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有一句经验之谈,“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它揭示了智力开发的真谛——人类智慧来源于勤动手。动手是动脑思维的基础,动手对人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不少物理定理、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这些实验大致可分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定、物理规律的验证和物理现象的研究等几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到误差分析、问题讨论都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始终把着手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自主活动少,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中学物理老师,笔者深感责任重大,多年来,一直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实验过程,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都以是教师做实验为主。学生只是充当“观看者”。没有直接参与到实验中。为此,笔者总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电生磁”时,笔者把“奥斯特实验”由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在上课时。笔者没有马上告诉学生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而是在学生的桌上放有小磁针、干电池、导线的情况下,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办法知道,在干电池和和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着磁场?”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怎样利用小磁针判别物体有无磁性,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很快地动手起来,此时的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师在巡堂的过程中,如发现有学生能运用“用干电池给导线通电,再看导线旁的小磁针是否偏转”的实验方法,可以给予表扬,并让他到讲台上去介绍自己的想法及做法。如果没有,教师可给予提示,同时注意启发学生从现象找规律,即不单是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而且要考虑到,若改变了电流方向会怎样?通过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随堂实验,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演示实验可见度低,效果不明显的缺陷,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都是有益的。
  
  二、变分组实验为探索性课堂教学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中,有些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实验,属于新授知识范围。常规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将实验先讲解一遍、演示一遍,把结论总结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重复做一遍实验。这样,必然使实验丧失神秘感,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探索欲望。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改革,即变分组实验为课堂探索性实验。
  例如,九年级物理《杠杆》中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笔者把新授课和学生亲手实验揉合在一堂课上进行,采用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杠杆两端(这时杠杆的支点是在中间)受到两个力作用(挂上钩码)时,怎样才能使杠杆平衡?当两边的力(或力臂)同时增大或减小同一数值时,杠杆还平衡吗?要重新平衡该怎么办?若两个力是作用在支点的同一侧,又怎样才能使杠杆平衡?当然,这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做好记录。此后,再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杠杆两端的两个力(或力臂)增大或减小同一个数值时,杠杆不一定仍保持平衡,要使杠杆重新平衡必须满足杠杆的平衡条件。
  (3)若两力作用在支点的同侧时,两力的方向必然相反,杠杆平衡时仍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从教学实践看,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来的,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满足,既动手又动脑,不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实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课内、课外互相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因为课外实验完全是由学生独立筹划和操作。比较容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这种实验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寻找器材和装配仪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利用简单设备做好实验的精神。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有不少这种课外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原理清晰,现象明显,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笔者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例如,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针孔照相机”,可以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做好后拿到学校来,大家一起观摩,看谁做得最好,最有特色,并进行评奖,最优秀的几件作品可以保留在学校实验室。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制作出五花八门的“照相机”。在互相观摩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如“针孔照相机与实际的照相机有什么不同?”,“针孔照相机经过改进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照相机?”等)。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深,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与不规范,但其教学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凡是课外爱搞实验的学生,多数具有思路广、领会快、爱钻研、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强等特点。在课外实验中,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都极高,尤其在设计、准备和操作实验中表现出的那种极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在其他的途径中无法体现的。
  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服务者”,应抛弃口头式、黑板式的实验教学,改变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状况。在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质疑,并能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实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进行观察研究、探讨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深化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责编 雷 靖)
其他文献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传播的中心。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研究机构与重要载体,促进市民文化交往的主要空间,对城市的文化发
本文通过阐述对室内设计的理解,提出室内空间的设计与主题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主题的确立、风格的产生与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几个因素相互渗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小组内成员合作,
期刊
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企业的产量、成本目标,必须对目标进行细化,层层分解,采取成本“倒逼法”,让每一个岗位和个人都有与自己责任和能力相适应的目标。重点要控制
探讨了Award CMOS密码规则及其存储原理,证明了CMOS密码的非唯一性,给出分析CMOS密码的具体算法.
初中化学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并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树立正
【正】 我们这里有一位做会计工作的同志,很注意勤俭节约。他对公家的任何一点财物都十分爱惜。一个大头针掉在地上,他就把它拣起来;一张复写纸用得不能再用了,他还要放在火
王锡安同志是哈尔滨市分行道外南四道街办事处的勤杂工。一九五四年参加工作,一九五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他坚持活学活用毛主
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质、科学文化素质、领导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校长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探讨.
【《医学世界报导》1985年7月】美国亚拉巴马州立大学的医学家根据一项为期两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其后果要比营养良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