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暨首届“金古月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斗茶赛参与嘉宾、评审专家成员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次斗茶赛现场,来自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福建东南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对到场的评审专家、政府领导等进行了采访。同时,在评审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们也对参赛各个茶样进行了现场的评审和记分。参与本次斗茶赛的专家评委有:
  范增平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陈郁榕
  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著名乌龙茶评茶师,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
  杨江帆
  武夷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刘国英
  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创办有“岩上茶叶研究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胡智学
  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金古月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刘锋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大茶壶茶叶研究所”掌门人。
  王顺明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武夷山岩茶总公司总经理,目前是武夷山市琪明茶业有限公司掌门人。
  陈荣冰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多年来主要从事茶树品种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研究。
  叶启桐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的高级评茶师,长期从事岩茶生产、制作与研究。
  郑国建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高级评茶师。
  陈德华
  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武夷山北斗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陈泽财
  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
  刘宝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办有“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
  吴宗燕
  武夷山市北岩岩茶精制厂厂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苏炳溪
  生于茶叶世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黄圣亮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瑞泉茶厂厂长。
  陈孝文
  武夷山市慧苑茶厂掌门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是武夷茶人年轻一代中的突出人物。
  王国兴
  曾任武夷山茶科所副所长,注重武夷岩茶的传统工艺的研究。
  游玉琼
  “永生岩茶厂”厂长,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陆尧
  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付光丽
  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隆冬的夕阳从大厦窗口斜斜地照射在俄国安德列巴德列克耶夫的大幅油画上,这幅叫做《静悄悄》的作品描绘了西伯利亚白色荒原上白雪皑皑的雪夜,上百个房屋整齐而密集地延伸到画面的顶端,一轮圆月撒下温柔的柠黄,与房屋中透出的灯火相互辉映……“山城深夜雪,万户透橙黄。我是青衫客,来寻一盏光。”  这是刘乃艺最爱的安德列巴德列克也夫的作品,“虽然是雪夜,但依然描绘着人间的温暖。”  艺人、职业策划人、CEO、茶人,
期刊
六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当地茶人在长时间的生产、品饮过程中,为了购销方便,便于评价与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对茶叶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这里列举了一些分类方法。  按区域分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六堡镇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境内地处山区,平均海拔215米,年平均气温19~20℃。整个茶区,十九峰耸立绵延全境,山林密布,气候适宜。西北、偏北、西南区域山多,有塘坪、理冲、四柳、不倚、山坪、公平
期刊
六堡茶,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狮寨、长发、京南等镇。六堡茶的制作分为鲜叶萎凋、揉捻、切碎、渥堆、烘干等工序。其特色在于“蒸”制,即将烘干的茶叶,分等级再投入大木桶中蒸软,然后摊入特制的方底圆身形竹篓中,进仓自然干燥,最后存放一两个月进行陈化,即为成品。汤色红浓,滋味浓厚醇和,含槟榔香气,风味独特。  云南普洱茶,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旧属普洱县管辖,所产茶叶均由普洱县集散,
期刊
2011年岁末,四位茶人齐聚马连道,评茶目标为六堡茶样十种。资深茶客们遍尝天下茗茶,终于把目光投向六堡茶。以下为他们印象中的六堡滋味。  一、沉香  这种滋味好似在游人不多的年代(例如六七十年代),一个刚识字的小学生带着好奇、憧憬、天真与喜悦,抬腿迈进颐和园养心殿,扑面而来的是古代宫廷家具的气息和历史积淀的皇家氛围。或者是跟父母回老家,乡下老房子里放衣服棉被等老式箱柜刚刚被打开,还藏着镶嵌有金银珠
期刊
千年前的采茶特色  陆羽在《茶经》中,对采摘茶叶有很明确的介绍:“紫为上,绿为次。”近百年来很多茶人却发现这个说法与实际制茶经验不符,而现代科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紫色芽头花青素含量比绿色芽头高50倍甚至100倍。由于花青素给人以苦涩的口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芽头制茶,茶汤口感苦涩生硬,难以下咽。现代茶学教材中均有“紫芽不宜做绿茶、红茶”的观点。中国历史名茶太平猴魁的采茶“八不采要诀”里,更是明确指出
期刊
中国岭南的深山里有成片的古茶树,这些茶树孕育出了一种神奇的饮料—六堡茶,它醇厚的味道里沉积的是古老的中国茶文化。  六堡茶与这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茶树一起见证了中国茶叶的沧桑过往。
期刊
去梧州采访的时候,北京初雪隐隐,而广西仍是一派初秋风光。飞机至桂林,先是在机场感受此处作为重要旅游胜地的人流攒动。接下来的一路高速,桂林山水如网一般在两边撑开,那些典型而独特的山石,梦境一样,扑入我们的视野。  这让我们不禁心生向往,不知道在前方的目的地梧州,会有怎样的风景在等待。  西南有嘉木  梧州在广西东南部,毗邻广东,这里从地理环境到民俗风情,都和广东比较接近。而这一点,也将六堡茶带入了广
期刊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神秘的槟榔味而闻名。  据说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便以其特殊的槟榔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槟榔味这个说法是六堡茶特有的,其他茶类则未见有提及。不过,即使是喝过很多六堡茶的茶友,说起这种神秘的槟榔味,仍难免各持己见,而这种槟榔味作为六堡茶最为神秘的特色,也成了茶友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经过总结多次的实验,很多资深茶友得到许多直观的感性认识,对六堡茶槟榔香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基
期刊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
期刊
茶叶早已不是必须走进店面,先尝后买才能成交的货物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营销时代业已来临,势如破竹般渗透进千家万户,数以亿计的资金流正通过无形的网络传递。经济学有句名言: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思想。那些勇于且善于解放思想的茶人势必会织就出未来那张茶叶之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