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膨胀与价值迷失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rpiok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美已经渗透到当代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美被泛化、被低俗化、被物质化,失去了原先的厚重,表面的审美膨胀掩饰着内在价值的迷失和变异。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变异;救赎
  消费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审美實践的转向,是一个受到诸多思想家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亦突出成为中国美学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的问题性所在。从某种意义看,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必须正视和思考这种文化语境下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审美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泛化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抑或“审美泛化”是指审美活动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正如一位学者所描述那样:“美不在虚无缥缈间,美就在女士婀娜的线条中,诗意就在楼盘销售的广告间,美渗透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最突出呈现,就是仿真式“拟像”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文化事实,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对于人的日常生活而言,视像与快感的一致性,充分表征了我们时代的感性特征。”[1]其次,大众审美泛化表现为身体的泛化。在洋溢着感性解放的身体里,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欲望已自动脱离精神的信仰维度,指向了对于身体满足的关注和渴求。在当代审美泛化的语境下,由视觉形象和身体幻想所带来的“快适”与“享乐”已经不在被审美拒之门外,正以所谓“回归”的方式转移到注重肉身体验的感知领域。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变异
  2.1 审美经验的变异
  从18世纪出现的现代美学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已经确立起了一种有影响的传统,认为审美经验的根本特征就是距离化或无功利性;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却是一个“去距离/消解距离”的过程,它“有益于对那些被置于审美对象之外的物体与体验进行观察。这种审美方式表明了与客体的直接融合,通过表达欲望来投入到直接的体验之中”。[2]对康德来说,只有与身体保持距离审美才成为可能,身体的感觉是不纯趣味的场地,必须加以拒绝,单纯诉诸感觉的艺术是“快适”的,但不是“美的”,它所创造的是“享乐”而不是“美感”。然而,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一切都颠倒过来,审美经验已经不在与日常生活保持“距离”,也无法使人“静观”,持纯粹的审美态度,而是与生活、利害以及欲望有着难以割舍的诸多联系。詹姆逊教授对此有非常中肯的论述,他说:“当下的后现代时期似乎也经历着一次对审美的普遍回归……并且在新的后现代的支配下,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和混杂物充塞着消费。事实上,我们很快就会明白,在一个如此多地由视觉和我们自己的影像所主宰的文化中,审美经验的概念既太少又太多。”[3]他所说审美经验“太少”是何意?恐怕是指从传统美学理论有学理意义上的“审美经验”,那种剥离了感官欲望的“审美无利害”的心理愉悦感。而他所说的“太多”又是何指呢?我的理解,是指浅表性的、感官愉悦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审美经验脱离了原来的那种纯粹的、与切身的利害无涉的形态,而无孔不入地与人们日常生活互渗、纽结在一起。
  2.2 审美价值的异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异化,审美文化也出现种种变异。例如,当审美与想象的分离、审美与理想的疏离、审美快感的变异、审美对自由的逃避。传统美学将艺术解释为创造,而后现代则将艺术理解为复制、戏仿、装置、现成品;传统美学将艺术理解为美的追求,而后现代却不遗余力地展露丑;传统美学主张艺术的崇高神圣,而后现代则关注物质性享受,忽略对彼岸的超越。消费时代,影像艺术对视觉刺激铺天盖地,把我们吞噬在无边的色彩、形式的画面感中,剥夺了想象的空间和自由,“视觉不再是接触真实世界的可靠感官,人们往往混淆、等同、甚至颠倒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影像符号对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暴力,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影像所奴役和指示。”[4]因此,可以说消费时代瓦解了理想、终极价值、崇高等精神向度,“美是当下世俗生活的感性显现”,只要你满足当下的视觉快感就意味着你已经实现了你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的快感不再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享受,更多的是指向感官和行而下的欲念。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尽管大有变化,但要把审美降低到剥离掉理性因素而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对于当代美学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灾难!审美既是感性直观的,又是对于审美对象的意蕴的洞照,它需要审美理想来“烛照”,并借助审美想象才能获得行而上的、脱离物的羁绊,超越时空,自由驰骋,完成审美的超越。
  2.3 审美人格的分裂
  所谓的审美人格,就是美学意义上的人格,人在审美状态下精神是自由的、感性和理性是和谐的,并且超越了物质的功利性,同时人在审美状态下是极富有创造性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生活的主体是人,审美的主体也是人,在理性、逻辑、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人性本来具有的诗意、直觉、想象已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奴性,机械和呆滞。伽达默尔写到:“现代世界极其令人吃惊地扩展了它的能力和才能的运用,……个人处于职能的相互联系中,从而个人形成的自由越来越少。人类失去了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他所得到的是人类一种新的普遍的奴隶化。”[5]物欲横流的社会使人的主体丧失、精神空虚、心态浮躁、幸福感缺失,因而要实现日常审美生活化,对人的现代生活状态进行审美救赎的主要途径——人格救赎。审美人格所具有的和谐、自由、创造、超越等特征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体保障,它可以激发个体很好地适应环境,保持一种审美的生存状态,既能避免人性的异化,也不沦入“一切皆为美,一切皆不复为美”的美学世俗中。只有人从根本上成了审美的人,以人为主体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达到韦尔施所说的深层的审美化。
  3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救赎”
  现代日常生活是一个“铁笼”,而审美则应具有将人们从“铁笼”的压抑中拯救出来的世俗“救赎”功能。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审美何以实现其“救赎”功能?我认为:第一,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感官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第二,培养当代社会的审美人格。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审美必须担负起改变这种现状的重任。具有审美人格的人不会把对物质功利的获得当成人生终极目的,他们更看中的是精神的充实。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语境中,人需要以审美的方式面对生活,培养审美的人格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J].文艺争鸣,2003(06).
