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百草岭记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爬百草岭去!爬百草岭去!在我们开门见山的云南,爬山像呼吸一样随意而又必不可少,可几次相约去爬百草岭都没有成行,百草岭毕竟不是我们房前屋后一般般的小山头。百草岭被称为彝州屋脊,3657米的海拔,恰好与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处于同一高度。
  爬一回咱们彝州的百草岭,享受一回登顶的感觉,便成了我的一个企盼。那年年底终于成行,几位朋友和我一同前往。车停山下小河边一个叫作自碧苴的小山村,徒步去丈量,一直爬到最高峰。一路饱览向往已久的百草岭不一样的山色气概。那是一次与彝州屋脊的亲密接触。它高远深邃。它古朴悠久。它神奇迷人。它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百草岭主峰帽台山,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最高峰。它位于大姚、永仁两县交界处的桂花乡,与永仁县直苴大村梁子隔万马河相望。百草岭上遗世独立的原始森林、连绵不绝的高原草甸、梦一般游动的高山绵羊群,还有马缨花海似霞、杜鹃花阵如墙。登顶必须经过的好汉坡、跑马地、望猴岭、帽台丫口等地段极具特色。穿越这些地方,领略百草岭神奇景观,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圣地、人间净土。
  百草岭沟壑纵横,百余种花草树木在那里竞相生长,数十种飞禽走兽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沿途走着走着,时不时会碰到其中一二,让人惊喜不已。走在百草岭上,森林和草甸交替出现,目不暇接。森林和草甸之间没有过渡,刚才还是遮天蔽日的森林,马上又是开阔空旷的草甸。沿着细窄的小路走进森林,古木苍苍,千姿万态。百草岭森林最具特色的是望猴岭里百年老林树梢上数也数不清的木疙瘩,它们就像一只只猴子在抱树玩耍。走近细看,树干树枝满身长着绿色的树毛,一种苔类植物,状如毛发,我们称之为树毛。有的树毛还在滴水。它记录着百草岭穿越远古的沧桑。走在草甸上,宛如踏上无边的地毯,生活在岭上的彝族老乡在上面经年累月地放天然牧,骡马牛羊猪杂然相处。游走在百草岭腹地,时不时会看到各种飞鸟,石头般垂直下落的叫天雀,擦着地皮低飞的地豆鸟,从树尖滑翔而过的飞牛,浮在高空一动不动的大雕,让我们恍若梦中。
  正当我们走得有些疲倦的时候,导游突然抬手一指,说那就是帽台山了。帽台山峰就远远地在我们前上方显现,状如草帽。登山前我特意做了些功课,知道千里彝山从海拔三千六百多米的百草岭主峰帽台山开始,向四周成波浪状起伏下降,碰上天气好,往北一直可以看到金沙江河谷地带。我们登临百草岭的帽台山双峰顶,果然如此,数百平方公里的百草岭山形地貌尽收眼底,无限壮观,极具视觉冲击力。或许是天公真要作美,原本阴云密布的天空,我们一登上帽台山山顶,太阳就携带着万丈光芒从云层中喷薄而出,百草岭绵延起伏的群山霎时间明朗起来,亮堂起来,更显得气势磅礴。金沙江大峡谷宛如一条巨龙弯弓般在远处若隐若现,天空显得更加舒展。极目所至,四下群山罗列,渐远渐小,杜甫《望岳》诗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站在彝州最高处,俯视莽莽彝山,万物皆小,我们都沉浸在百草岭恢宏、空旷、干净、纯洁、静谧、安详的自然美景之中,做梦一般久久走不出来,《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种物我两忘的超然气度充盈脑际。视点越高,视野越广,心胸就越宽阔。是啊!站在某个高度上看,整个人类都不过是地球演进的匆匆过客,况且一人一事乎?静默之中,一位同行的朋友似有所悟,无限感慨地说:哦!来到这里就像前回去到西藏一样,奇妙空旷,让人无限遐想又什么都不想想。我没有到过西藏,不知道西藏到底是不是这般模样,但我觉得他“想与不想”的百草岭巅峰感受无比精当。
