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统战活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来源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3—056—15
  [内容提要]简要阐释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本质及主要类型,进一步厘清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性质,评介当代中国几种非主流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基础,以辽宁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和研判当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从增强高校统战活力的目的出发,提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社会思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界格局多极化促使当代社会的思潮纷繁复杂。特别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如何剖析这些社会思潮并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使命。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法,以辽宁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考察几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的影响途径、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并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客观地分析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这一现实,从增强高校统战活力的目的出发,提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社会思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改善我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及优化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方法和途径,对增强高校基层统战活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思潮概念界定、本质及性质分类
  在汉语中,思潮一般指在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思想、理论观念且有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在英语中,思潮没有严格的对应词汇,一般以合成词trend of thought来表征,有时也以ideology为指称,它常表示不同的社会群体为自身的利益诉求而表达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或价值观念。[1]
  人们通常将思潮视为社会思潮的简称。一般意义上,学者们认为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与某种社会心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2],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和要求的,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而得到显著表现的社会思想趋势或倾向。[3]
  从本质上看,社会思潮建立在社会存在基础之上,反映一定阶级与阶层的利益,是一种复杂的群体意识,是社会热点的直接反映,是社会心理的集中表现与理论观念的特殊载体。从根本上说,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其中的物质经济关系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维护一定的物质经济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社会思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我们根据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从性质上将社会思潮划分为主流社会思潮与非主流社会思潮。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4]主流社会思潮一般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直接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规范、价值要求,在社会思潮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持有,影响广泛;反之,则是非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是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思潮,一般在社会思潮中不占主导和支配地位,为少数人所持有。非主流社会思潮不一定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我们将其中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社会思潮称为反主流社会思潮。当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潮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特质,它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核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其主流,同时也呈现出差异性和多元性,主流与非主流思想观念并存。
  二、几种典型的非主流社会思潮
  近年来,世界格局多极化促使当代社会的思潮纷繁复杂,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逐步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理论界关注的主要对象,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以及宗教思潮等,这些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离心力不断增大,已日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系统研究,揭示其思想来源及客观实质,并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批判、引领,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及应对措施,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5]它从本质上是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流动服务的,即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产物。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代表的是资本和富人的利益,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本质区别。目前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确实存在着一些极力推崇,盲目认同新自由主义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时论”,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主义,取消公有制,全面私有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抹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鼓吹经济全球化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严重威胁。
  (二)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世界观,其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才能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其目的是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当前所谓的普世价值是指西方的普世价值,大体是指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等价值理念,其本质是某些西方主义者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通过普世价值这种“标签”进而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6]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标签化的“普世”价值对当前人们思想观念与社会心理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民主党宣扬的一种部分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它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不再把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主张通过社会福利制度解决社会两极分化;用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7]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评价当代民主社会主义:“过去社会民主主义总是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现在,在一个资本主义已经无可替代的世界上,社会民主党的取向又应当是什么呢?是告别社会主义。”[8]这句话恰当地揭示了民主社会主义不仅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远,而且是直接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在中国,有人主张用这种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甚至宣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他们夸大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攻击科学社会主义,甚至还用马克思主义为幌子来欺骗和争取群众。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同盟军,它不断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施加巨大压力,成为西方分化中国社会、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的一种特殊力量。
  (四)功利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是当前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一种社会思潮。它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具有同等分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但它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它以人类福祉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主张国家的立法与政策制定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应以确保整个人类的最大幸福(最小不幸)为依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思潮,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于欲求、利益的自我意识,激发了社会活力,使社会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功利主义使人们仅顾及自我需要、自我利益,而忽视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精神生活,使社会的精神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意义,社会理想以及社会整体的利益或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等都置之脑后”,[9]社会生活本身被低俗化、平庸化。因此,“当人们在庆幸自己告别了那个只讲理想、只讲崇高而不讲利益、不讲实利的年代从而把自己弄得脑满肠肥时,人们没有想到,我们已经堕入另一个只讲实利与实惠的平庸甚至罪恶的陷阱”。[10]
