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尼科尔斯:述行模式纪录片的观念与合法性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纪录片学者尼科尔斯的模式分类体系中,述行模式(performative mode)由于吸纳了实验影像、动画片等非纪实主义创作方式,在我国学界存在较大争议,甚至合法性也被质疑.结合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尼氏述行模式的观念可从主观、情感和想象三个维度构成的框架来进行整体性认识和把握,其艺术化、实验性表现手法亦与此密切相关.纪录片美学形态的演进、实践层面反映"精神世界"的需要以及尼科尔斯对索引性纽带和社会主体性的主张,为此类纪录片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但尼氏述行模式也存在较为芜杂之弊,其模式分类学说仍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其他文献
波及全球的疫情逼迫人们离开驾轻就熟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使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创新与传统的交融汇合形成一种常态,并渐渐向前者倾斜,慢慢以一种固化的形式生存下来.新媒体与相应的传播方式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借疫情人员不能流动与聚集的特殊际遇,发挥了它们的最大边际效应.未来新媒体和新传播将会俘获更多的受众,并逐渐蚕食和挤占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生存空间,一步一步确立自己的主流地位.微信和抖音等在短短的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地区的人们不可离开的社交方式,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改进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目标,为了实现全球共同发展,性别数字鸿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津巴布韦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性别数字鸿沟带来的媒介使用性别差异,源自当地不发达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及教育和知识状况,更是性别不平等的缩影.中国国际传播可以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经验的媒介传递以及媒介和教育的合作三个方面,帮助当地解决性别数字鸿沟问题,促进中津两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从而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助力.
当前,短视频实践已成为西北城市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基于长期田野调查资料及深度访谈30名有代表性的西北城市流动人口,研究结果显示,在福柯的权力理论视域下,短视频场域是权力生产性结果;西北城市流动人口既是权力主体也是权力对象;权力生产了社会关系、知识、真理、话语等,通过空间、场域、规训等表现形式,解构和重构着西北城市流动人口的世界景象,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城市融入和文化适应心理及行为,并赋予上述活动以特殊意义.
大数据和算法之下,信息内容的分发(精准推送)与信息内容的采编一样,成为传播权力的核心要素.算法从技术工具进化为人工智能自动决策系统,嵌入社会权力关系并发挥作用.平台的媒体责任在技术"切近性"到来与面对"信息茧房"时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从媒介权力的角度,对平台在算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传播偏向进行研究;探讨作为媒体的平台,在意识形态传播和重塑中扮演的角色、作用;追寻法律该如何规制平台在算法中应承担的媒体责任,以应对平台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和国家传播权力的解构与重塑.
2011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开播之后的第二次大改版,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该栏目在切入和报尾、播报和配音、报道和现场、包装和视觉、内容和编排等方面作出了相当程度的创新.在十年改版的基础之上,融媒时代下以该栏目为代表的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在传播、内容和理念上还有相当的创新空间.从传播艺术角度说,需要注重"接受而非寻找"时代下苛刻于传播策划是实现内容影响的基本前提,注重激发观众的"自分享"欲并动态更新大数据算法的传播理念与策略.从内容艺术角度说,需要注重在内容叙事中唤起青年网生群体
本文旨在探讨随着年轻消费群体不断崛起,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催生了艺术审美化的不断发展,新消费品牌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新兴的消费品牌打破了对传统品牌的塑造和认知,将品牌艺术化上升到品牌策略的高度。本文以美妆品牌“花西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品牌艺术策略的塑造,并提出了艺术策略的四要素理论,强调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方法,运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来赋能品牌。
从影院的大银幕到移动端的小屏幕,新媒体的崛起更加深刻地动摇了电影传统的传播形态与观看方式;面对后疫情隔离时代对实体影院的"封锁",电影面临着新的危机.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着与新兴媒介相互博弈的问题,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影响与冲击,看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几乎重构了整个媒介生态时,却忽视了电影在对于新媒介的深层形塑上发挥的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益尖锐的冲突表象背后,电影与新媒介的相互融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新时期"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不同性别的环保传播及其行为作用不同.基于广西、安徽和宁夏三个农业省的样本抽取与实证研究显示,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eco-feminism)框架下,我国农村居民环保行为与新媒体使用成正相关,且在新媒体使用相关性的强度上女性高于男性;作为父母亲的农村居民,其环境风险感知与对土地依赖程度成正相关,土地依赖相关性中母亲高于父亲.农村环保中一些父亲角色正向着传统母亲的家庭角色转变,承担更多的传统家庭中母亲的责任,这与父亲们积极的环保关切与环保行为成正相关.
数字时代,融合新闻是信息技术迭代升级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闻形态,不仅在生产流程与传播范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在叙事话语与叙事手法上进行着明显的革新.整合多种媒介的叙述信号,强化话语系统的运作实践,发挥交往沟通的交际职能,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主体间性,成为融合新闻遵循的叙事规则.以此切入,厘清融合新闻叙事的信号逻辑,依托叙述者、叙述视点和叙述时空等类组信号形成叙事集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新闻事件;阐释融合新闻叙事的表征实践,归纳表演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等话语特征;加强虚拟现实媒介传播的有效沟通,调节叙述行为促进主体
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深水区”,舆论引导力不足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痼疾”.从基层舆论引导的各要素——对象、内容、方式——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基层媒体舆论引导力成为关键.基于对县域网民群体特征及媒介使用习惯的调研发现,在引导对象方面,需重点关注青年及“城乡两栖”群体;在引导内容方面,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平衡好严肃议题与生活化表达的关系,贴近基层群众需求,激发情感共鸣.在引导方式上,建议通过占“点”、联“线”、布“网”、拓“土”、结“盟”的引导策略,实现引导方式差异化,建立符合县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