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具有快捷、实用、相对准确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估算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验证结果的一项很好的手段,能应用于平时检查计算、分析一些我们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低段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低段学生数学学习刚刚起步,数感刚刚建立,所以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选择用估算,没有形成自主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从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给教师提供的直接教学素材无非是一些计算题中的估算,枯燥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没有了“估”的积极性,缺乏深度而又简单机械的估算进一步消磨了 “估”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运用生活化的素材结合数学教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来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迫切性。对此笔者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收集了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估算教学案例,大胆尝试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利用生活化的素材来指导估算内容的教学,不仅更贴近估算的本意,做到了“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使估算意识在学生思维中逐渐形成。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案例1】
  在二年级一节估算教学课上,有这么一个选择题:妈妈选了五种商品,价格分别是48元、16元、 23元、69元、31元。下面哪种情况下,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A.妈妈考虑200元够不够时
  B.营业员要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妈妈被告知要付多少钱时
  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时,比如涉及多个数量相加,如果算出精确值往往比较麻烦,而此时运用估算,就能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运用估算策略能很快解决这类问题。当我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能自然地运用估算的方法,就是教学的成功!
  二、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效的估算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从抽象的数字到具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需要让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才能积累有效的估算经验。
  【案例2】
  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估一估一个苹果有多重。学生有的说50克,有的说500克,有的说5千克,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因此,在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对质量最基本的感受前,盲目地估算只会适得其反。
  估算也需要有依据,不论是哪一块的教学,估算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之上的。在这个案例中就是需要学生对质量本身有所感受,同时需要用多次不同的感受来加以强化,不是在新授课阶段掂一掂一克有多重、一千克有多重就可以了。因此,学生估得不到位时,可以马上通过称、量的方式知道准确的答案,通过多次的“估”与“称”将对质量的感受与具体数量联系起来。
  【案例3】
  案例来源于某次期末考试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目。
  小蚂蚁的家离学校有100米远,它从家里出发已经走了90米,请你在下面的直线上用“☆”标出小蚂蚁现在的位置。
  家______________学校
  本题的解答并不需要精确测量,而仅仅是根据数值估计出大致的位置。出现不合理的错解,其实是一种数感的弱化。从教学经验来看,数值的大小是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然而作为更本源的数量,在这里学生却是没有能够很好的理解。在刚开始认数的时候,每个教师都知道要将数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大小,形成表象之后再去进一步体会数值。但当数域的范围扩大之后,我们反而忽视了对于数量本身大小的估计和感受。没有给学生一个将抽象的数值与具体的数量相结合的机会,导致了他们在这方面估计时的缺失。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在跑100米、50米的对比中直观感受到这些量的大小,想必就不会出错了。
  三、 在情境的创设中熟练估算策略
  低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是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不断将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不断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最后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熟练估算策略。
  【案例4】估大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中,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学校想为老师购买9个文件袋,每个价格是12元,王老师带去100元钱,请你估计一下,所带的钱够吗?
  生:12×9≈10×9=90(元),够 。
  生:12×9≈10×10=100(元),够。
  生:12×9≈12×10=120(元),不够。
  这三种估算方法都没错,但是面对这个实际生活情境时,结果还是大相径庭。前两种都是把其中一个数估小了,但事实上,在这种钱够不够的情境中,我们需要保守估计,需要把其中的一个数值估大了来看更保险。
  【案例5】估小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有这样一个例题:
  六班同学们去公园划船,大船可坐29人,小船可坐13人,一共有39人,请问一条大船一条小船够吗?
  生:29 13≈30 13=43(人),够。
  生:29 13≈30 10=40(人),够。
  生: 29 13≈29 10=39(人),够。
  这三种方法看似都能估算出来位置够坐,但细细研究发现,他们估算的方法却又不同。前两种都有一个数估大的,只有第三种最为保险,把数估小了来看。“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四、在开放的练习中强化估算意识
  尽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把加强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真正的内容比重却非常低,且从已有的具体要求来看基本上是以计算中的求近似数答案为主。所以,大多数低段教师不会深入去挖掘更多的东西,教学中只是点到即止。其实对于有些书本中的例题,我们可以增加一些问题,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案例6】
  在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内容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小红摘了17个橘子,小李摘了38个橘子。一共有几个橘子?
  在上新课时,教师往往就直接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在讲清楚算法算理后就开始了更多的计算练习。这就错失了一个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良机。如果我们将这个例题改编成:
  小红摘了17个橘子,小李摘了38个橘子。一筐可以装60个橘子,能装得下吗?一共有几个橘子?
