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海城高跷秧歌的行当角色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城高跷秧歌历史(包括地秧歌阶段),已有三百余年,但像今天表演的有“四梁四柱”人物的传统海城高跷秧歌,也只有一百三十几年。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
  【关键词】:海城高跷;角色
  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四梁四柱是海城高跷秧歌表演的核心,不管高跷秧歌队伍多大,四梁四柱的行当角色,每个秧歌队中有且只能由一人扮演,其人物形象、性格各具特点。
  一、头跷
  [头跷](领舞者)亦叫“头鞭”、“跑报”(此人物为“张三”,下书行文者)。
  张三(武丑扭相),这个人物出自小戏《张三赶会》,(亦叫“张三卖艺”),此角色头戴马尾透笼巾(也叫棕帽),脑门插着一个“慈姑叶”,左边戴大红绒球,身穿抱衣抱裤,手持马鞭。前后斜背一个黄包袱,表示下书行文之意。开始脸上画蝎子形图案,寓意武艺高强,后来同行得不好后,也不吉利,因蝎子“谐音”“歇着”(北京方言为休息之意),指高跷没人喜欢看了终止演出。一九三0年后改为“青蜓”图案脸谱,示意人物武艺超群,能空来空去,或能为秧歌队表演带来好运。手持马鞭,身着黑色衣裤,腰系白色板带,胸配丝绦大带,衬白色大领,着实有戏曲服饰扮相的色彩。他是全队的指挥,也是秧歌队中下单场表演的头号角色,其扮相及动作程式细腻、生动、贴近生活,鼓相变化丰富。
  二、二跷
  [二跷]旧时,叫“女报”,为“张三”之妻,1930年后,改扮武生。
  最初扮武旦,所扮人物为《神州会》的张三之妻,名叫桂兰,演《拉马》时,饰杨八姐,初为武旦的打扮,头戴绒球小镜,上大头后带髻,亦持马鞭,身穿蓝色或墨绿战袍,配合头跷午行跷上的喇叭戏表演。1940年后,因高跷上不常演喇叭戏,有时还要表演“地功剪”(即武生),倒立(拿顶)、跌蛤蟆、乌龙搅柱等。二跷逐渐改扎黑头巾俊扮武生和头跷一块下清场,表演《双备马》,二跷饰李四这个人物,故头跷、二跷又有张三、李四之说,而又常常表演“下武场”,就改为头扎黑巾,假扮男武生。
  三、老蒯
  [老蒯]地秧歌中,此人物“点唱”下场顺序叫“老坐子”,海城高跷(秧歌),按北方称呼习俗叫“老蒯”,因辽南民间称老伴叫咱家那个“老蒯”,亦因此人物身穿大襟袄,外套大肩,手持一对棒捶或烟袋,在“大场”或“混场”中,这“蒯当”一把,那“蒯当”一把( “蒯当”系北方语音,指这抓一把那抓一把)而言,故称之为“老蒯”。该人物在《铁弓缘》中饰陈门邱氏,《王婆骂鸡》中饰王婆,《打枣》中扮张家女。
  据著名海城高跷艺人李凤棠(1901年生1989年卒)艺名“粉菊花”(上装)回忆,他在十五岁学高跷时,老蒯脸谱画“人”字形图案,头缠牛角,两耳戴翠钳子,俗称“牛角婆”,后改彩旦装,两耳挂红辣椒,头梳笊篱耙子。另据,说据界老前辈金开舫老师回忆,最初落子《丁香割肉》,《偏心眼》一些剧目的彩旦,损旦的扮相就是头缠牛角,画画人字脸谱,两耳戴翠钳子,以表现该角色刁狠蛮横。但随着80、90年代人物的妆容和现状改革,老蒯的妆容逐渐改良,有了东北农村老妪的生活写照,以及“说长道短”、“保媒拉线“的风趣形象。他与上下装配合表演逗场、混场更是秧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老生
  [老生]又名鱼翁。高跷中称《杀江》戏曲《打渔杀家》中的肖恩扮相,别名渔翁。
  老生的扮相,头戴白丝网,上乘白色发卷,两边下垂两条白发辫,外扎一条黄色镶黑边头带,脑门戴面牌,右耳旁戴红色英雄胆,也有的带草帽,挂白髯口,身披大黄袍,露出右臂,下穿大红裤,系腰带,做出各种戏曲中的姿态和造型,老渔翁的扮相比较贴近辽南沿海地区的男性形象,以利落的动作和粗犷的姿态体现该地区男性勤劳朴实、勇敢憨厚的阳刚之气,在秧歌中与老蒯穿插于队伍之中,没有固定位置。起初由于跷上表演完整的小戏内容,老渔翁“先唱后舞”,亦有完整的程式化表演,但后来因为海城高跷中普遍削弱了唱工的展示,而增强了“舞”和“武”的表演,老渔翁便仅表演“江上捕鱼”的片段,但因该人物的舞蹈动作稳重、节奏过于缓慢,因而被大大消减了表演的部分,但人物扮相仍然保留。
  五、上装
  [上装]“小场”(又叫清场)。女演员先上场,谓之上。
