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梆子在我们的家乡一带简称梆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它的行当齐全,唱腔激越高亢、刚柔相济,透着北方人的慷慨豪爽。剧目丰富,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丑恶,有的歌颂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还有的歌颂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主任编辑梁波先生的村志变通本《古都新港》记载,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我的家乡就成立了梆子戏班。解放后,戏班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演员、乐师和其他职员达到了五十多人。除了常在县内演出外,还经常应邀在石家庄地区的一些县演出。1954年,县里成立了梆子剧团,家乡的戏班才逐渐淡出了戏剧舞台。1957年,村里一些爱好梆子的青少年进入了县梆子培训班,其中的尖子还被选拔进了县剧团,成长为主要演员。由新城铺籍演员担纲主演的戏剧还多次赴北京、天津等地参加戏剧汇演和调演。他们的演出场场爆满,连演不衰,受到了省、地领导的接见。直到本世纪,县梆子剧团的几名乐师仍为新城铺籍人氏。1955年,村里还建起了戏园。它高大宽敞,可容纳千余名观众。后台除可供全体演员同时化妆外,还可兼做演职员的临时休息室。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戏园的演出十分活跃,演出的剧种也很丰富,北方人普遍喜爱的梆子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欣赏戏剧的过程,也是教化的过程。乡亲们把教化称作“度化”。他们常说,唱戏,那是在度化人哩。
那时候,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人们的囊中仍然羞涩,还是要通过精打细算,方能满足一下精神方面的享受和追求。有时一家人只买了一张戏票,可又各不相让,就只好采用一人看一段,分段到戏园门口换人的办法。也有不少人早早来到戏园门口,等待看那戏剧结束前15分钟左右的“放行戏”。人们离不开戏剧,大约就同今天的人们离不开电视,通过电脑、手机阅读、观赏,还有广场舞差不多吧?
进入了80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电视、VCD、电脑等进入了普通的家庭,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戏剧的观众也渐渐减少了。梆子也从我的生活、脑海里渐渐地淡出了。再后来,我就读到了一条消息:河北梆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夏季,我休假回到家乡的县城。晚饭后,便朝着城中心的子龙广场走去,想看一看那里的“彩色周末”。它是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发起,每年夏季各地群众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程,内容有歌曲、舞蹈、戏剧等。老远就听到子龙广场对过的政府中心绿地旁,有人正准备演唱梆子,周围的观众的鼓掌声随之传了过来。以我们那位忠肝义胆、智勇兼全的著名老乡赵云的表字命名的广场上,随着欢快动感的音乐,一群人跳起了广场舞。离跳舞的人群不远的地方临时搭起了一座舞台,下面坐了许多的观众,一场现代的歌舞就要上演。它的西侧不远之处,有一个大理石砌成的平台,几个话筒架站在平台的前方,数百人正围坐在平台的周围。他们当中以年长者居多,但也不乏青年、壮年,甚至还有少年。他们显然是在等待着一场演出的开始。往舞台的方向一扭脸的工夫,就见平台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打出了一行滚动着的字幕:“……河北梆子戏社……”我不由得走了过去,在那里驻足观看。这个时候,就见十几位一手拿乐器、一手拿座椅的乐手走到了话筒的前面。经过简单的调音,一个演员走上前来,字幕上就打出了她演唱的曲目——《岳母刺字》选段《鹏举儿听为娘把话来论》。随着两声清脆的梆子敲击声,委婉动听的伴奏声响了起来,我和观众们立刻被演员那字正腔圆的演唱吸引住了。大家的叫好声和掌声阵阵地响起。接下来,又有演员演唱了现代戏《龙江颂》选段《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洪湖赤卫队》选段《儿的娘不必太痛伤》……演出的气氛更加热烈了起来。只见演员们的演唱声情并茂,乐队的演奏也更加高亢。击打梆子的乐手干脆站了起来,一声声的梆子更加清脆、高亢,直引来观众的直劲儿叫好。县梆子剧团团长夫妇也匆匆地走来,他们显然是刚赶来,一人在乐队击打梆子,一人演唱……一位20岁左右、匆匆赶来的青年喘息片刻,唱了《四郎探母》选段《站立宫门叫小番》。节目的最后,一位年近七十的女演员走上台来。她显然是过去的一位名角,也预料到了观众对她的欢迎程度,满面带着笑意。果然,见她走上台来,观众的掌声马上就热烈地响了起来……
事后,我才知道,这个戏社是一对开小卖部的老年夫妇创办的。出于对梆子的热爱,他们闲暇时便在店铺前拉起心爱的胡琴,唱上一段梆子选段。谁知由此引来了热情的梆子戏迷。每天的晚上,戏迷们便赶来,你一段、我一段地随着伴奏演唱了起来。乐手的队伍也逐渐扩大,除了梆子、板胡、笛子外,乐手们还带来了唢呐、小钹、扬琴等,演唱的人越来越多,小卖部的门前已经难以容纳再多的演出人员和观众了,却还有不少的戏迷从四方走来。为了满足远处赶来的戏迷的需要,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每逢周一和周五,把演唱的地点改在了一千米外的子龙广场。老人还拿出退休金,购置了字幕机等演出用品。这两天下午的五点来钟,老两口便把小卖部里的事情托给家人或邻居,用电动车将字幕机、音响、话筒等用具和乐器运到演出的现场,并开始装台。还有那些同他们同样热爱梆子的邻居,也和他们一道运送演出器具和装台。演出结束后,他们还要拆台,把器具和乐器运回小卖部中。后来每逢周日,他们还要赶到几千米外的子龙大桥下面演出。他们的演出,最多时仅乐队就有二十多人。为了支持他们的演出,县文化部门赠送给他们一台调音台。县、市的电视台还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听到他们热心河北梆子的事迹后,15公里外省城里的艺术家和周围县市的梆子爱好者也经常前来演出,更有石家庄市和周围县市梆子的“粉丝”们前来观看。
一个晚上,当我走过另一个较大的广场——恒府广场的时候,见到了广场上也活跃着一支梆子的演出队伍——北门里响云剧社。后来听说,就在子龙广场西侧的一家商场前,也活跃着一支梆子的演出队伍,车站街还有子龙梆子戏社。最后听说,除了选段,一些戏社还准备演出整出的“大戏”。
许是由于骨子里对这种艺术的热爱,我的耳旁,不由响起了那悠扬的梆子声。
责任编辑:黄艳秋
那时候,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人们的囊中仍然羞涩,还是要通过精打细算,方能满足一下精神方面的享受和追求。有时一家人只买了一张戏票,可又各不相让,就只好采用一人看一段,分段到戏园门口换人的办法。也有不少人早早来到戏园门口,等待看那戏剧结束前15分钟左右的“放行戏”。人们离不开戏剧,大约就同今天的人们离不开电视,通过电脑、手机阅读、观赏,还有广场舞差不多吧?
