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建三江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广“三减”工作的现状与阻碍进行分析,分析了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三减”工作的科技研究试验、示范以及科技指导的情况,研究了推广“三减”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从技术推广服务方面提出了推进三减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三减”
一、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进”三减”现状
(一)农技推广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农业部和农垦总局的统一部署,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坚持综合性和公益性原则,加快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探索出了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初步构建了适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1]。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机构为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设试验示范、成果展示、分析测试和信息服务四个分中心,集试验站、植保站、土肥站和土壤化验室于一体。近年来,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开展了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技术集成推广、科技指导服务、进行农户技术培训等等[2]。
(二)农技推广机构推进“三减”工作的现状
1、“三减”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调研,建三江管局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以及施肥比例不合理的情况。科工作者研究出了水稻优化施肥技术,该技术是基于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结合“控氮、减磷、稳钾”优化施肥技术和叶龄诊断精确施肥技术的平衡施肥技术。这一技术保证了建三江管局水稻种植减量施用化肥的科学性[3]。
建三江七星研发中心,开展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总结一年的试验数据表明水稻种植的侧深施肥技术的碳磷钾肥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方式,侧深施肥减量施用5%的水稻质量也优于常规施肥量下的水稻。因此在建三江管局全面推广侧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为“三减”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减”新技术的示范。建三江农技推广机构还开展了“三减”技术示范工作。于2015年在七星分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园区内进行了减量施用磷肥的示范。在五个区域进行对比试验,经过一年的示范数据表明,亩施纯磷2.76 kg,净增效益最高为13.7元。即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产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也说明亩施纯磷2.76 kg足以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再多投入就出现肥料浪费,并且施用过多的肥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为建三江管局水稻磷肥的合理减量施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示范还有水稻新品种示范、秸秆腐熟剂应用示范、水稻配方肥应用示范、水田新型除草剂应用示范以及新型肥料应用示范等。在新型除草剂的应用示范中,通过对除草剂的施用量与施用效果的对比研究,新型除草剂在保证除草效果同时,施用量更少,这项技术示范对在垦区落实减量施用除草剂工作有重要意义。
2、推广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三减”科技指导服务。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通过科技服务热线、农业科技直通车、网上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三减”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全年共发放培训资料5000多份,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手册3000多册,发放大棚管理指示牌、施肥建议卡等专项技术明白纸1万多份。病虫害预警系统为七星农场提供预警预报,建三江管局水稻种植户可以通过科学的预警报告判断是否施用农药、除草剂,以及科学施用方法与施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户盲目施用农药与除草剂,减少了除草剂和农药的施用量。
二、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机构在落实“三减”工作的问题
(一)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低。目前,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在“三减”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着一些的制约因素,转化的动力不强。七星研发中心虽然在“三减”方面进行了许多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但“三减”新技术并未推广到水稻种植户中,农户并不能使用这些新技术,也就不能将“三减”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减量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二)推广“三减”工作的体制不完善。一方面,建三江农技人员的编制问题没有落实。由于农场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农技推广中心的性质,农技人员没有事业编制,造成了农技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三减”工作的持续开展。另一方面,农技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区、作业站技术员身兼数职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由于管理区、作业站农技人员实行多重管理,行政上属农场统一管理,业务上对农场多个部门同时负责,造成农技人员的工作精力多用于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职能错位,从事“三减”推广工作的精力不足。
(三)推广“三减”工作的资金支持不足。垦区农技推广经费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全部由建三江七星农场自己承担。由于受农场财力限制,造成了经费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管理区农技推广“三减”工作所必需的培训设施、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缺乏。建三江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财务独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年初编制全年预算,核定全年的科研和技术推广费用,预算实行刚性管理,费用超支不补。资金问题大大制约了建三江农技推广机构从事“三减”的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
(四)基层指导“三减”工作水平不足。建三江管局目前的基层调研指导“三减”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一方面,由于试验多,任务重,人员少,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指导农户落实三减工作,为农户普及“三减”工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示范工作不到位,下基层调研次数少,有关“三减”科研工作与实际推进“三减”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另一方面,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由于农场耕地面积大,近年来粮食生产效益较好,使得相当一部分地方市县农民到农场承包土地。这部分农户长期以来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很难加以改变,对新的“三减”技术、效益高施用量少的新型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慢,推广难。
三、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动“三减”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科技转化水平。积极促进“三减”技术的有效转化与应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要为“三减”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优惠政策,在建三江管局搭建人才交流中心和科技创业基地等各种成果转化的载体,尽快改变目前“三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推广到实际水稻生产工作中的现况。
(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一方面是改革人员编制。解决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人员事业性编制问题。根据建三江管局的耕地面积,定岗定编,合理确定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数量,明确工资待遇标准。吸引并留住专业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为在建三江管局推广“三减”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另一方面是完善激励机制。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将推进“三减”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户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让农户对“三减”技术推广的效果进行评价。建立“三减”技术推广奖励机制,激励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三减”技术服务。
(三)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将农场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拨款,不足部分经费农场自筹资金解决,在政策上保证农技推广的经费需求。保障“三减”工作的科研与推广的经费。
(四)加强基层“三减”指导工作。一方面要开展了“三减”技术服务到田间活动,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块和农户,向农户科普“三减”政策,现场进行“三减”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减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另一方面要开展农户技术培训。建三江农技推广中心应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网络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三减”政策普及、“三减”科技培训等活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加海.抢占现代化大农业制高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化农业发展纪实[J].中国农垦,2012,04:72-74.
[2] 周成,郎福君,孟昭河,王洪义.建三江管理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1,11:1-3.
