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反复性过敏性休克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c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很常见,但引起过敏性休克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CAS)诱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998年7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入住本院的16例CAS患者,CAS的诊断根据病史和症状,结合标准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定。结果16例患者CAS发作时伴有心绞痛和心电图ST段抬高。全部病例均合并缓慢性和/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6例,二、三度房室阻滞5例,窦性静止1例;快速性心律失常12
2013年,我的父亲彭立富去世。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1948年写的入党志愿书。这份入党志愿书已经泛黄变脆,稍一触碰就会碎。上面入伍前经历栏内填的是“十三岁放牛,二十岁参加部队”;支部介绍人意见栏内“战斗勇敢”4个字清晰可见,还有部队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同意入党,候补期三个月”的签字和红印章,背面有入党介绍人3个月后向上级党组织出具的“我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大家同义(意)该同志转为正式党员”
期刊
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全球的社会问题,2005年WHO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CD)占40%~50%。根据AHA提供的资料,美国发生SCD为每年25~45万例。Framingham研究资料显示,26年间的猝死占所有原因死亡的13%,在冠心病患者的死因中50%为猝死。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4万人。
心房颤动(房颤)在发生机制上决不仅仅是一个电生理方面的问题。由于造成房颤的基质和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即使进行了肺静脉隔离消融,房颤治疗的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房颤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脂联素/瘦素、胰岛素增敏剂等有关,本文就有关房颤一些危险因素的新认识做一介绍。
心律失常是全世界非常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药物、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不懈努力,取得瞩目的成就。而基因治疗是当今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早期干预心脏病的新手段,也是当今“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咳嗽、胸闷10个月入院。既往体健,无晕厥史,无家族性心脏性猝死史。血压120/78mmHg(1mmHg=0.133kPa)。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10ms,QT间期约410ms。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3mm,左心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为0.27,E/A〈1,二尖瓣轻度反流。
心脏肿瘤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临床上较罕见。由于手术切除难度大且效果欠佳,导致此类室速的治疗较为困难。本文报告1例心肌脂肪瘤引起无休止室速的病例。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
我1917年3月出生于盐城县南洋镇一个贫农家庭。1940年3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负重伤,也多次立功受奖。一  1940年,我随党领导的新“江抗”二支队在常熟、无锡一带抗击日伪军,东进太仓、昆山地区活动。在太仓境内摧毁伪政权,镇压汉奸;在塘口与伪军作战,把敌人赶进阳澄湖。在梅村、竹塘战斗中,我们消灭了敌人100多人;在鱼塘镇与张少华(
期刊
患者 女性,32岁,因胸闷、憋气2h就诊。体格检查:血压107/77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不振,双肺听诊无湿啰音,心音低钝,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伴晕厥,能自行缓解。急查心电图未见窦性P波,QRS时限140ms,心率220次/min,为宽QRS心动过速,QRS电轴右偏+116度,诊断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