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溯源: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礼,乃礼仪、礼节,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音乐和舞蹈课,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御是学习作战本领,是军事体育课;书,是文字书法课,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知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是数学课(可能还包括天文、历数)。《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课内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兴趣,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孔子将“礼乐”作为修身养性的一门“必修课”,以礼去制约一切;将“六艺”作为一个君子、贤人应该具有的技艺,这样的“通才”教育,涵盖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十分关注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十分注重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掌握全面的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校本实践:
十里秦淮风光带上活跃着一批能说会道、博古通今、琴棋书画各有所长的学生导游,团中央领导赵勇、南京市市长蒋宏坤来夫子庙做客时,曾亲点这帮小不点儿做向导。他们就是由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学生组成的“秦淮小导游”。别看他们年纪小,水平可不一般。
“夫子庙景点,我来谈。”小导游们能够熟练地介绍夫子庙的各处景点。掌握这项本领可不是在课堂上背一背那么简单哟。班队活动、综合实践课、我能行俱乐部……孩子们走出校园,在历史悠久的夫子庙细细游览。同学们有的带着小本边游边记,有的拿起相机尽情拍摄,有的央求景点的导游阿姨现场解说录音,有的还到因特网上游览,摘录精彩描写……同学们还常常凑在一起交流探讨。就这样,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一起,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研究,快乐地实践!
“叔叔阿姨,请允许我为您做导游。”导游词光背不练可不行。小导游每学期要利用课余时间,为十个以上的游客做导游,还要留下他们的意见。刘子谦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第一次和同学们上街直躲在人后,整个中午一声不吭。怎么办,都是一个小组的伙伴可不能就他完不成任务啊!同学们鼓励他:“待会解说时你和我手拉手走在最前面练一下胆,我说前半段,你说后半段,加油!”就这样,一次、两次……小伙伴的鼓励、帮助,终于让他战胜了胆怯。施蝉是一个机灵的小姑娘,她发现很多大人对小孩子导游不屑一顾,常常是满腔热情迎上去,一盆冷水浇下来。怎么办呢?小姑娘灵机一动,再次上街时兜里揣着一包糖,专挑小朋友,给小朋友一块糖和他们聊上几句夫子庙。当小朋友兴致上来时,她就开始以小导游的身份讲解起来。再递上一块糖,让她的爸爸妈妈留下宝贵意见,这一招可是屡试不爽啊!同学们在实践中、在社会大课堂中挑战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啊,我也会做课题研究了。”课题研究一直是大人们的事儿,小孩子也能搞研究吗?小导游们就能!他们的课题可丰富了,有的研究秦淮小吃。有的研究秦淮的明清建筑,有的研究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有的研究夫子庙的桥,有的研究夫子庙的花灯……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一齐交给老师看,非常自豪地对老师说:“这可是咱们《金陵文化》的补充教材啊!”老师惊喜极了,课本,被孩子们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变得更有深度、广度,学习变得更深刻、更生动,这样的课外活动真好,这样的收获太有意义了。
2007年的“六一”儿童节,新疆的手拉手学校不远万里来到南京,要和夫子庙小学的孩子一块学习、生活。小导游们可乐坏了。瞧,他们身披绶带,胸挂导游证,挽着新疆老师的胳膊,拉着新疆小伙伴的手热情地介绍着。庞小宇、马莹莹、史庆这个小组一下子就接待了两位老师和两位同学。庞小宇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我先来为你们总体介绍一下夫子庙,瞧,秦淮河对岸是全国最长的大照壁,每到夜晚照壁上华灯初上,可壮观了。这是聚星亭,他的名字可有一段来历,据说……”小宇侃侃而谈的讲解令新疆的师生听得入神了。老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咋什么都知道呢!”马莹莹自豪地说:“因为我们不仅要会介绍景点,每学期还要至少做两个小课题研究,所以知道的东西就多了。我就曾专门研究过夫子庙的建筑。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房子的屋檐要向外伸吗?”“你快说,别卖关子了。”史庆催促着。“这是因为夫子庙在古代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试的考场,考生到这儿赶考遇上下雨要站在屋檐下休息,这屋檐就可以挡雨了。”“什么?你们还搞研究?”新疆同学惊讶极了,“是啊,这是我拍摄的夫子庙建筑的照片。”马莹莹又从书包里拿出随身带的小相册如数家珍地翻阅着。“我们小导游人人还有一手绝活。你们走累了吧,我给你们说段南京白话提提劲。”地道的腔调、幽默的语言让大家捧腹大笑……
是的,孩子们喜欢参加秦淮小导游活动,他们说:“做导游让我成了同学中的小博士。”“给游客导游时,他们赞美夫子庙,赞美南京,我感到自豪极了。”“做导游经常练嘴皮子,上课发言不怕了,脑子里装的东西多,我也能下笔如有神了。”……
夫小人崇尚孔子提出的“善艺”。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形成了自己的“善艺”追求:以全面发展素质为宗旨,以注重体验为核心,让每个教师、学生都有擅长的一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味生活的美好。学校通过“秦淮小导游”、“我能行俱乐部”、“小星星民乐团”、“社会实践月”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给学生一个“善艺”的动力;利用小课题研究、实践体验、小组学习帮助孩子寻找获得知识技能的多种途径,形成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艺”的素养,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夫小的“善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实践与创新的快乐;使每个学生率真的个性自然流露,以活泼自信、美好的童心去叩响生命的乐章。