  当学生看到第一个问题后,由于还没有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所以自然而然就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考虑解决。中间增加一个问题,所耗费的时间并不影响新课的教授,并且将封闭练习变成了开放练习,看似是一个小小改动,但对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功不可没。教师可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心设问,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最终要从其合理地运用估算来得到体现。通常学生比较少地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甚至有时运用了估算也不一定会关注到。这时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师自身首先必须重视估算,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做到时刻关注,运用教学的手段适时地强化学生的估算行为。使学生在运用估算中得到肯定,从而更加自信、更富实效地运用估算。积累的过程不仅会丰富体验,也必将会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估算。
  综上所述,低段的估算教学首先就应当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必须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关注问题本身所包含的原理,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估算的依据来自于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因此合理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其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巩固提高估算能力,在练习的设计方面多更换形式,挖掘估算思维的深度,把它与解决问题、数的认识、认识时间、长度和面积、统计等教学内容相结合。把估算意识落实到日常的每块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最终从合理地运用估算中来得到体现。积累的过程不仅会丰富体验,更会使学生真正掌握估算。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310000)
其他文献
上好每一节课是一线教师真实、朴素的愿望,可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是教学活动的精彩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顺利流畅,抑或是教师的精彩演绎?……好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好的课堂总还有些共同的特征,好课对学生来说是鼓舞的、唤醒的、有促进的,是多样的、个性的、有选择的,好课往往以适性的方式打开并不断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  通读本期文章,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儿童视角做好教材分析,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开展教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引问时机,把握学生提问的内在机制,引问有“方”,促使学生问之有“法”,提出真正的好问题,使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另外,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学须及时跟进,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激发学生提问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教学方式  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教
教育,曾经是崇高的字眼;学校,直到不久前还被认为是社会的净土。最神圣的地方一旦有了肮脏,就怎么抹也抹不掉了。  和同行在一起交谈,我们最大的遗憾不是收入低,也不是工作累,而是发现我们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少庄严感,已经不是我们当年步入社会时选择的那个职业了。  有青年教师说,学校和一位家长拉关系,他作为任课教师被学校要求去赴家长的宴请,带队的是校长。作为教师,他感到屈辱,看到家长和校长公开在饭桌上谈交易
【摘 要】“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节具有典型意义的“种子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五大跨越,即从观察到操作、从直接到间接、从高维到低维、从计量到计算、从归纳到演绎,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像种子的生长一样充满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种子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内一节具有典型意义的“种子课”,教学思路总离不开“猜想—验证—应用”。难道这节种子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位年轻教师(以下简称甲)与一位特级教师(以下简称乙)同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6页至107页的“扇形统计图”一课,有茅塞顿开之感,现简要摘录如下。  甲课堂  教师整体呈现教材例题中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见下图。  师:你能看懂这两张图吗?(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隐去条形统计图,足球20%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
教师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吗?应该是,但又似乎不是。既然是“专业的”,那么就应该经过专业化的系统训练。师范院校就是“教人怎样当老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可是它教过我们当老师吗?  笔者曾经当了7年中学语文老师,其后又干了20年的教育期刊编辑。从师范大学毕业的二十多年来,在不断的反思中觉得在中国,有的职业没受过专业训练,属于“半路出家”“摸着石头过河”而已,教师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在师范大学学
數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它既来源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又高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推动和融合作用。  一、推理思想,深度解读数学问题本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
【摘 要】“活动任务”引领下的“分享与交流”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初步设想: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提炼出几个核心的教学环节,并且设计成“活动任务”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汇报交流,学生分享智慧、相互补充。让学生在核心活动任务的驱动和引领下,在交流想法、分享智慧的氛围中,逐步形成共识,逼近数学内核,强化数学思考。  【关键词】活动任务;交流想法;分享智慧;强化思考;发展思维  纵观当
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振奋,积极地融入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深入追问、巧妙点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状态。从而使其在思、辩、悟中学。  一、 创设悬念,让学生“思”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与生生间的思维互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笔者在课前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  师
对“校长需不需要兼课”的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校长需要兼课,因为校长首先是教师,教育教学是校长管理的中心工作。关键是校长要兼课有“道”。讲究兼课的策略,妥善解决好如何兼课、兼什么课和怎样兼课等三个实质性问题。  首先。校长要搞清楚如何兼课。校长的工作是方方面面的,需要思想统帅、榜样引路、管理协调……所以校长兼课要少,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课堂教学中,兼课的主要目的是亲近教学、了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