  (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近些年来在中国思想界蔓延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是适应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其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诽谤和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它从历史领域入手,妄图通过否定历史否定现实,除掉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依据,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地位,以实现消解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否定革命、否定进步的性质,受到一切反社会主义思潮的青睐,使它成为多种错误思潮的一种思想基础。”[11]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这股错误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六)宗教思潮。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的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复杂的,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宗教要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在尊重信教自由、团结信教群众和爱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利用和深入开发宗教文化的同时,坚守科学精神和无神论的阵地,划清和区分“宗教文化”与迷信的界限,抵制在“宗教文化”掩护下的愚昧迷信思想和各种神秘主义的伪科学思潮在社会上的传播。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和谐,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和谐。[12]
  以上几种典型性社会思潮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非主流社会思潮,其兴起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分化、阶层异质化、社会结构多元化紧密相关,其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有一定的市场,体现着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存在着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并直接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我们必须加以批判。
  三、大学生在当前基层统战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是知识分子和高层次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高校同时又是文化的富集地,各种思想思潮的交汇地。做好高校基层的统战工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更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基地和源头之一,对大学生的统战工作应是源头的源头。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党的统战工作,应从大学生抓起。
  (一)高校大学生是基层统战对象中最具活力的群体。高校基层统一战线是我党统一战线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肩负着为高校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的重大责任。长期以来,我党在高校的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团结党内外知识分子,凝聚留学海外人员,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等方面,工作对象主要是教职员工中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而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泛。高校大学生创新力强,思想敏感,这一群体最有活力,也最易受到社会思潮影响。因此,高校普通大学生层面的统战工作,更应该受到重视。为了使统一战线工作向纵深发展,党在高校的统战工作重心必须向青年一代倾斜。   (二)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基层统战工作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和培养的主体,也是新时期党开展基层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基于大学生层面开展的高校基层统战工作,可以有效地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关于宗教信仰、党派区别及民族差异等难题。因此,将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我们党开展基层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对增强高校基层统战工作活力,维护高校稳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统战工作,是实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生长点。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期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未来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有没有一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青年知识分子队伍。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统战工作,是实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生长点。
  要充分认识党的统战工作必须从大学生抓起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从多渠道、多途径把这一工作深入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统战工作对于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具有深远意义。
  四、当前大学生社会思潮状况调查的样本介绍
  本研究以辽宁省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科学地研究当前几种主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客观影响。抽样调查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分类方式选取样本学校——运用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一)问卷设计。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思潮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变量和影响因子,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一般特征,从认知和评价两个基本维度进行问卷设计。我们把“社会思潮”这一基本概念进行操作化,剔除了社会行为和学术理论两个指标,将“社会思潮”分为两个一级指标,即社会心态和观念文化,从认知与认同两方面综合考察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认知考察的是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即广度与深度;认同考察的是该社会思潮的合法性问题。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民族、年龄、学历、是否有海外受教育经历、就读专业学科性质和政治面貌等;第二部分是对社会思潮概念操作化的四级指标,包括47道问题。[13]
  (二)样本概况。基于实际条件限制,我们采用分类抽样方法,抽取省内5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抽样调查,具体包括理工类、文科类以及综合类院校。它们分属于985、211和普通省属院校等不同层次。然后在这些学校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3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47份,有效回收率为91.85%。由此确定,本次调查的结果是可靠的,值得分析。
  (三)样本描述。(1)性别:947个有效样本中,男性有359人,占总人数37.9%;女性有588人,占总人数62.1%,女性人数偏高于男性人数。(2)民族:样本中有738名为汉族,占总人数的77.9%;其他少数民族有209人,占总人数的22.1%,汉族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数。(3)学历:样本中目前在读大专的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0.2%;目前在读大学本科人数为837,占总人数的92.2%;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72人,占总人数的7.6%。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是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小部分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4)海外教育背景:样本中曾经有过海外教育背景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0%;没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有938人,占总人数的99.0%。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大学生是从未有过海外教育经历的。(5)学科性质:样本中,文科类学生有471人,占总人数的49.7%;理工科类学生有464人,占总人数的49.0%;其他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1.3%,文理科类的人数基本相当。(6)政治面貌:样本中,中国共产党员有83人,占总人数的8.8%;中国共青团员有837人,占总人数的88.5%;民主党派有4人,占总人数的0.4%;群众有22人,占总人数的2.3%。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的学生为中国共青团员。
  五、当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
  该样本选择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峻挑战的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深入剖析这些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考察非主流社会思潮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大小及对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的程度,使党和国家客观地了解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状况和意识形态安全状况,最终体现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功效。
