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高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技术应用性人才。一些专家在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专著中认为:“高技能人才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有关文件中对高技能人才定义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应了解生产服务技术与工艺,掌握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也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兵团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兵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师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继续教育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进行了大量创新。在兵团统筹规划下,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等各方资源,相互依托、开发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为兵团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兵团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仍面临着年龄偏大、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二三产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培养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兵团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兵团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因此,职业教育要努力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目前,社会上对基础教育都有普遍的认同,呼吁要加大资金投入,但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却重视不够,投入有限,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靠职业培训机构自身的投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注重对内部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对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缺乏激励机制,职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与薪酬待遇不同步,抑制了在职职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热情。在社会上,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仍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白领、轻蓝领的风气仍比较突出,家长大都不愿意让孩子当工人、服务员,许多青年人也未能树立“我要培训”的观念,没有把技能培训看作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兵团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1.建立以兵团技校为核心的实训基地
  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库,弥补职校缺乏技能型师资,培训机构缺乏理论型师资的问题。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对职校、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场所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同时,政府要购买实训基地的服务成果,保证这些实训基地能向社会免费开放,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弥补应届生在学历与能力之间的断层。
  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必须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培训机构)学科带头人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定期对职业培训课程提出改进意见,尽快缩小课程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同时,要认真抓好职业培训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务操作能力。推荐有代表性的学校与企业,作为教师培养的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的改革试验。
  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上,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与促进校企合作培训人才,总结与推广校企合作培训人才的经验。根据企业培训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实行弹性学制,试行多样学习方式,包括学分制、选修制、半工半读制、工学交替制等,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2.鼓励企业建立培养、使用、评价高技能人才的机制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根据企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怎样激励人”三个关键环节,探索建立科学、有序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企业要建立一个规范化、公开的高技能人才选拔制度,用制度承载机制;建立系统的、量化的、程序化的高技能人才业绩考核体系,量化各个考核指标,并以考核结果作为选拔高技能后备人才的依据;在各种技能竞赛优胜者中选拔后备高技能人才。
  其次,要明确培养方向,形成持续培养。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企业的培养机制,做好每个环节。要根据培养对象的能力特点和岗位特点明确培养方向和内容;培养方式要与培养目的紧密结合,组织企业具有教授能力的优秀员工,选择能有效提高技能人才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方式,使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和素质在学习实践中得到提高和提升;结束一个周期的培养后,由企业人力部门联合培养对象所在班组或上级主管对培养效果进行测评,重新分析培养对象的能力特点,找出其能力缺陷,并存档备案;根据前一阶段的培养测评由企业人力部门修正培养对象下一阶段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形成一种高技能人才“链式”培养规划。
  最后,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机制培训是手段,提高高技能人才水平,激发其潜能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是目的。要结合培训的结果建立使用机制。单次培养的测评结果与持续培养结合,培养结果与员工的岗位结合,员工的岗位与薪酬结合,业绩与薪酬奖励结合。实行高能高薪,高绩效高奖励,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建立企业激励机制,使荣誉激励、成就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激励相结合,激励高技能人才不断创新。通过人才使用和激励的联动,给技能人才一种企业文化导向,引导和激发技能人才对自身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工作方向作出正确判断,达到强化、持续培养效果的目的。
  3.完善兵团特色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积极开展兵团特色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以及技师、高级技师评审认定工作。兵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以“贴近就业需求、贴近培训内容和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为工作原则,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鉴定中心和农业部鉴定中心指导下,组织制定了兵团特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培训教材,组建相应的试题库,还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服务。
  特色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适合的知识载体——教材,目前特色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能使用的教材,多是原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或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组织企业内部人员编写的相关教程,存在理论知识老旧、知识面狭窄等问题,不能适用于其他企业,特别是实习、实训教材发展跟不上兵团的经济发展。兵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牵头,充分发挥兵团优势,组织兵团各师和社会资源,编写兵团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需教材,如《农艺工——薰衣草种植》《节水灌溉技术》《马鹿饲养》《果树工——红枣栽培》等,为技能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探索一条适合本企业、本地区的培养方式。
  (作者单位:兵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其他文献
西班牙美术,经历过17世纪委拉士开兹的辉煌之后,进入了令西班牙人难堪的艺术低谷,直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戈雅的出现,才打破了西班牙美术这种尴尬的局面。戈雅画的风格随着社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在临床诊断膝关节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60例,按照患者采用的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
<正> 词典本身反映了知识的积累,大气科学词汇也不例外。随着大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反映新事物的词义和词汇不断增加,凡是出版的《词汇》都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
<正> 人工影响天气是近几十年来气象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气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可见成效的一门学科。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不惜人力物力,作过大量实验以期于有效的成功。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高学历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备受冲击,不少技校陷于“一生难求”的窘境。为了生存和发展,技校只好降低招生门槛,学生的中考成绩不再是录取的主要依据。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源问题,却直接造成技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等后果,大大增加了技校语文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技校“技”字打头,在课程安排上大都突出专业课和技能课,将
“互联网+”养老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优势,将传统养老服务行业与其相结合,让 受服务对象得到的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安全、舒适的新兴
以广东省北江大堤的旧西南水闸和旧芦苞水闸拆除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不同部位采用不同设备、不同材料、不同方法的拆除过程,并提出拆除过程中应引起的注意事项。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客观需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也使职业教育自身在此过程中得到完善。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意义  1.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  社会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要素框架,将其分为政府、市场、社会和高校等诸多要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政府为主导、高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探索方向,它为很多想继续深造学历的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更为契合的学习机会。中高职衔接也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体现。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