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回归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c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园林设计历史悠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秉承着延续与翻新的文化精神,为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营建更具地域特征与独特时代感的园林景观意境,赋予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现代地域性园林景观发展。文章从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中意境营造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再现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意境营造表达方式,并结合“古窑遗韵”长沙窑园林设计案例来解读其中“自然本无意,家园自有心”的地域性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手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继承传统文明、诗意解读地域文化,回归本心,引领价值,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营造出体现当代“美好家园”的园林景观意境空间。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回归
  在人類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园林景观艺术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独特、浓厚的园林意境,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理想家园的畅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个地区园林景观建设兴盛成长。但现阶段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呈现模式化格局,大量复制或生搬硬套其他园林设计,使得园林景观丧失地域特色,未能将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人文精神展现出来,纷繁复杂的现代都市环境也使得本应在一花一草间展现的诗情意境变得混沌浮躁。园林景观设计是体现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园林意境的营造是人们希冀纵情于山川间、烘托“美好家园”的情感抒发。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工作者需重新定位创作理念,回归本心,引领价值,以传承创新的态度推动地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营造回归本心、映现当代“美好家园”的园林意境空间,推动现代园林景观创作的持续繁荣。
  一、地域文化和园林意境营造的内涵
  (一)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
  中国地域宽广,地形复杂,每个区域存在不同的地理结构和环境特征,因此,各个地域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最终构成区域内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反映出区域内的民风习俗、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修养。经过长时间发展,地域文化已融入了当地人的骨髓,带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与浓厚的历史文化个性色彩。园林景观设计的本体可理解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它以设计为手段表现思想,并基于环境的天然要素与人工要素进行设计改造活动,这也是园林景观文化的主要思路与脉络。地域文化是其所在区域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该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它包含着深厚久远的人类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园林”,将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之中,能够唤起人们心中对“美好家园”的回忆,营造更具内在美的园林景观,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寄托感。
  (二)园林景观意境营造
  园林景观造景之意就是将人为元素与自然元素相融合,使欣赏者进入一种情景相融的境地。它依赖于空间景象而存在,当所造之景切合了观赏的基本目的,饱含了诗意情趣与哲学的精神内涵,便升华为本质的、统一的审美对象,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1]园林景观的意境是其灵魂,造园者融情于景,赋予园林以丰富的感情特质,给欣赏者带来无限遐想,情生于境,又高出由之所生的情景事物。园林意境营造的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空间,各种自然景观如草木、花、石,与园林所构空间巧妙相融,使人与景产生共鸣。园林意境中蕴含的丰富情意与互动式环境体验,体现了中国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造景理想的追寻。园林景观营造意境并非是对自然景观照搬或再现,而是结合地域特有的自然百态与文化,描绘一幅永恒统一、情意绵绵的画卷。
  二、展现地域特色的园林意境营造
  (一)自然元素的提炼