  [2]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3] 詹姆逊(美).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 雷启立.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同济大学学报,2007(12).
  [5]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IT领域,苹果公司的产品具有工业美感。在硬件上,颜色、形状、材质等都不同于大部分电子产品,配合独特的软件设计及优越的用户体验,苹果公司的产品自成一格,这种先进的工业设计助力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并给工业设计领域带来启发。  关键词:苹果公司;产品;系列化;工业设计  苹果公司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系列的小清新广告一度在电视上频繁出现,不同于普通广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中小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城市环境问题逐步突显。本文通过对南充五星花园再建设的研究,探讨其城市中心景观规划及空间的形态特征,给予中小城市中心区景观改造建设以参考启示。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中心区;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是承继当地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现如今,在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心区出现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如土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硬质景观设计过度,导致城市内涝严重,回归生态设计是当今设计界的新视角。本优化设计方案是以创造生态环境的雨水花园为目的,其功能具有多样性。随着雨水花园应用技术的成熟,使未来庭院雨水花园景观向多样化,全面化发展。  关键词:别墅庭院,雨水花园,景观优化设计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硬质景观设计过度,致使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涝现象严重,这必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南昌市
期刊
摘 要:本文探析了物品磨损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分析了其中几个影响因子,并对磨损与DIY的区别和联系作了解释,最后对数字化时代中设计如何应用磨损这一概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装饰;设计;磨损  1 磨损是特殊的装饰  物体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损耗,通常意义上磨损是指物体几何尺寸变小。但是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使用上来说,磨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损耗、老化等过程。  一个产品在经历一系列
期刊
摘 要:由于当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而那些跟不上发展脚步的城市废弃地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建设美好城市的绊脚石。将这些废弃场地根据“变废为宝”的准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为城市环保发展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本文将选取了郑州市西三环附近废弃铁路为例,结合世界范围内废弃铁路的主题公园改造的成功案例,为城市废弃场地的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废弃铁路;改造设
期刊
摘 要: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性、浙江树人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通过统一规划,共同努力,尝试将软件导入《机械制图》理论学习中,借助专业设计软件以解决从三维到二维转变的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工程思维,更有效地吸收消化知识点,同时为接下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学;软件  《机械制图》作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不
期刊
《天堂》是腾格尔的一首老歌了,它的诞生在流行乐坛引起了不小的影响。那如泣如诉的马头琴声,抑扬顿挫、沧桑味道十足的动人嗓音久久回荡在大街小巷,让无数人心醉。一时间,“我的家,我的天堂”成了大街小巷最动人的声音。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听到这首歌时,我再一次被它所深深地打动了。事过境迁,《天堂》却依然是那么具有感染力,这绝对是以喜新厌旧为最甚的流行歌曲中的一个奇迹,称得上是中国流行歌坛中的一朵奇葩。  
期刊
摘 要:《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以中小学美术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其教学目的必须与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进行生态“衔接”,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生态链”和“生态整体”。本文从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中小学美术教材”展开“基础衔接”的生态式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生态式;基础衔接;教学目标  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中,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
期刊
摘 要:南靖土楼及其民间美术的美学价值,是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宝贵的美术教育资源。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应立足于农村特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优秀民族民间自豪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南靖土楼;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近年来,随着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教育专家在他们的学术成果研究中,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国设计教育中课程安排缺乏逻辑性、课程内容各自为政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怀特海教育思想提出调整建议。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学习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三个阶段的理论,为课程设置提供了启迪;在课程内容方面,怀特海主张所有课程要具有整体性,这也是设计教育授課内容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本文通过怀特海相关教育思想分析,以发现其在中国设计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