  (一)大学生日常关注信息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日常关注的信息按关注程度降序排列依次为日常生活和就业,占总人数的66.0%;休闲及影视娱乐,占总人数的34.6%;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占总人数的42.4%(如表1)。这说明大学生日常信息的关注点首先集中在个人生活、就业以及休闲娱乐等微观层面,尤其是与个人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方面,其次才是国际国内问题等社会宏观层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经济、政治方面的关注程度较弱,缺乏宏观视野。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按关注程度降序排列依次为互联网,占总人数的78.7%;电视,占总人数的35.4%;报刊杂志,占总人数的44.2%(如表2)。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意识形态的宣传方面应充分把握互联网的特性,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积极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应警惕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的消极传播和蔓延。此外,也不应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选择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图书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也应予以关注。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认知途径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途径绝大部分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总人数的82.0%(如表3)。这说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因此,加强和改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正确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整体而言,大学生主流社会思潮的获取途径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非主流社会思潮则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这就表明传统课堂教学在社会思潮的传播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政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上来看,只有14.0%大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如表4),这说明大学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流社会思潮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传统的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对于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的大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形式死板(如表5)。因此,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角度,大学政治理论课改革迫在眉睫,亟须引起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在课堂得不到满足的好奇心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但是鉴于互联网本身屏蔽和筛选的功能比较弱,大学生在理性判断能力不成熟的情况下极易被网络信息所误导,产生歪曲的政治意识态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是主流,但是大学生社会思潮存在由“统一”向“多元”发展的现实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情况,直接反映我国青年群体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我们通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内容的认知与评价,综合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状况。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信仰问题。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认知和评价方面进行考察。
  对马克思的评价。从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有65.5%的学生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革命导师;认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学者,但被人为神话的仅有12%(如表6)。这说明马克思革命导师的地位评价对大多数学生仍存在广泛的影响力。
  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和评价。实证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持肯定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肯定态度已经不再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有3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多种社会政治思潮中的一种(如表6),这不仅说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造成较大冲击。
  其次,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我们主要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中国未来改革要坚持的方向以及共产主义等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方面进行考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考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基本性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基本道路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的认知与评价,反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与成熟度。
  从数据上看,有65.8%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有20.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因素”;有13.5%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如表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明确的认知,但是同时也体现出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存在着偏差。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归因问题上,有67.3%的学生认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全球化浪潮的作用的结果;13%的学生说不清楚(如表7)。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目前我国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还是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
  这种模糊性进一步反映在中国未来改革要坚持的方向问题上。从数据看,虽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7%,是最高选项(如表7),但是相比于其他选项,优势并不明显,存在多元演变的趋势。
  尤其是,对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共产主义制度这一未来目标,认为完全能够实现与可能实现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9.9%,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占总人数的40.1%,从具体数据的比较上看,二者的差距并不显著(如表7)。这说明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在部分大学生的信仰体系中发生了动摇,应予以重视。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问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认知方面,虽然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从课本到课堂,从普通的日常教学到高端的学术讲座,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了广泛的、系统的、深入的教育,但是从实证数据的统计结果看,只有6.7%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了解;一般了解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较大,为42%;知道一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7.9%(如表8)。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严重不足。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掌握程度亟须加强。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三)各种社会思潮交错复杂,新自由主义改头换面,渗透在各种思潮中,普世价值观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当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原有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社会利益群体不断分化,进而导致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加,使人们原有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和情感亲疏受到冲击与震荡,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而导致社会思潮的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潮之间盘根错节、交融复杂,具有较大的迷惑性。   首先,关于普世价值观。在统计数据中,认为“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普世价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2%,是最高选项,但对于普世价值的内涵及本质究竟是什么,大学生还比较模糊;在这个问题上说不清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3%,比例也相对较高;明确表示没有“适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普世价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8.5%(如表9)。虽然整体看来3种态度相对平均,呈现出多元的认知评价,但通过一些具体价值观,如“人权”、“自由”、“民主”的态度,则折射出新自由主义的渗透力。如在“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这一问题上,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态度的学生的比例高达80.5% ,说不清楚的学生占17.3%,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仅占1.2%(如表9)。而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是近现代以来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一种价值观,是适应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果代表西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等具体价值观上升为一种普遍价值观,则将促使大学生的世界观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普世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交叉制表可以进一步看出,一些学生虽然认同“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却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处于混乱状态。
  从具体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学生中,对“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8%,持比较赞同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1.8%(如表10)。对此持赞同态度的学生的比例高达82.6%,这说明这部分人虽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同时也认可西方的普世价值,这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多种思潮的一种的”的学生中对“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态度由非常反对到非常赞同呈现出一种逐渐升高的态势(如图)。选择“说不清楚”和“对这个问题没兴趣”的学生中大部分对“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表示赞同的态度。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对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本质的认知不足,西化的意识形态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积极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知各种社会思潮的特征及本质对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政治观尤为重要。
