看到其他玩家看不到的场景,如果真的是那种即时战略游戏的话,想要抢占先机变得异常轻松,就算是网络游戏也能让你提早发现地图上例如矿产、草药等更多资源;至于电影么,本身电影的比例就是2.35:1,而21:9则是2.33:1,几乎可以认为是对等的,因此大多数电影类视频都能够在这种显示器上有更好的显示效果,不过不用指望完全消除黑边,这基本上也不太可能。   但反对者们同样有自己的道理: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来看,目前一台29英寸的21:9显示器售价往往在3000元之上,接口类型和数量、品牌和外观稍微看得上眼一些的产品就要接近4000元甚至更多,加上29英寸21:9显示器的高度相当于23英寸显示器,那么换算过来的话,两台还算不错的23英寸显示器也不用花费到4000元,加上专用双显示器支架之后都要比单独买一台21:9的显示器便宜不少。
  此外,就看电影和玩游戏的体验来讲,反对者也有自己的说法:普通23英寸显示器的确没法获得更宽的视野,但对很多游戏来讲,双显示器的配置却能够让你得到另外一种体验,即一部显示器以全屏模式玩游戏,另一部显示器开启如YY之类的软件和队友进行沟通,或是打开网页查看攻略,登陆论坛实时讨论;如果谈到看电影,他们则认为反正也有字幕,黑边正好留给字幕显示,而双显示器还能够边看电影边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和朋友沟通,或是做些别的什么事情,何乐不为呢?
  也许正是考虑到这种争议,目前21:9显示器出现了更为“奇葩”的设计——名为“双屏合一”的飞利浦19DP6QJNS,它将两台窄边1280×1024的19英寸显示器对接成一台32英寸宽屏幕显示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让左右两侧的显示器以“各自独立”或是“合二为一”的模式使用,且两个显示屏幕均可以进行22.5度的微调。这款产品获得了2014年COMPUTEX创新设计金奖,但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也有纠结之处:如果作为统一分辨率的宽屏幕显示器,那么就算是3.5mm边框已经到了极致,由于拼接的原因屏幕中间也会有7mm的间隙,这意味着分辨率为2560×1024的宽屏幕中间被生生切出来一道缝隙,毋庸置疑会影响使用体验,无论看电影还是别的什么,哪怕是普通桌面显示都会觉得别扭,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则会更痛苦。此外,如果想调整显示器的相关参数,你不得不为左右两个显示器单独开启OSD菜单进行详细设置,这也增加了操作难度。
  不过,21:9显示器在今年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我们也能看到从尺寸到外观,从设计到定位都有明显区隔的此类产品。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考虑到外观设计、应用模式、使用体验、销售价格等因素的话,根本没有什么产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要想清楚自己的“刚需”并据此作出选择都可称为明智之选。就拿21:9显示器来说,就算你真的质疑其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单单看外观,它就比双显示器要Fashion得多。
  游戏PC
  虽然PC环境整体状况堪忧,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丝曙光,各个厂商都表明自己的PC销售量在今年已经停止下滑,有了幅度不等的增幅。以DELL为例,第三季度全球同比增长10%、美国市场同比增长19.7%的数字五一让人振奋。而在这其中贡献值最高的恐怕非游戏PC莫属——我们在这里提及的游戏PC涵盖了游戏笔记本和游戏台式机。
  我们先来看一些相关数据:
  据美国电玩市场调查机构DFC Intelligence的预期显示,2014年全球游戏市场总额将达到250亿美元,全球将有2.85亿名使用高端游戏PC的玩家,而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更多来自于PC玩家比以往更舍得花钱,以及新型的免费游戏吸引了更多其他玩家。
  市场研究公司Newzoo与营销机构Ad2Games联合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到2017年全球MMO和PC游戏市场的收入规模将从现在的244亿美元增长至307亿美元,并认为电脑游戏将始终引领游戏市场的创新和发展,而其他任何平台都没法做到这一点。
  联想在与暴雪娱乐联合宣布结成产品授权和市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布会上称:中国有接近3.2亿网游玩家,有40%的消费者在购买PC产品时会提出有游戏使用的需求,这些一年前的数据都能表明游戏已经成为主流的PC应用,在PC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游戏PC产品线由于定位清晰,需求旺盛而表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也许不少消费者会质疑如上说法,认为手游会对PC游戏造成致命冲击,能够重现移动互联终端对PC造成的“伤害”,但请不要忘记,诸如平板、手机之类的设备由于自身硬件和软件应用的限制,在游戏效果和体验上根本不可能与PC游戏相提并论,更何况手游的用户忠诚度极低,很少有产品能够形成自己的忠实拥趸。
  纵观国内游戏PC市场,联想将其大获成功的“彪悍小Y”笔记本以旗舰的身份划归至游戏PC产品线Erazer之中,同时增加了X系列台式机;华硕在持续更新ROG玩家国度游戏笔记本的基础上,更是增加了台式机产品;DELL的AlienWare自然不必多说,这一品牌似乎成了游戏PC业界的兰博基尼,令一众游戏发烧友仰慕不已;HP新近以Omen游戏笔记本进军这一市场,并取了一个相当响亮的名字——傲慢,好吧是不是下一个游戏台式机该叫做偏见了……
  中低端市场的情况同样喜人:海尔一口气推出了去品牌化的三大游戏PC系列,分别是雷神笔记本、机械师笔记本,以及极限矩阵台式机;清华同方以“机械革命”来命名其游戏笔记本产品线;神舟战神、未来人类、微星、雷蛇……游戏PC的选择不胜枚举。