专家点评:工夫在诗外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 而》)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对于乐学,当今的教育界不可谓不熟悉,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乐学教育的探索,但其探索的途径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表演等,固然,学生快乐了,课堂活跃了,但似乎也少了些深沉和思考,甚至有人怀疑这种快乐的课堂是以牺牲知识的掌握为代价的。
孔子提倡乐学,似乎着眼点不在课内,而是在课外,他试图通过课外引发课内的乐学。这种乐学不是表面的游戏,而是对知识的渴求与主动的探索。所以。《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孔子认为,课外不学习弹奏杂乐,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杂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不能乐学。所以君子对于学业,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或闲暇的时候就要尽兴的玩弄各种杂艺。
夫子庙小学显然谙熟孔子的乐学思想。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乐学教育,还把乐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外的“学艺”上。这在不懂得孔子乐学思想的人看来。这样“学艺”可能是一种浪费时间,不仅对学生学习知识没有帮助,还可能使学生“心野”了,反而使他们难以安心课内学习。其实,真正的“乐学”,是发自内心地想学、愿学,而不是表面的“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外在的,由“学艺”转化来的快乐是持久的、内在的。
对学生的认识来说。课外和课内的学习生活是有差异的。课外的生活是其日常生活的世界,他对其中的每一点都感到好奇,这种乐学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吸引。课内的生活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世界,这个世界本身不会吸引人,只有愿意的人去吸引它。夫子庙小学开展的“认识景点”、“我当小导游”、“研究夫子庙”等系列活动,自然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因为要给客人介绍景点,要做导游,要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因此会主动学习、探究,产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迁移到课内学习中,于是,就有了课堂的乐学。这种乐学可能没有游戏,没有表演。但学生的内心是快乐的。而且这种快乐不是外在的,也不是老师有意设置情景激发的,它是来自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正如《学记》所说“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虽然离开老师。他们也不会放弃。
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工夫在诗外。”夫子庙小学的乐学实践,也是如此吧!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礼,乃礼仪、礼节,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音乐和舞蹈课,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御是学习作战本领,是军事体育课;书,是文字书法课,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知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是数学课(可能还包括天文、历数)。《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课内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兴趣,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因此,善于学的人,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就尽兴地搞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孔子将“礼乐”作为修身养性的一门“必修课”,以礼去制约一切;将“六艺”作为一个君子、贤人应该具有的技艺,这样的“通才”教育,涵盖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十分关注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十分注重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掌握全面的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校本实践:
十里秦淮风光带上活跃着一批能说会道、博古通今、琴棋书画各有所长的学生导游,团中央领导赵勇、南京市市长蒋宏坤来夫子庙做客时,曾亲点这帮小不点儿做向导。他们就是由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学生组成的“秦淮小导游”。别看他们年纪小,水平可不一般。
“夫子庙景点,我来谈。”小导游们能够熟练地介绍夫子庙的各处景点。掌握这项本领可不是在课堂上背一背那么简单哟。班队活动、综合实践课、我能行俱乐部……孩子们走出校园,在历史悠久的夫子庙细细游览。同学们有的带着小本边游边记,有的拿起相机尽情拍摄,有的央求景点的导游阿姨现场解说录音,有的还到因特网上游览,摘录精彩描写……同学们还常常凑在一起交流探讨。就这样,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一起,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研究,快乐地实践!