  天然之景往往能让园林的意境和睦协调。一个区域的地域文化与其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在园林景观的创作中应注重区域自然元素的提炼,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乡土植物等因素考虑在内,避免生搬硬套其他区域的自然景象,致使当地自身景观特征缺失或异化。此外,相同区域内园林景观的营造需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延续性,继而展现区域内典型的自然景象特征。[2]追求幽美的自然景色是园林景观意境营造的手法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区域原有的自然景观,提取当地自然环境符号语言,将区域内的地形、山水、植物等元素在有限的空间内融为一体,并通过人为的梳理和创造,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进行艺术的分解再构,营造“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优美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植物是园林景观意境渲染的必需要素,在植物的选择与栽植上,要善于挖掘利用乡土植物的独特美感,在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并与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呈现出地域特征植物景观的独特性、艺术性以及生态性。师法自然,创造意境,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
  (二)历史感的文化认同
  园林意境营造的基础可以说是文化。任何地区的园林景观都有其自身的发育轨迹,历史文化就是地域的脉络,也是推动地域性园林景观不断开拓创新的根本。无论从地域文化的内涵还是园林意境的营造方式来说,园林景观所涵盖的历史文化信息,都能使人们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共鸣。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需探索追寻场所的历史文化意境,充分吸收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习惯,提炼地域历史信息,强化场所形成的文化符号和语言,并将历史元素或者社会元素巧妙融入于园林景观意境之中,不断革新,继而提升园林景观的厚重感,实现历史文化自省与自信。园林堪称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营造园林意境时,运用代表地域历史文化的诗词、乐曲以及绘画装饰[3],赋予园林意境从宏观到微观的感官体验,使人们的游赏体味与意境美互为感染,从而体现出地域性园林景观独有的生命力与传承性。一个区域的园林景观设计若抛开其发展背景与历史文化,所营造的意境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毫无品读内涵。增强园林景观意境中地域历史感的文化认同,就是创建一个饱含时光温情与地域历史延续性的记忆归属,使得其散发一种外兼内敛的传统艺术魅力。
  (三)物外境域的精神追求   园林景观由诸多元素组成,其中人与景虽扮演不同角色,但两者在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时相互作用于一个能量场,不断创造承载人类理想的空间氛围并追求更高级的精神世界。基于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在园林景观意境营造的表达上,除了地域自然生态、历史等要素的输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与地域场所精神产生共鸣,继而激活人的情感体验,满足其精神层面的寄托感与归属感,即物外境域的精神追求。如威廉·布莱克诗中所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在精神层面对园林景观意境营造进行地域性表达,促使空间更有辨识性,让人获得深层的审美体验。实现物外境域的精神追求,需从地域场所精神的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创造两方面营造。
  场所精神是由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精神层次地域产物,展现了地域长期以来的文化气质与精神追求。当代园林景观创作者需注重对场所精神与意境的追寻,在保持场所精神连续性的基础上,挖掘场地岁月痕迹,检视场地所载记忆,提炼场所精神语言并转化为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人心中对于园林景观地域記忆的寄托,最终达到“形有尽而意无穷”的传统园林意境之美。[4]另外,营造地域性园林意境在一定程度上也等同于再现或创造当地日常生活,如陶渊明隐居于悠然闲情之地桃花源,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生活,园林空间与人的行为互相作用产生共鸣,体现了山居岩栖般园林景观的独特意境,成为人的精神情感寄托。地域性园林景观蕴含丰富的生活内容,在营造过程中应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将其精神层面的属性阐述为贯穿园林意境营造始终的线索[5],提取地域日常生活情愫,如将寄托儿时生活记忆的长凳运用于园林中,营造独特的地域记忆,使园林意境中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情感呼之欲出,其内涵也以一种饱含诗意的方式被解读。
  (四)回归本心,引领价值
  地域文化包含着由社会风貌所构成的社会景观,其无意地折射出当地的社会文化主流价值,也是个人气质的回应。社会景观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更替变化,见证着地域的社会风貌演变和文化升级。[6]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渐趋向外在的物质化,导致人真正的需求被忽视,众多园林设计者口中的“以人为本”也被当成噱头,使得所营造的园林意境缺乏人文关怀与地域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理想化的园林意境与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景是紧密相连的。
  营造能体现地域“美好家园”般的园林意境,要求园林设计者回归本心,引领价值,用真挚的情感去捕捉当地的社会景观,并以正面的形式呈现在园林意境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人的心理所求出发,以形写神,营造映射地域社会价值的“人本”园林意境。