  旦角的打扮,在跷上适于出演各种小戏,如《铁弓缘》中的妞儿、《王婆骂鸡》中的姑娘,《杀江》中的肖桂兰等,头戴长发套,佩戴花山(又叫花楼子),用一条鲜艳的彩绸由中心系一朵大花绑于花山后面,两边各留二尺长彩带于耳旁,沿鬓贴片子,戴泡子,俊扮,手持扇子或手巾,身穿红色大襟绣花短袄,彩裤,下穿百褶长裙。后来向戏曲借鉴,改扮上大头,穿裙袄。早期上装等女性形象都是由男性扮演的,即所谓“男扮女装”,这是由于海城高跷产生于封建的旧社会,当时的人们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认为即使在节日中,舞蹈中女子同样不能撒泼、抛媚眼、与男子共唱共舞,因此男扮女装无疑是最佳的解决办法。聪灵精怪的东北人民为了给乏味的农闲生活增添色彩,便在节日这个特殊的符号掩盖下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表演,暗喻着对社会霸强势力的抗议、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指腹为婚的世俗礼仪的反判,歌颂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性情感本能的宣泄。但由于表演和手法的夸张,可能有些动作或情节略显粗糙、过格的成分,被视为不健康的、低级的民间艺术。在解放后期经过秧歌工作者们大量的工作,对秧歌内容进行删减、提炼,去粗取精,得以升华,也有一批大胆女青年踩上高跷,扭起秧歌,使得海城高跷又添加了新的风貌。
  六、下装
  [下装]男演员后下场,表演二人场,谓之下。
  丑角的打扮,同上装一样在跷上适于出演各种小戏,如《铁弓缘》中的史文、家郎,《杀江》中的衙丁,《傻柱子逗媳妇》里的傻柱子等等,头扎白毛巾,画三块瓦脸谱,有时也画蝴蝶、石榴、桃子、蛤蟆等图案,取其吉祥如意、多子多孙之意,穿带短水袖,大襟上衣、下穿红色彩裤,腰扎彩带,后来多穿镶有亮片的对襟短上衣,彩裤,系板带,也由短水袖(袖头)逐渐演变为手绢了。
  下装以幽默诙谐、机灵好逗、豁朗直白的动作风格,刻画出高跷小伙子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妙趣横生的表演博得观众的赞赏,下装主要是配合上装进行表演,艺人们说“上装是盘菜,全靠下装卖”。他们通过“情场”、“碰头场”、“气场”、“逗场“等各种小场表演表现男女约会、触景生情、传递信物等内容。
  海城高跷按传统习惯,分为“四梁四柱”,通常是7副架(14人),12副架(24人)组成。现在高跷表演人数一般视表演规模而定。小时候每当欢快的唢呐吹起,喜庆的锣鼓响起,一袭黑衣的头跷、二跷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王婆戏耍烟袋挑逗出一片笑声;文丑头顶竖着小辫,风趣诙谐憨态可掬;上装女旦抖动彩扇;下装众丑高难的跷功令人惊叹。高跷艺人“扭、浪、逗、相”表演形式与技巧,至今是我孩童时期最初的艺术启蒙。
其他文献
【摘要】:金华特色文化源远流长,如何继承发展,需要每个金华人去思考。本文从四大金华的特色文化入手,提出了挖掘和传承的建议,呼吁政府和百姓弘扬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文化;弘扬;婺剧;金华酒;黄大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特色。金华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婺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华,如何在这个大势下,找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金华的特色文化挖掘出来,传
期刊
近年来,现代室内设计思想日新月异,成为了设计学科下迅猛发展的重要主干力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与建筑学、景观学、心理学、美学、营造学等诸多相关学科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而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与其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推动了自身的飞速进步。随着行业的发展,室内设计从业者逐渐发现交叉学科理论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工作,尤其是以理性思维所主导的建筑学、测量学、制造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等
期刊
明朝晚期,国内政局动荡,满清不断扣关,仁人志士纷纷奔走献策,救亡图存。同时社会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心学广泛传播引发日新月异的思想文化变革,读书人的思想由此开始解放并以追求思想自由为旨归,文人结社成风,提出各种有关经世致用、农商平等的思想,被称为中国人的启蒙时代,是文人对“美政”的憧憬和追寻的时代。  而1644年的满清入关使整个形式发生转变的,这是继元之后中国又一次为外族占领统治,知识分子由面临抉择
期刊
【摘要】:在新形势下,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目的是通过营造检察文化,引领检察队伍意识形态,提升检察人员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度,实现文化立检、文化育检、文化强检。  【关键词】:检察文化;精神家园;文化立检;文化育检  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文化的形成与发