  那些年,在直苴的矿山上挂职,站在2870多米高的永仁县直苴大村梁子,我曾经用高倍望远镜数十次窥探过百草岭帽台山隐秘的身姿,一遍遍加深对百草岭帽台山的印象,一次次按捺着“会当凌绝顶”的冲动。时节在变,百草岭的神韵也在变。它冬春白雪覆盖、神采奕奕,那时它纯洁而晶莹得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姑娘;仲夏山叶墨绿,花发如云,那时它身着盛装,浓情得像一位喇叭都已经吹响了的待嫁新娘;深秋草木枯黄,天高云淡,那时它沉静而淡定得像一名经世无数、阅人无数的老者,把什么都看透了看开了。
  百草岭亘古而立,世事却往复变迁。往事不需千年,20世纪40年代,一群走投无路的健壮饥民铤而走险,他们脚蹬山草鞋,反穿羊皮褂,腰辧大板斧,肩扛火药枪,啸聚于此,落草吃大户。他们在百草岭忽集忽散,忽起忽伏,来时一阵风,去时影无踪,国民党地方政府视之为心腹大患,多次围剿,百草岭顿时烽烟四起。新中国成立后,人心思安,党的政策好,干戈化为玉帛,百草岭又恢复它往日的平静。
  寂静的帽台山像一顶硕大无朋的巨型草帽,戴在百草岭这位彝族人心目中的巨人头上。民间传说,有勇气有体力登上山顶的人就会得到帽台山的庇护,一生平安快乐幸福。给我们带路当向导的是自碧苴小学的一位老师。他说:“哎!我给你们说说,帽台山顶上我们跪拍地表,听到嘭嘭嘭的地下回音,那是人与山神的对话。老辈子说,听到回音,就是神灵答应了你心中的默愿。每年五一节前后,人们成群结队而来,在我们村小河边上、核桃树下,搭建帐篷,搭锅支灶,吃烤羊肉,喝扁担酒,饭后清水洗脚洗手,虔心登山,祈求保佑,灵验得很!”我不知道他说的灵验是无所指还是无所不指,但我宁愿相信他无所不指。这位小学老师,已不再青春年少,但精神很好,虽不富足但很知足,说话的时候,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看着让人轻松,让人愉快。几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每每想起,脑海里还清晰地记得爬山回来的那天晚上,我带着疲劳到极点后的畅快,就着登顶而归的冲天豪情,回味着向导恬静的笑容而作诗一首时的情形。那首诗记录了我那次登临百草岭顶峰的难忘一刻,诗名叫作《登帽台山》:
  我想帽台酒想诗,三三俩俩登临迟。
  望猴嶺里望猴早,好汉坡前好汉虚。
  杜鹃高墙半里许,草甸厚毯万尺余。
  百草烽烟成往事,千山万壑雨轻微。
  责任编辑:余继聪
其他文献
[摘要]论文首先分析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紧接着探讨了Z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Z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酒店管理;Z高校  [作者简介]李俊(1979-),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一)旅游及酒店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期刊
梅的气息 让我如此着迷  她们 在皓月下  披着红妆站在雪中  柔美又飘逸  最后的决斗 已然开始  她们如侠女  亮剑出击 在腥风血雨中  绽放一树梅花  血光锐利  冬天的羽毛 纷纷凋零  今夜 党旗耀目  生日的烛光即将点亮  想起那群叫梅的女子  我的声音突然哽咽  我要向你致敬  我的姐妹 站在悬崖  背对黑夜 你们  凛然开放  不是国色 却胜似天香  你们让世间懂得善恶  把风挡在门
期刊
遥寄  没有月色,黑暗掩盖事实  华灯下的畅谈  能烧烤心灵,烹调情调  便也能燃起回忆的篝火  炭火温热,烤出熟悉的味道  这片土豆在远方,叫洋芋  能和所有蔬菜搭在一起是它的个性  温婉,恬静,有着自己的活力  端起杯,感慨一声  今夜你应该安睡  唤醒明日的希冀  晨起,收到远方的问候  为新的起点,点燃希望  飞蛾的梦  飞蛾没有扑火  试图刺穿玻璃  挣扎是它的选择  玻璃不懂怜悯  朝
期刊
你是心之所向  是矗立在民心的巍峨高山  你是国之脊梁  危难中肩负起民族的希望  你是中流砥柱  屹立在时代的洪流荒浪  你是一座巍巍丰碑  镌刻着绝无仅有的卓越篇章  你从战火硝烟中诞生  將中国希望,载上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  如蹒跚的婴儿独立  你曾跌倒也曾彷徨  在凄风冷雨的茫茫沼泽  在天寒地冻的皑皑雪山  在无数天堑横亘和枪林弹雨中  你英勇无畏地奔赴前方  历经38年的山高水长  1
期刊