  当今时代,园林的营造已面向大众,现代人简明、开朗的审美取向,难以与古代士大夫所寻求的淡泊宁静、超脱隐逸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因此现代园林的意境营造应在体现时代精神与脉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价值取向与审美需求,探寻多元化的园林意境,继而赋予园林意境以新时代的社会倡导以及地域人文内涵,引领地域性园林景观意境更具时代人文风采。
  三、再现地域文化的“古窑遗韵”长沙窑园林设计
  “古窑遗韵”长沙窑园林为第五届国际园林博览会长沙城的代表创作,其位于深圳园博会的东北角,占地3800多平万米。[7]园林以展现长沙地域文化的“古窑”为载体,以再现长沙地域自然景观与人居环境为依托,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营造了一幅诠释湖湘文化朴实率真、经世致用等鲜明个性的画卷。长沙窑园林的意境营造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征:自然与家园。其在水土空间的创造上再现了长沙乡野自然之景,在人文精神的塑造上重拾昔日历史文化与家乡生活,传达了其“自然本无意,家园自有心”的造园理念,凸显了长沙千百年来的古窑文化情境。
  (一)地域的文化指向
  “古窑遗韵”长沙窑园林提取了中国唐代古窑址——长沙铜官窑的地域文化元素。铜官窑紧邻湘江,位于长沙市铜官镇瓦渣坪一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丘陵地带,湖光山色,一派浪漫乡野田园之景。其生产瓷器以罐、壶、盘、碗、水注等日用瓷品为主(图1),也存在为数不少的人形或动物状泥塑器物(图2),其中釉色有青、黄两种色调。器物造型丰富,图案神秘诗意,壁上灵动不羁的铭文与细腻的花鸟诗文等装饰元素展现了大唐厚重的历史民俗气息,也是长沙湘江两岸日常景物的写照。古镇百姓好客淳朴,沿窑而居,制作的陶瓷大多为自己所用,因此器物的形态与装饰充分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社会生活以及审美情趣。
  (二)空间的诗意营造
  长沙窑园林以窑为叙事主线,以人在窑中劳作的场景为园林构景元素,从湖湘地域典型的乡野之景出发,营造一处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浸润的乡村牧歌之地。将展现人对自然改造行为的窑体与园林奇妙结合,传达出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间的亲密对话。园林构景要素“窑体”再现地域生活片段,是诗情画意地回归地域文化,也以不同于别处园林的景观模式表现湖湘历史人文。园区由古窑区、水景区、植物区等主题景观构成。
  水景区包括白鹤泉、古诸湖、木桥荷塘(图3)等小景观。在地域自然景观的提炼上,依据古窑原本的山色湖水,利用地形高差塑造出阶梯湖面,并将白鹤泉设计成涌泉,作为此区水系的源头。园区水景灵动朴实,水岸蜿蜒曲折,与乡野绿植相互映衬,重现了古窑地域的自然风貌。平桥栈道等小景观充分取材于地域本土资源,保留古老街面搬来的麻石与老房拆下的青瓦,铺建成游园步道,草木杂生其间,自然之态与人造之物相得益彰,使园林呈现出随性淡然的意境。[8]园中所育植物均为湖南地域乡土植物,如茑萝、紫薇等,多样的植物群落自然散落在园林中,移步换景,所造之境浑然天成。
  古窑区是全园的中心,展现了居窑者与制陶工匠们的日常劳作故事。在“美好家园”情境的营造方面,此区设置乡情、古韵两大广场,还原古窑原貌,将窑口(图4)建为锥形,设置雾化喷泉,营造“炉火正旺、窑烟愈浓”的民风历史情景,窑口周边放置了倾注制瓷者淳朴感情的器物,充满生活气息,体现大唐风韵。经窑口入内,便可欣赏古窑遗址、古风亭、陶艺墙等特色景观,凸显了耕读传家、浑厚浪漫的人文意境。园中随处可见的鸟形陶塑装置是传递园林古窑情结的点睛之笔,取制窑工匠随手捏来的小鸟玩具之形,将其放大置于溪石间或花草中,捕捉古镇居民日常所见景象。小鸟器物形态饱满,造型拙朴,是窑工智慧与意趣的遗存,也是湖湘园林人文荟萃、质朴大气的意境美之显现。总而言之,长沙窑园林所造之景讲究气韵,再现湖湘秀美景象与历史气息,使生活于湖湘大地的人与园林意境产生共鸣,诗意地解读“美好家园”,园林景观中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文化导向也为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引领价值。
  四、结语
  在现代中西方文化多元交融的社会特征影响下,园林景观呈现出综合复杂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单一趋同,讲究表现形式而缺乏地域特色以及人文内涵,致使人的感情需求与园林意境逐渐脱节,无法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是现代园林设计需要突破的瓶颈,也是营建渗透地域文化园林意境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其“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将地域文化应用于园林景观意境营造,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解读,探索多元化的园林意境,道法自然,将自然元素融入园林构景中;其次增强园林历史感的文化认同,展现地域历史文化的璀璨遗产;再者,体现物外境域的精神追求,运用传统造园手法唤起人们对于地域日常生活的精神感知,给予人精神上的抚慰;最后,回归本心、引领价值。心处平和,心存美好,诗意构建情绪正面的地域景观,营造紧跟时代发展、体现现代游赏理念的人本园林意境。地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发展,营造高质量的现代园林意境,需不断研究其内涵,推陈出新,使其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回归到人们日常所用、日常所感的园林意境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云峰,熊瑶.意在笔先、情境交融: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J].中国园林,2014(4):83.
  [2]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林,2011(11):3.