期刊
【摘要】:环境艺术的审美感知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表现为环境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时光痕迹,是环境艺术体验中最具吸引力的所在。围绕时间的更替、时光的流逝和时空的流转三方面,分析自然力、社会历史和人的活动等因素对环境艺术审美的影响,旨在说明时间体验是制约环境艺术美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环境艺术;审美;时间体验;动态  引言  环境艺术形成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美好和谐的人居环境,在建筑环境和城市空
期刊
【摘要】:仓央嘉措,是西藏黄教的六世达赖,是永生不灭的转世活佛。有人说,他是披着袈裟的浪子,不修佛法的假活佛。是的,他自己也这样形容过自己:“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一面青灯黄卷,佛法荣光;一面放浪形骸,耽于酒色。使他光华璀璨的,正是他不甘心做个囚徒而聊以慰藉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情歌。他的诗歌直抒胸臆,独发性灵,犹如暗香盈袖,是拈花一笑的婉转流光。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形成于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种抒情独唱歌曲。在20世纪20—40年代我国优秀的作曲家把这种形式带回中国后,将古诗词文学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等进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笔者一直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更深邃广阔的含义、意境和所歌唱时的情感、音韵特色都非常的青睐,特别是对那些近代以来中西结合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期刊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快速传播语言的重要媒介。网络热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热词是时代的映射,反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热词的翻译对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新风至关重要。  【关键词】:网络热词;关联理论;英译翻译策略  1.引言  科技的发展,价值观的嬗变,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所有这一切变化无不反应在语言当中。如今网络作为社交
期刊
【摘要】:翻译对于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理解文意,遣词造句的必须步骤,也是沟通交流,写作著书的艺术手段。大学英语的翻译更是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师授课境界和授课艺术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信;达;雅;忠实;通顺;英汉语言差异  翻译对于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理解文意,遣词造句的必须步骤,也是沟通交流,写作著书的艺术手段。可以说,涉及外语的任何方面,都脱离不
期刊
【摘要】:唐代时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的黄金时期,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上。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达到了无比繁荣的阶段。  【关键词】:历史记载;交往过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历史背景:中国最早对阿拉伯的了解,是《史记·大宛传》。《大宛传》中把阿拉伯称作“条枝”,条枝“在安息西界,临西海(指今波斯湾),当在今伊拉克境内”。汉代的著作中,也有把条枝写作“条支”.的,但汉代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