[3] 刘小纶.氮量和氮肥种类对寒地稻田氮素转化和氨挥发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三减”
一、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进”三减”现状
(一)农技推广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农业部和农垦总局的统一部署,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坚持综合性和公益性原则,加快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探索出了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初步构建了适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1]。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机构为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设试验示范、成果展示、分析测试和信息服务四个分中心,集试验站、植保站、土肥站和土壤化验室于一体。近年来,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开展了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技术集成推广、科技指导服务、进行农户技术培训等等[2]。
(二)农技推广机构推进“三减”工作的现状
1、“三减”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调研,建三江管局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以及施肥比例不合理的情况。科工作者研究出了水稻优化施肥技术,该技术是基于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结合“控氮、减磷、稳钾”优化施肥技术和叶龄诊断精确施肥技术的平衡施肥技术。这一技术保证了建三江管局水稻种植减量施用化肥的科学性[3]。
建三江七星研发中心,开展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总结一年的试验数据表明水稻种植的侧深施肥技术的碳磷钾肥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方式,侧深施肥减量施用5%的水稻质量也优于常规施肥量下的水稻。因此在建三江管局全面推广侧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为“三减”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减”新技术的示范。建三江农技推广机构还开展了“三减”技术示范工作。于2015年在七星分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园区内进行了减量施用磷肥的示范。在五个区域进行对比试验,经过一年的示范数据表明,亩施纯磷2.76 kg,净增效益最高为13.7元。即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产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也说明亩施纯磷2.76 kg足以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再多投入就出现肥料浪费,并且施用过多的肥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为建三江管局水稻磷肥的合理减量施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示范还有水稻新品种示范、秸秆腐熟剂应用示范、水稻配方肥应用示范、水田新型除草剂应用示范以及新型肥料应用示范等。在新型除草剂的应用示范中,通过对除草剂的施用量与施用效果的对比研究,新型除草剂在保证除草效果同时,施用量更少,这项技术示范对在垦区落实减量施用除草剂工作有重要意义。
2、推广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三减”科技指导服务。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通过科技服务热线、农业科技直通车、网上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三减”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全年共发放培训资料5000多份,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手册3000多册,发放大棚管理指示牌、施肥建议卡等专项技术明白纸1万多份。病虫害预警系统为七星农场提供预警预报,建三江管局水稻种植户可以通过科学的预警报告判断是否施用农药、除草剂,以及科学施用方法与施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户盲目施用农药与除草剂,减少了除草剂和农药的施用量。
二、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机构在落实“三减”工作的问题
(一)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低。目前,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在“三减”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着一些的制约因素,转化的动力不强。七星研发中心虽然在“三减”方面进行了许多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但“三减”新技术并未推广到水稻种植户中,农户并不能使用这些新技术,也就不能将“三减”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减量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二)推广“三减”工作的体制不完善。一方面,建三江农技人员的编制问题没有落实。由于农场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农技推广中心的性质,农技人员没有事业编制,造成了农技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三减”工作的持续开展。另一方面,农技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区、作业站技术员身兼数职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由于管理区、作业站农技人员实行多重管理,行政上属农场统一管理,业务上对农场多个部门同时负责,造成农技人员的工作精力多用于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职能错位,从事“三减”推广工作的精力不足。
(三)推广“三减”工作的资金支持不足。垦区农技推广经费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全部由建三江七星农场自己承担。由于受农场财力限制,造成了经费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管理区农技推广“三减”工作所必需的培训设施、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缺乏。建三江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财务独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年初编制全年预算,核定全年的科研和技术推广费用,预算实行刚性管理,费用超支不补。资金问题大大制约了建三江农技推广机构从事“三减”的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
(四)基层指导“三减”工作水平不足。建三江管局目前的基层调研指导“三减”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一方面,由于试验多,任务重,人员少,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指导农户落实三减工作,为农户普及“三减”工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示范工作不到位,下基层调研次数少,有关“三减”科研工作与实际推进“三减”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另一方面,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由于农场耕地面积大,近年来粮食生产效益较好,使得相当一部分地方市县农民到农场承包土地。这部分农户长期以来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很难加以改变,对新的“三减”技术、效益高施用量少的新型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慢,推广难。
三、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推动“三减”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科技转化水平。积极促进“三减”技术的有效转化与应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要为“三减”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优惠政策,在建三江管局搭建人才交流中心和科技创业基地等各种成果转化的载体,尽快改变目前“三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推广到实际水稻生产工作中的现况。
(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一方面是改革人员编制。解决建三江管局农技推广人员事业性编制问题。根据建三江管局的耕地面积,定岗定编,合理确定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数量,明确工资待遇标准。吸引并留住专业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为在建三江管局推广“三减”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另一方面是完善激励机制。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将推进“三减”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户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让农户对“三减”技术推广的效果进行评价。建立“三减”技术推广奖励机制,激励农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三减”技术服务。
(三)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将农场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拨款,不足部分经费农场自筹资金解决,在政策上保证农技推广的经费需求。保障“三减”工作的科研与推广的经费。
(四)加强基层“三减”指导工作。一方面要开展了“三减”技术服务到田间活动,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块和农户,向农户科普“三减”政策,现场进行“三减”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减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另一方面要开展农户技术培训。建三江农技推广中心应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网络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三减”政策普及、“三减”科技培训等活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加海.抢占现代化大农业制高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化农业发展纪实[J].中国农垦,2012,04:72-74.
[2] 周成,郎福君,孟昭河,王洪义.建三江管理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1,11:1-3.
[3] 刘小纶.氮量和氮肥种类对寒地稻田氮素转化和氨挥发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