“叔叔阿姨,请允许我为您做导游。”导游词光背不练可不行。小导游每学期要利用课余时间,为十个以上的游客做导游,还要留下他们的意见。刘子谦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第一次和同学们上街直躲在人后,整个中午一声不吭。怎么办,都是一个小组的伙伴可不能就他完不成任务啊!同学们鼓励他:“待会解说时你和我手拉手走在最前面练一下胆,我说前半段,你说后半段,加油!”就这样,一次、两次……小伙伴的鼓励、帮助,终于让他战胜了胆怯。施蝉是一个机灵的小姑娘,她发现很多大人对小孩子导游不屑一顾,常常是满腔热情迎上去,一盆冷水浇下来。怎么办呢?小姑娘灵机一动,再次上街时兜里揣着一包糖,专挑小朋友,给小朋友一块糖和他们聊上几句夫子庙。当小朋友兴致上来时,她就开始以小导游的身份讲解起来。再递上一块糖,让她的爸爸妈妈留下宝贵意见,这一招可是屡试不爽啊!同学们在实践中、在社会大课堂中挑战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啊,我也会做课题研究了。”课题研究一直是大人们的事儿,小孩子也能搞研究吗?小导游们就能!他们的课题可丰富了,有的研究秦淮小吃。有的研究秦淮的明清建筑,有的研究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有的研究夫子庙的桥,有的研究夫子庙的花灯……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一齐交给老师看,非常自豪地对老师说:“这可是咱们《金陵文化》的补充教材啊!”老师惊喜极了,课本,被孩子们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变得更有深度、广度,学习变得更深刻、更生动,这样的课外活动真好,这样的收获太有意义了。
2007年的“六一”儿童节,新疆的手拉手学校不远万里来到南京,要和夫子庙小学的孩子一块学习、生活。小导游们可乐坏了。瞧,他们身披绶带,胸挂导游证,挽着新疆老师的胳膊,拉着新疆小伙伴的手热情地介绍着。庞小宇、马莹莹、史庆这个小组一下子就接待了两位老师和两位同学。庞小宇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我先来为你们总体介绍一下夫子庙,瞧,秦淮河对岸是全国最长的大照壁,每到夜晚照壁上华灯初上,可壮观了。这是聚星亭,他的名字可有一段来历,据说……”小宇侃侃而谈的讲解令新疆的师生听得入神了。老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咋什么都知道呢!”马莹莹自豪地说:“因为我们不仅要会介绍景点,每学期还要至少做两个小课题研究,所以知道的东西就多了。我就曾专门研究过夫子庙的建筑。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房子的屋檐要向外伸吗?”“你快说,别卖关子了。”史庆催促着。“这是因为夫子庙在古代是全国最大的科举考试的考场,考生到这儿赶考遇上下雨要站在屋檐下休息,这屋檐就可以挡雨了。”“什么?你们还搞研究?”新疆同学惊讶极了,“是啊,这是我拍摄的夫子庙建筑的照片。”马莹莹又从书包里拿出随身带的小相册如数家珍地翻阅着。“我们小导游人人还有一手绝活。你们走累了吧,我给你们说段南京白话提提劲。”地道的腔调、幽默的语言让大家捧腹大笑……
是的,孩子们喜欢参加秦淮小导游活动,他们说:“做导游让我成了同学中的小博士。”“给游客导游时,他们赞美夫子庙,赞美南京,我感到自豪极了。”“做导游经常练嘴皮子,上课发言不怕了,脑子里装的东西多,我也能下笔如有神了。”……
夫小人崇尚孔子提出的“善艺”。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形成了自己的“善艺”追求:以全面发展素质为宗旨,以注重体验为核心,让每个教师、学生都有擅长的一艺,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味生活的美好。学校通过“秦淮小导游”、“我能行俱乐部”、“小星星民乐团”、“社会实践月”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给学生一个“善艺”的动力;利用小课题研究、实践体验、小组学习帮助孩子寻找获得知识技能的多种途径,形成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艺”的素养,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夫小的“善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实践与创新的快乐;使每个学生率真的个性自然流露,以活泼自信、美好的童心去叩响生命的乐章。
专家点评:工夫在诗外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 而》)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对于乐学,当今的教育界不可谓不熟悉,很多学校都在进行乐学教育的探索,但其探索的途径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表演等,固然,学生快乐了,课堂活跃了,但似乎也少了些深沉和思考,甚至有人怀疑这种快乐的课堂是以牺牲知识的掌握为代价的。
孔子提倡乐学,似乎着眼点不在课内,而是在课外,他试图通过课外引发课内的乐学。这种乐学不是表面的游戏,而是对知识的渴求与主动的探索。所以。《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孔子认为,课外不学习弹奏杂乐,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诗经》;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不重视学习各种杂艺,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不能乐学。所以君子对于学业,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或闲暇的时候就要尽兴的玩弄各种杂艺。
夫子庙小学显然谙熟孔子的乐学思想。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乐学教育,还把乐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外的“学艺”上。这在不懂得孔子乐学思想的人看来。这样“学艺”可能是一种浪费时间,不仅对学生学习知识没有帮助,还可能使学生“心野”了,反而使他们难以安心课内学习。其实,真正的“乐学”,是发自内心地想学、愿学,而不是表面的“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外在的,由“学艺”转化来的快乐是持久的、内在的。
对学生的认识来说。课外和课内的学习生活是有差异的。课外的生活是其日常生活的世界,他对其中的每一点都感到好奇,这种乐学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吸引。课内的生活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世界,这个世界本身不会吸引人,只有愿意的人去吸引它。夫子庙小学开展的“认识景点”、“我当小导游”、“研究夫子庙”等系列活动,自然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因为要给客人介绍景点,要做导游,要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因此会主动学习、探究,产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迁移到课内学习中,于是,就有了课堂的乐学。这种乐学可能没有游戏,没有表演。但学生的内心是快乐的。而且这种快乐不是外在的,也不是老师有意设置情景激发的,它是来自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正如《学记》所说“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虽然离开老师。他们也不会放弃。
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工夫在诗外。”夫子庙小学的乐学实践,也是如此吧!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