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了中国最早成功的专门地质教育机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在动物学、古生物学、地理学、地图学、考古学、人种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贡献。

  “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丁文江的一生,正如最喜欢的句子一样,只是拼命的工作。1936年1月5日,49岁的丁文江因为煤气中毒后不治,于湖南长沙考察地貌中,结束了他光芒无限的一生。
  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处的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精于科学、长于办事,不仅表现在他在我国早年科学事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还表现在他后来的多姿多彩的传奇经历中:他做过北票煤矿公司的总经理约5年、孙传芳治下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约8个月、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在以上经历中丁文江都做出过影响深远的实绩。
  胡适先生在《丁文江的传记》写道:“在君是为了‘求知’死的,是为了国家的备战工作死的,是为了工作不避劳苦而死的。他的最适当的墓志铭应该是他最喜欢的句子:‘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丁文江天资聪颖,少年有名,十六岁远渡日本求学,后辗转英国,先进入了剑桥大学,尔后进入了格拉斯哥大学,1911年,丁文江于格拉斯哥大学的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士毕业。
  1911年5月,丁文江回到祖国云南,在云南高等学堂监督的叶瀚先生的帮助下开始了他初次的中国内地考察。从昆明过马龙、沾益、平彝,入贵州省境,经过亦资孔、毛口河、郎岱、安顺,到贵阳。从贵阳经过龙里、贵定、清平、施秉、黄平到镇远。一路前行,过常德、长沙到汉口,经过上海回家。此次的行程,丁文江舍弃便捷的水道,带着许多书籍和仪器,专挑云贵艰难的山路,边走边测量。勘正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上“一条贯穿了云贵两省的驿道在地图上的两百多处错误”,表现出了无畏的毅力、勇气和观察力。
  民国二年,丁文江于北京任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并着力筹办中国地质调查所,彼时中国缺乏地质人才,但丁文江不为所囿。他利用了北京大学停办地质门的机会,把北京大学地质门原有的图书标本借过来,由工商部开办了一个地质研究班,后来称为地质研究所,聘请原北京大学的德国教授梭尔格帮办,之后邀请了比利时留学回来的翁文灏做了研究所主任教授,丁文江则自己教古生物学,开创了中国人教授古生物学的先河。地质研究所民国三年开办,民国五年毕业,毕业生即在地质调查所担任各地的调查研究工作,成绩好的则送到国外深造。培养了中国地质界的许多杰出人才。翁文灝先生回忆了地质研究所时代的丁文江的教学法:“他(在君)竭力主张注重实地观察。他以为平常习惯由一个教授带领许多学生在一学期内做一次或两次旅行,教授匆忙的走,学生不识不知的跟,如此做法决不能造成真正地质人才。他以为要使学生能独立工作,必须给他们许多机会,分成小组,自成工作。教授的责任尤在指出应解决的问题,与审定学生们所用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他不但如此主张,而且以身作则,有很多次率领学生认真工作。他的习惯是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
  在君先生的实地工作,不但不辞劳苦,而且最有方法。调查地质的人,一手拿锥打石,一手用指南针与倾斜仪以定方向,测角度,而且往往须自行测量地形,绘制地图。这种方法,他都一丝不苟的实行,而且教导后辈青年也尽心学习。”
  1913年,丁文江与梭尔格、王锡宾一同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很有收获。首先,他给“太行山”下了个新的地理学上的定义,认为从河南济源至河北阜平这段近乎南北向的山脉才是真正的太行山,而从阜平至山海关这段近乎东西向的山脉则应叫“燕山”。其次,他指出,传统地理学往往把山脉当做大河之分水岭,而山西若干大河,如唐河、滹沱河、漳河等都穿太行山而流到河北,这就打破了“两山之间必有水,两水之间必有山”的习惯观念。再次,他对洋人调查中国地质之结论绝不轻信盲从,而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如德国人李希霍芬上世纪曾盲目乐观地妄言:“山西真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在世界的销路来说,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丁文江实地工作后发现,山西的煤的确很多,而铁却不然,正太路附近铁矿最厚的矿层不超过0.6米,且厚度不稳定,不规则,经济价值不大。并写了题为《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纠正了洋人的错误。
  1914年至1915年,丁文江单身作了西南地质矿产调查。黄汲清先生在《丁在君先生在地质学上的工作》一文中记述了这一次独力调查的路线及重要性:“丁先生第一次大规模的调查为民国二至三年云南之行。他从安南入云南,当即赴个旧看锡矿。随至昆明,复北行考查经富民、禄劝、元谋,过金沙江,至四川之会理。由会理折而东南行,再渡金沙江,入云南东川府属考查铜矿。复由东川东行入贵州威宁县,又折而南,经云南之宣威、曲靖、陆良,而返昆明。
  综其云南四川之行,除研究东川会理之铜矿,个旧之锡矿,宣威一带之煤矿外,曾做有路线地质图,表示地层及地质构造,曾特别研究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采集化石甚多,一部分已经地质研究所出版。丁先生之工作,一方面改正法国人Depart的错误,一方面建立滇东地层之基础,为后来调查之基。”
  1918年,丁文江在陕西、河南省交界附近的三门峡发现第四系下部一个好剖面,最上为黄土;中为砾石层;下为砂层;最底为泥砂层,其中含双壳动物化石,经美国古生物学家W.H.多尔(Dall)鉴定,其时代为早更新世。丁文江同时又在山西河津县北里村发现差不多相同时代的地层剖面,上为黄土,下为砂层,在砂层之顶部产象化石。他把这些成果交瑞典地质学家J.G.安特生(Andersson)汇总研究,后来,安特生于1923年發表了《中国北方之新生界》这一专著,其中全面引述、介绍了丁文江的研究结论。自此,丁文江就被中国地层学界公认为“三门系”的创立者。
  1928年,地质调查所组织力量,再度到西南进行地质调查,丁文江任总指挥这是丁文江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质调查旅行。这次调查历时之长(约1年)、项目之多样(涉及地质、古生物、矿产、地理、人种等学科)以及成就之辉煌,前所未有。丁文江最崇敬的精神导师徐霞客“为探险而远游,为求知而远游”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不愧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开山大师。