  像DELL Alienware Area-51这种有着颇具攻击性的外形,极致性能表现的怪兽,以及ASUS ROG G20AJ这种将电源适配器特殊化,从而为空间有限的玩家提供选择的产品都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游戏PC对整个PC产业的回暖作出了极大贡献,加之在游戏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广泛的用户群体,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游戏PC在2014年登上“光荣榜”堪称实至名归。
  苹果家族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这种感觉,即身边的朋友咨询应该买什么笔记本或是台式机时提及苹果的几率远远大于之前,很难说是不是因为iPhone和iPad直接推动了消费者对苹果的认识,反正Windows阵营的表现在这几年萎靡不振,苹果阵营却稳中有升。
  既然谈论的是PC领域,因此iPhone并不在我们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它同样隶属于新一代苹果家族,同样提供了卓越的使用体验。此外,像iPad mini 3这种略显“坑爹”的新品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失望,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代表其他产品不会为我们带来惊喜。说到iPad mini 3,我们真的很难抑制吐槽的冲动——连三围都保持不变这个玩意和上一代产品相比有什么值得购买的地方吗?苹果一直在高喊的创新难道就体现在出了土豪金版本以及增加了Tuch ID?   还是看看其他产品吧:
  iPad Air 2,加入了Touch ID指纹识别功能,升级了处理器、摄像头和无线网卡,同时比上一代产品更轻薄;
  Mac mini,硬件升级至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提供了Thunderblot 2接口和USB 3.0接口,显卡也升级至核芯显卡5000或是锐炬显卡,Fusion Drive混合硬盘技术可兼顾速度与容量;
  iMac,27英寸的新iMac配备了Retina 5K分辨率屏幕,视觉效果相当惊人。入门级iMac的起始售价更低,且依旧是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并没有采用将上一代产品直接降价销售的方式,很有诚意;
  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尽管发布时间比较靠前,但依旧于2014年度推出的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是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最理想的移动计算设备之一。苹果在这两条产品线上一向想的十分明白——Air再轻再小也是生产力设备,触摸屏幕并非刚需,与其徒加成本还不如做的更实在点;Pro在于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在便携和性能的天枰中毫不犹豫地偏向了后者,最新的硬件哪怕是有着锐炬Pro显卡的第四代酷睿i7处理器都可供选择;
  Mac Pro,世界上最贵的“垃圾桶”。如果你拆卸过这款产品的话,你一定会被苹果的设计师所折服,在它之前有谁会想到一部PC能够做成这个样子?不仅如此,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布局堪称巧夺天工,性能更是不必多说,Mac Pro 2014推出之后甚至引发了一轮改造垃圾桶的热潮,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Yosemite,代号为“优胜美地”的最新版本Mac OS大幅强化了与iOS设备的互动功能,让苹果的一致性体验进一步增强。Yosemite对界面进行了彻底改造,更加接近iOS的扁平化风格;通知中心除了能够显示信息、电子邮件、微博、QQ、微信之外,还提供了日程、时间、天气和股市的消息,且支持第三方插件并允许用户自行编辑;Spotlight搜索功能支持更多资源,例如应用程序、联系人、地图、字典等;iCloud Drive有些类似网盘,只不过其中的资料可用其他的苹果设备,甚至Windows PC去访问,同时还结合了Mail Drop功能,支持最大5GB的电子邮件附件;Handoff彻底打通了苹果设备之间的沟通,如果升级到Yosemite和iOS 8.1的话,那么使用者在手机中浏览、处理到一半的任务可出现在MAC中,反之亦然,且在MAC中可以直接开启iPhone的无线热点功能。此外,MAC连接iPhone打电话、Air Drop分享和同步等也都有着不错的体验。
  处于风口浪尖的品牌总会招来各方面的议论,苹果就是这样:拥护者认为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体验,用起来简直棒极了,在这个网银可以用手机,游戏可以虚拟机的时代,没什么理由再使用Windows 了;反对者的出发点则基本有两个方面——价格和差异化,他们认为苹果的产品太贵了,且使用的人也太多了,而鲜有人从体验的角度挑战苹果的地位——这正是苹果家族令人钦佩之处,也就是说,客观上无论设计还是体验都无可挑剔,能够诟病的全都是主观意愿方面的差异。
  第五代智能酷睿处理器
  英特尔和微软必须要对PC市场的萎靡不振负责,单纯以移动互联网设备冲击了PC为由推诿根本说不过去,这一点看看MAC设备的销售情况就知道了!这两家业界领导厂商根本没有主动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创新,而一直在沿着自己的步伐挟持消费者前进,不过如果真的要在他们之间找出主要责任人的话,微软恐怕“当仁不让”——微软用TabletPC告诉大家坑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而通过Windows 8则再一次向业界证明了自己“坑队友”的技能已经升级到了高级阶段……
  和微软比起来,英特尔的处境好像更惨一些:微软有的成本英特尔都有,微软没有成本英特尔也要有,毕竟卖Key和卖CPU真是两码事,每一次改进制造工艺都要建设新的fab工厂,这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的投资;晶圆成本、良品率、运输成本这些都是硬生生的投入。其实英特尔完全有机会站在安卓阵营一侧,只不过多年来固有的模式和过于相信老相好的单纯让他们押宝在了微软,而后果么……