  其次,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和企业家阶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对大学生群体影响如何?从数据来看,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态度学生的比例高达60.7%,而持非常反对和比较反对态度的学生仅为4%,对这个问题说不清楚的学生占35.3%(如表11)。这说明由于民主社会主义带有“民主”的“普遍”价值观,同时又带有“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成分,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诱惑力与迷惑性。
  通过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交叉制表进一步分析这种迷惑性与渗透力。在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判断区分问题上,认为“1956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历史选择”的学生中,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的态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持比较赞同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6.2%;认为是错误的选择的学生中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的态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说不清楚,占总人数的39.4%;认为是几种可能性中的一种的学生中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的态度所占比例最高的也是说不清楚,占总人数的46.7%;对这个问题不了解的学生中比例最高的同样是说不清楚,占总人数的53.5%(如表12)。这说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这个问题都保持着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态度,但是只有认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历史选择的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适合中国”持相对赞同的态度;认为是错误的选择、几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和不了解的学生在“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这个问题上都是说不清楚的。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认知不清,价值判断比较模糊。
  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所提倡的主要思想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从统计分析的结果上看,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认可民主社会主义,认可社会民主社会主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认可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本质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晰,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就本质而言,民主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它绝不是马克思主义,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宗继承者。对于中国来说,在近二十多年中,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同盟军,它不断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施加巨大压力,成为西方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一个特殊的力量。这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冲击性和迷惑性,实证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充分佐证了这一观点,值得关注。(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唐爱民.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4
  [2]梅荣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2)
  [3]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新华文摘.2008(20)
  [4]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J].理论参考.2004(12)
  [6]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7]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2)
  [8]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
  [9]龚 群.功利与功利主义思潮[J].人民论坛.2011(1)
  [10]龚 群.功利与功利主义思潮[J].人民论坛.2011(1)
  [11]梅荣政、杨 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12]赵 耀.当前必须引领好的几种社会思潮[J].学习论坛.2007(7)
  [13]具体指标设计见刘杰.社会思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注:本文系辽宁省2012年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荣获2012年度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张 鹏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大连市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民族乡的计划单列市,民族乡工作任务繁重。本文针对制约大连市民族乡发展的各项问题,从完善优惠政策、深化和健全帮扶机制、严格规范改制程序和条件、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和提高干部素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与此同时,结合大连市民族乡改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民族乡行政体制改革问题加以探讨。  [关 键 词]城镇化;民族乡;对策建议;行政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强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1—032—07  [内容提要]适应司法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加强司法监督,是地方人大亟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专题访谈,针对地方人大开展司法监督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建立司法机关特定或者重大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加强司法人员的人事任免监督,建立对司法人员的评议性监督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期刊
[内容提要]鞍山市委始终把党外干部工作纳入全市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上工作有力,制度上落实到位,确保了党外干部工作健康顺利发展;统战部和组织部相互支持和协作促进了党外干部工作顺利发展;将发现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培养使用和动态管理相结合,才能使党外干部工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鞍山市委;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73—08  [内容提要]世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团结,需要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公共权益、社区生活四个维度系统考察。提升世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人口生存状态:加强法制建设,维护世居内地少数民族人口合法权益;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少数民族社区网络支持体系;重视民
期刊
中图分类号:D267.7;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3—091—07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丹东市党员活动站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市23个党员活动站中都设有文体大厅和棋牌室,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党员群众文化生活,文体活动大厅已经成为了社区党建工作一个平台,并且已经形成了在市委、区(县)委、街道(镇
期刊
[内容提要]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以满族和蒙古族为主,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村落由于改变了其民族的根本特征——游牧,造成了其村落式微现状更加严重。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人为破坏、开发破坏等,也给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和负面影响。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之时,应更多地考虑本省村落发展的现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选择符合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路径。  [关 键 词]少数民族;
期刊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4—062—06  [内容提要]劳资矛盾是非公企业党群关系背离的根源之一,分析劳资矛盾产生的内外因,对于解决非公企业党群关系背离具有现实性。辩证解读劳资和谐、劳资利益与非公企业党群关系,从而,更深层次说明非公企业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建构和谐的非公企业党群关系,必须选择以群众路线作为根本路径取向,以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为主要内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4—068—05  [内容提要]结合抚顺市非公经济领域的调研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发现当前非公经济领域出现信奉宗教者居多;参政意识明显增强,但政治参与功利性较强;崇尚个人奋斗,社会责任感有差异;对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部分人士感到焦虑或者失望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非公经济中建立党组织;积极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英国剑桥移民企业主采访及观察,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探讨移民企业创建和增长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国际移民企业不仅面临移居国主体人群创业所面临的共同障碍,还面临着因移民身份和地位所带来的额外困难。移民企业面临企业主自身能力和素质、经营管理、资金支持、移居国法律法规、移居国移民政策、移民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大企业对移民企业的挤压等多重障碍。移民企业的创建和增长,困难重重。  [关 键 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1—047—14  [内容提要]本研究借助流动人口分析理论—推拉理论,选取了30名来辽宁省大连市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作为调查样本,并依据本研究设计的理论框架及测量指标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分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依据访谈调研所得到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进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