  (编辑/高纬时)
其他文献
季克良,男,1939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大学学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曾获“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茅台是有机食品,适量饮用有益健康。”季克良不止一次的这样说道,“这并不是我信口之言,而是经过科学验证和实践证明的。比如茅台酒蕴涵的微量成分多达1000多种,这是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国名牌蒸馏
我们知道气候正在变迁,但若想真正理解这种变化可能比较困难。“极端冰雪调查”计划将这种变化具象地呈现出来:通过近百万张用延时摄影技术拍摄的照片,詹姆斯·巴洛格和他的同事现在获得了无可争议、令人扼腕的证据,证明古老的冰川确实正在消失。詹姆斯·巴洛格于2007年开始这项计划,当时设想其过程可能会持续两年。他们在格陵兰岛、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阿尔卑斯山和落基山的冰川旁布下25台太阳能相机。詹姆斯·巴洛格
第三极地区拥有全球最洁净环境条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在《地学前缘》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揭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环境条件。  “新的研究首次从雪冰-大气化学角度阐明了第三极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研究成果为推动第三极地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撑。”论文通讯作者、重庆大学副教授游超告诉《中国科学报》。  第
胡适说考古和文献的整理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也需要如此。贝内茨在疯羊病病因的探索中,就遵循了这一工作方法  大自然有时会不小心地留下一些破绽,给有心的人们一个被发现的机会。如果有心人发现了大自然的破绽,抓住这个破绽,顺藤摸瓜地搜索,一层层深入,最后就会逼得大自然不得不交待出自己的秘密。  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内茨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他寻找羊的神经性疾病——疯羊病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旅游地学由旅游地质与旅游地理兩大版块组成,是发展现代科普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也是开启科学旅游新时代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旅游地学走过了一条开创、发展、兴旺的辉煌道路,构建了地学科普基地、地质遗迹保护地、省级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世界地质公园的完备体系。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科普陈列馆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之双洞村  如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根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是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与开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乡村幼儿教育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贵州省安龙县地处偏远山区,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研究等方法,了解该县幼儿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改善幼儿园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农村幼教质量的提升。  关键字:乡村
[摘要]通过对胶体化学与混凝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阐述了该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倡导研究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方面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胶体化学;混凝技术;课程建设;创新
6月5日,第九届“贵青杯”青少年教育系列活动——“乐韵华彩”器乐交流比赛在贵州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圆满落幕。从全省各地报送的1033个节目中评选出的45个参赛队伍近400名中小学生齐聚贵阳,共同传承中华古韵,谱写了青少年逐梦路上的绚丽华章。  本次大赛分为乐团、独奏、合奏3个类别,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12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和18名三等奖。其中,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心之声天使管乐团演奏的《同
当今社会,祖父母、外祖父母帮忙照顾孩子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往往都是因为“祖辈带孩子”这件事引起的。本期我们围绕这一话题,请专家和家长分别谈谈“隔代育儿”的分歧与责任。  融代不隔爱 隔代育儿很无奈 吕丹  隔代育儿问题是一项严肃的人口学问题,有专家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大大减轻了自己照顾孩子的负担,明显提高妈妈们的社会工作参与率。妈妈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与美国、欧洲气象卫星形成世界公认的气象卫星界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服务于全球天气预报,造福全人类。"早在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同时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