  好在两家企业都是“家大业大、有的是爸爸”那种,钱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当然技术也从来不是问题。英特尔一直在制造工艺上保持着领先整个业界2-3年的水平—— ARM说我功耗低,英特尔说我制程先进;AMD说我能融合,英特尔说我制程先进;NVIDIA说我性能好,英特尔还是说我制程先进。没错,从一路走来的路线看过去,英特尔真没有说谎。制造工艺先进的处理器可以带来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选择保持相同的芯片面积和功耗,从而提供更强悍的性能;或者提供近似或者稍好的性能表现,而降低功耗缩小面积——前者可提供更出色的生产力,后者则更利于便携设备的研发。
  如果谈及PC,那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无论Windows还是MAC,无论消费类、游戏还是商用和生产力,英特尔在这个领域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众多设备都采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和芯片组,而每一代计算平台的更新也的确能带来性能上的提升或是体验上的改善——如果没有英特尔,恐怕MacBook Air还做不出来吧。
  代号为Broadwell的第五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基于业界最先进的14nm制造工艺和第二代3D三栅极晶体管技术,其鳍片间隙、门间隙、内部链接间隙都更小,加之增加了诸如3DL、FIVR、DCC等新技术,因此在性能和功耗的控制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第五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就是Core M,一个在出生之后就蒙冤的角色——很多媒体用Core M直接与Haswell U做对比,这其实是不合理的:首先,Core M的功耗只有4.5W,而HSW-U的功耗则为15或者28W,你怎么能想象用一个排量0.8的小汽车和5.7排量的大越野去比马力么?其次,英特尔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即新品的性能一定比上一代强,再加上真正能用来对比的Haswell-Y找不到什么产品,所以媒体这么做倒也没法过分指责。
  负责任的说,Core M就不是为性能而生的产品,它的优势是在与给具备生产力的设备提供了无风扇设计的可能,或者说让笔记本可以做的更加轻薄炫酷,至于要不要风扇就看厂商自己了——联想Yoga 3 Pro还是内置了两个风扇,虽然比英特尔宣称的终极厚度稍稍厚了一些,但总体表现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再加上与众不同的铰链和翻转变形的能力,这款产品着实堪称年度亮点。
  Core M展示了第五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在功耗方面的改进,而随后即将发布的标准电压处理器则会展示在性能方面的提升。总而言之,英特尔这个全凭火力壮,一招闯天下的做法到目前为止还是奏效的,毕竟OEM制造商还是要跟着Tick-Tock的脚步不断推出自己的产品,况且英特尔也给了他们极大自由度,都是一样的平台,设计出什么样的产品那就看自己的功力了。最后,相比第四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来说,第五代智能酷睿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五一过后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夜晚走在路上也能闻见泥土的淡淡芳香,随着端午节的即将到来带着父母或约上三两好友一起外出过个端午小长假吧!郊外出行时接电话是最叫人头疼的,小编在
为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分析影响场(村)免疫抗体合格的因素,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存栏量≥100只的规模养羊场10个
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材料的使用非常关键,直接决定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及使用寿命,所以在当前石油化工设备具体制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石油化工材料的有效控制。本文笔者针对
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企业来讲,要迈向“互联网+”,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现有网络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Avaya公司推出创新的SDN(软件定义网络)架构, 为企业下一代网络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的架构名为 Avaya SDN Fx,是首个允许“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均可接入网络”
作为最新旗舰产品的VIBEZK910采用了Qualcomm Snapdragon 800处理器、2GB运行内存和5.5英寸1920X1080屏幕,在硬件配置上VIBEZK910应对目前BgAndroid Apps毫无压力。联想移动互
目前国外油砂通常采用甲苯抽提的方法来检测油砂的含油率,而我国的油砂测试技术是延续烃源岩的检测方法,采用石油行业标准中三氯甲烷抽提的测定方法,但其对含油率较高的油砂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8年4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会议并讲
日前,三星A3数码复合机新品——MultiXpressK2200系列在全国全面上市销售,挑战一直由日系品牌占据领导地位的复合机市场。有意思的是,三星给这款入门级A3数码复合机产品起了一个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人们对于油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对油气田的工艺技术水平有了很高的要求。油气田的技术水平不仅仅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