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爷爺说,每个人心里住着一块石头,但,最终都会修成正果。  村里的石头多如牛毛,墙壁是石头堆砌的,路面也是石头铺垫的,就连村头的那口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包裹着的都是石头。可惜村名没带石,令人心生遗憾。曾有人询问过大爷爷,得到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不过,村里栽种稻谷的水田名儿大都带石,比如“石头田”“仙石田”,村里唯一的水利灌溉坝叫“大石坝”。至少,在心里会觉得或多或少还名
期刊
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总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把自身才华的张扬与社会进步的需求紧密相连,融入时代发展的主流之中。报告文学作为最能及时表现社会情绪、反映人民诉求、彰显精神力量的一种文体,以其灵活性与直接性,受到现实主义作家的青睐和广大讀者的喜爱。瑶族作家帕男是创作的多面手,出版了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近二十部,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他紧扣时代主题,聚焦重大选题,以强烈的
期刊
三月的山乡羊街,虽略带几丝寒意,却缚不住春的脚步。繁华热闹的春意毫不含糊地在大地上一点一点蔓延开来:树木抽枝吐翠,小草探头泛青,百鸟歌唱,花朵粲然绽放……驻足凝望,心旌摇荡。倘若要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春景,大概是山乡里开得最盛最多的油菜花吧!  桃杏争春梨花白,牡丹一开真国色,与这些名花艳卉相比,油菜花是真正的平民花,可它因色泽金黄、数量众多,从不招摇于街市,更不慵懒在花棚,它行走在广阔的天地,扎根于
期刊
窗玻璃  月光梳理疲惫  窗玻璃守护快乐  我对视窗外  目光擦拭小草即将枯萎的表情  它能够感受到抚慰  雨滴落下,敲开了心扉  简洁,真实,抒怀  收不回如涌的潮水  可怜的桃  可怜的桃,拳头大小  倔强的秉性,执拗在枝头  我想拥抱它  可怜的桃  记得提醒自己  愤怒时,不急于放弃  原地腐烂接济不了等你之人  熟得圆润,更符合你的个性  茶味人生  院中煮茶,品人生  父亲眉眼舒展  
期刊
我对泥土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天晚饭后,都要风雨无阻地去爬狮子山,亲近泥土,接地气,心里就充满了一种久违了的温情和踏实。  世间,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人,一辈子都离不开泥土。除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俗的凡人都是从泥土中长大的,未曾获得过土地滋养的,可怕是很少。  是呀,自从离开了故园,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意义上的漂泊者。整天生
期刊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这是毛泽东词作《贺新郎·读史》的起句,词意非常浪漫,然而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实际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艰辛。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楚雄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从八百万年前的禄丰古猿、元谋古猿,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经是“人猿相揖别”的时代了。“元谋人”的子孙用粗糙的打击石器同大自然作斗争,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到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