进入了80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电视、VCD、电脑等进入了普通的家庭,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戏剧的观众也渐渐减少了。梆子也从我的生活、脑海里渐渐地淡出了。再后来,我就读到了一条消息:河北梆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夏季,我休假回到家乡的县城。晚饭后,便朝着城中心的子龙广场走去,想看一看那里的“彩色周末”。它是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发起,每年夏季各地群众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程,内容有歌曲、舞蹈、戏剧等。老远就听到子龙广场对过的政府中心绿地旁,有人正准备演唱梆子,周围的观众的鼓掌声随之传了过来。以我们那位忠肝义胆、智勇兼全的著名老乡赵云的表字命名的广场上,随着欢快动感的音乐,一群人跳起了广场舞。离跳舞的人群不远的地方临时搭起了一座舞台,下面坐了许多的观众,一场现代的歌舞就要上演。它的西侧不远之处,有一个大理石砌成的平台,几个话筒架站在平台的前方,数百人正围坐在平台的周围。他们当中以年长者居多,但也不乏青年、壮年,甚至还有少年。他们显然是在等待着一场演出的开始。往舞台的方向一扭脸的工夫,就见平台上方的电子屏幕上打出了一行滚动着的字幕:“……河北梆子戏社……”我不由得走了过去,在那里驻足观看。这个时候,就见十几位一手拿乐器、一手拿座椅的乐手走到了话筒的前面。经过简单的调音,一个演员走上前来,字幕上就打出了她演唱的曲目——《岳母刺字》选段《鹏举儿听为娘把话来论》。随着两声清脆的梆子敲击声,委婉动听的伴奏声响了起来,我和观众们立刻被演员那字正腔圆的演唱吸引住了。大家的叫好声和掌声阵阵地响起。接下来,又有演员演唱了现代戏《龙江颂》选段《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洪湖赤卫队》选段《儿的娘不必太痛伤》……演出的气氛更加热烈了起来。只见演员们的演唱声情并茂,乐队的演奏也更加高亢。击打梆子的乐手干脆站了起来,一声声的梆子更加清脆、高亢,直引来观众的直劲儿叫好。县梆子剧团团长夫妇也匆匆地走来,他们显然是刚赶来,一人在乐队击打梆子,一人演唱……一位20岁左右、匆匆赶来的青年喘息片刻,唱了《四郎探母》选段《站立宫门叫小番》。节目的最后,一位年近七十的女演员走上台来。她显然是过去的一位名角,也预料到了观众对她的欢迎程度,满面带着笑意。果然,见她走上台来,观众的掌声马上就热烈地响了起来……
事后,我才知道,这个戏社是一对开小卖部的老年夫妇创办的。出于对梆子的热爱,他们闲暇时便在店铺前拉起心爱的胡琴,唱上一段梆子选段。谁知由此引来了热情的梆子戏迷。每天的晚上,戏迷们便赶来,你一段、我一段地随着伴奏演唱了起来。乐手的队伍也逐渐扩大,除了梆子、板胡、笛子外,乐手们还带来了唢呐、小钹、扬琴等,演唱的人越来越多,小卖部的门前已经难以容纳再多的演出人员和观众了,却还有不少的戏迷从四方走来。为了满足远处赶来的戏迷的需要,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每逢周一和周五,把演唱的地点改在了一千米外的子龙广场。老人还拿出退休金,购置了字幕机等演出用品。这两天下午的五点来钟,老两口便把小卖部里的事情托给家人或邻居,用电动车将字幕机、音响、话筒等用具和乐器运到演出的现场,并开始装台。还有那些同他们同样热爱梆子的邻居,也和他们一道运送演出器具和装台。演出结束后,他们还要拆台,把器具和乐器运回小卖部中。后来每逢周日,他们还要赶到几千米外的子龙大桥下面演出。他们的演出,最多时仅乐队就有二十多人。为了支持他们的演出,县文化部门赠送给他们一台调音台。县、市的电视台还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听到他们热心河北梆子的事迹后,15公里外省城里的艺术家和周围县市的梆子爱好者也经常前来演出,更有石家庄市和周围县市梆子的“粉丝”们前来观看。
一个晚上,当我走过另一个较大的广场——恒府广场的时候,见到了广场上也活跃着一支梆子的演出队伍——北门里响云剧社。后来听说,就在子龙广场西侧的一家商场前,也活跃着一支梆子的演出队伍,车站街还有子龙梆子戏社。最后听说,除了选段,一些戏社还准备演出整出的“大戏”。
许是由于骨子里对这种艺术的热爱,我的耳旁,不由响起了那悠扬的梆子声。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