  [3]李芬.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9(13):130.
  [4]邬丛瑜.园林意境营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5]南楠,郭莉,郭庭鸿,等.关注体验:园林空间设计中的情感永续[J].中国园林,2018(10):139.
  [6]李光熠.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2019(1):194.
  [7]王小保.秀美长沙地 悠悠古窑情 古窑遗韵[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11):70.
  [8]刘伟.设计与文化:大唐民窑长沙窑与现代环境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2009(5):166.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思考并探究关于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方式,结合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展馆使用的不同材料、技艺与结构所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氛围与体验,分析出蛇形画廊展馆的建构特色,从而来探究蛇形画廊展馆的建筑特征与表现手法。最后通过以上研究,文章试图做出一个关于临时性展馆的设计实验研究,旨在为今后的临时性展馆创新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激發我们的想象,引起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空间秩序;
期刊
摘 要:健康、美观的乡村环境是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以临海市小芝镇为例,总结出乡村环境设计七大方法:实地走访调研、创新规划设计、多方参与创作、携手村民共建、就地取材运用、精心指导施工、有序管理运行。这七种方法不仅保证了工程正常有序地推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造出具有本村鎮地域文化特色且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使乡村传统文化活化在景观空间中,回归到当下生活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等全面蓬勃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进一步发展,健身房变成当下最为流行的话题之一。人们在了解了健身文化之后选择健身房健身时,不再仅仅关注健身房内开设的运动项目类型,更多时候良好、舒适的运动环境成为影响人们选择健身房的首要因素。但目前大部分的健身房只是简单设立了必要的器材及教室,并没有考虑到环境中色彩的运用对人们心理作用的影响。文章主要阐述说明健身房
期刊
摘 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論旨在建立一个混合紧凑的社区模式,引导居民在TOD内部及对外交通方式方面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或采用步行,核心原则是人性化的步行空间设计,其有助于城市更加精细化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文章基于TOD理论提出建立连续人性化步行体系、塑造多样街道界面、整合多层级空间组构的步行空间等建设策略,并以天津肿瘤医院地铁站片区为例,结合居民出行规
期刊
摘 要:流水别墅坐落在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处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1934年设计建造而成。流水别墅作为赖特的成名之作,确切诠释了赖特所主张的有机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水别墅共有三层,面积约为380平方米,由许多天然的材质搭配人工建造方法结合而成,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当时的建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居住小区规划、景观设计的概念构成与原则,以郑州万科美景魅力之城居住小区为例,从塑造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要素以及社区的公园化、邻里化出发,探讨一种对景观环境塑造的全新理解,使得居住小区更为一体化,邻里关系与互动更为亲密自然。  关键词:居住小区;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一、居住区中景观与环境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得到了不
期刊
摘 要:当前传统的以追求艺术效果和以社区配套存在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居住的需求。智慧化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生态智慧型社区的建设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方向,融合理论,践行到居住社区。文章通过对淮安市生态智慧社区的规划,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区人民提供科技便利,同时宣扬当地文化,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拥有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的乐趣。  关键词:社区;智慧社区;景观设计;
期刊
摘 要:地域文化是城市的文化标签,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精神支柱。文章立足于我国地方展馆的规划设计现状,介绍了城市展馆在方案设计中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城市展馆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解析,以德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展厅融入德化陶瓷文化为例,对树立城市展馆名片、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地域文化融入展馆的效果,为方案优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关键词:地
期刊
摘 要:褶子,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德勒兹的褶子理论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常规理解,并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对褶子概念的解读和对建筑的模糊边界的分析,同时结合对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案例研究,试图从一个小点切入,探讨在后结构主义影响下当代建筑世界的微妙變化。  关键词:德勒兹;褶子;模糊;建筑边界  一、褶子的哲学概念  褶子这一哲学概念最初是来源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单子
期刊
摘 要:蒙古族使用蒙古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蒙古包是符合游牧需求的传统建筑,能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文章首先分析蒙古族建筑的发展阶段,再系统地分析传统蒙古包的室内空间规划、架木结构及外覆毛毡的元素特点、用材及搭建方法,总结出蒙古包自身承重强、易搭建拆卸、搬迁方便的特性。  关键词:蒙古包;结构元素;空间规划  蒙古族住宅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天然山洞到地穴,再从地穴发展到窝棚。从窝棚似的居所向前迈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