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真的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o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苏教版的教材将“师道”解释为“从师学习的道理”,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师学习的道理已经很久都不流传了”。笔者对此颇为疑惑,难道在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的唐代,读书人都不愿从师,甚至耻于从师了吗?
  要判断“师道不传”的真伪,我以为首先要关注的是韩愈创作《师说》的时代背景。
  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第二年春(80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他真正的为官生涯。期后宦海沉浮,他又先后多次担任了与学校相关的职务。《师说》写于802年,正是韩愈初入仕途,踌躇满志,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时候。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常举和制举,且以常举为主。而常举中首推明经和进士两科。对于这二者,学者岑仲勉有如下评价:“明经多帖两经,似乎较难,然《孝经》、《论语》文字无多,不难兼习。……进士诗、赋限韵,要须自出心裁,比口试专凭默记者,难易有差。”由此可见,明经科关注识记,比较简单,进士科要考查诗赋,注重个性,相对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进士科比明经科更能体现个人才学。而当时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学,他们将儒家经典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明显背离了进士科的考试要求,因此逐渐受到了太学学子的轻视。
  另外,唐代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所保留。当时能进太学的学生,大多出身贵族,他们凭借高贵的出生,看不起官位低微的太学老师。韩愈曾在《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中直陈国子监学生出身的情况:“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县工资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四门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补充”。而国子监学官的官阶和任职却总体较低,即使是总管教育的国子祭酒也不过区区从三品的官职,更不用说在它之下的低阶学官了。老师的官阶普遍低,而其教授的学生们却大多出身豪门,如此巨大的反差导致太学中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频频出现。
  作为初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面对太学中的这些现象自然痛心疾首,于是作《师说》希望引起人们对此的重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太学里的学生毕竟只是天下读书人中一小部分,太学里的学生不尊师,并不意味着所有读书人都不尊师。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这样写道“衡阳以南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新唐书·韩愈传》中也记载“成就后进士,往往有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这说明当时不管是柳宗元还是韩愈,他们都是有许多学生的,也有许多学生是愿意以他们为师的。这就再次印证“耻于从师”其实只是太学里的特殊现象,就整个社会而言,“师道”并不是“不传”。
  既然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仍然愿意从师学习,那么将“师道”简单理解成“从师求学的道理”自然就显得不妥了。韩愈如果针对的只是太学里的特殊现象,他又为何要罔顾真实,剑指整个社会呢?如果“师道”不能简单理解成“从师学习的道理”,那么韩愈眼中的“师道”到底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唐朝皇室并不是纯粹的汉族血统,为了巩固统治,提升皇室在民间的地位,于是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并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而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佛教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佛道两教发展迅速,而儒家学说的地位遭到动摇。再加上八年安史之乱(755—763),整个盛唐时代一去不返,整个社会表面上稳定,实则暗流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要求复兴儒学,“适于时,救其弊”,意图中兴,其中就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但他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就是说,他认可的“师”教授的不是“句读”之类的小学,而是孔孟大道,是儒家思想。因此,在此背景下写成的《师说》,其实是韓愈力图重振儒学的一次宣言。韩愈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实不是一般地慨叹人们不愿从师,而是抱怨时人尤其是士大夫权贵对儒家道统的冷淡与背离,失去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主要是依托课本的注释,因此,课本的注解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全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教版对“师道”一词的解释显得不够严谨,容易引发读者的误解。
其他文献
在当今诸多的语文课注重表面热闹,声光电样样俱全、说学唱式式照搬,忽视文本解读,轻慢语文素养,甚至连起码的陈述性知识要求都达不到的背景下,抓住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说句实话,我是有点担心,也觉得无从下手。  于是,我想到了“入境、悟神、创生”的教学模式。能否以此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  
前不久,高三复习课上,学生做了一篇名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文章结尾处写到:“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这让我感慨良多。虽然文章旁征博引论述了中国人不缺乏契约精神,但是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呢?背信弃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不乏的契约因素,但离契约文明还很远。而恰恰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到来,缺乏契约的传统被凸显,诚信危机随之而来。于我而言,感受最深
一、合作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首先在美国兴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十年里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这种教学理论和策略是有一定的创意和实效的,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活动中,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建立起的相互之间的互助合作人际关系。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具有目标
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展现,透过文学表象,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特征。下面就几首诗词展开分析,从作品来看人品,同时引领学生用此方法去分析古代诗词及其作者,用作者与作品互相印证。  一、大气豪迈的诗词必是有雄才大略之人的作品  大气之人,其眼界是开阔的,其志向是宏远的,其气势是豪迈的。在他的行为做事上,往往大气磅礴,气势恢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现代教学媒体给传统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服务,使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尝试非常必要。  一、Web同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1.web同步教学模式的特点  Web同步教学模式主要以Web即网页为作文教学环境。网页是一种基
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教育应该富有一种文化影响力,不仅能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能影响学生的明天。也就是说,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关注到了教学的本真。核心素养内涵非常丰富,本人特别关注到其中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方面,联想到现在作文教学中为了高分而墨守成规的僵化教学,在此以记叙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写作时常常抱怨没有什么可写,不知写什么,于是胡编乱造、百度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老师当务之急是要教他们如何选材。有人说自由写作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但自由并不是放任,必须加强作文写作指导。现就自由写作之——选材,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选材要积极向上,贴近生活  所选材料应积极向上,有生活气息。如打球、骑车、游泳、登山运动类的;看书、下棋、学琴学习类的;邻里之间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透过“纸上的话”看到“纸的背面”的过程,只有在课文的美点、细节、矛盾、留白等关键处不断咂摸、品味,才能让“纸的背面”凸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反复咀嚼、揣摩,才能发现自我精神的倒影,品出语文的味道。  一、于美妙处驻足,品出字里行间的芬芳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课堂教学成功、有效。  怎样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判断的标准是:教学后学生能理解课本内容,能掌握知识要点,并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要想学的有效,就要教的有效,这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了。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小学德育教育,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切入点,抓住时机,多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也会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记得,我曾经上过一篇叫《去年的树》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