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第一本巴金的书

来源 :藏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过去40多年,我仍记得第一次买巴金著作的情景。
  那天,我兴冲冲地来到徐家汇,直奔新华书店。坐落在上海衡山路上的这家书店,真是气派啊!我选了一大摞书,其中当头的就有这本巴金的《爝火集》。这本书的封面就很吸引人,干干净净的白底面,套色小版画点缀其上,简洁素雅,一眼就惹人喜欢。
  这是1979年,我工作的第一年,每月工资36元,兜里進账这笔钱,真有富翁的感觉。几毛钱一本的书,拎一大捆一结账,还不到10元。
  《爝火集》是巴金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选集,时间跨度是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具有特别的意义。该书由巴金的胞弟李济生和女儿李小林帮助初选,1978年巴金就写下了该书的序言。他说,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迎接建国10周年,编辑了一套文学创作选集,其中有《新声集》。“我绝对想不到过了7年这些文章会被当作‘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受到没完没了的批判”。接下来巴金说:“明年是我国建国30周年的大庆,人民文学出版社要编一套30年的散文选集,又约我参加,我这次欣然答应了,因为经过前几年大会小会的批斗之后,我反而有了这样的信心:我至少比有些人更爱我们的时代,更爱我们的生活,更爱我们的国家。我在新的散文集里保留了《新声集》中选过的大部分文章。今天的读者不妨回顾我所反映的那一个时期和那一段生活,看看我的文章究竟是歪曲,是攻击,是抹杀,还是热情的歌颂!”
  这本散文集共收入40篇文章,分为8辑。说是30年的选集,其实“只有不到20年的作品,因为从1967年到1976年整整10年中间我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我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在那个时期,不仅是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中国知识分子同样地被迫浪费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还不说许多人丧失了生命,我的爱人萧珊就是其中之一”(巴金语)。
  这篇序言的写作于1978年11月26日,这说明,《爝火集》已经基本编定了。但是巴金没有马上交给出版方,到12月20日,巴金又为《爝火集》写了后记。他回顾了当年写作《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的遭遇,补上了被删节部分,说“彭总的英雄形象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还是那么亲切,那么诚恳,那么平易近人。想到他已离开了我们,我感到悲痛。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然而为人民立下的功勋却将与世长存”。这个时期,巴金开始了更深层的思考,他要反思,他要“说真话”。过了四五天,巴金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想法,提笔写下了《随想录》总序,他说:“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同一天,巴金写下了《随想录》的第一篇《谈望乡》。之后,巴金连续5年写了150篇文章,结集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最终合订为一部大书《随想录》。
  《爝火集》的后记写于1978年12月20日,写完后,巴金仍没有急着交出书稿。一直到次年1月15日写出《怀念萧珊》,3月9日写了《关于丽尼同志》,将这两文补入集子中。这两文原本是为《随想录》而写的,巴金觉得特别重要,在《随想录》出版前,先编入《爝火集》。所以,巴金的《爝火集》书稿交给出版社,不会早于1979年3月9日。
  在《爝火集》出版前的一两年里,中国禁锢十年的文学已逐步“解冻”,尤其是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持续出版,供不应求。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短篇小说《海的梦》,反映抗美援朝内容的《英雄的故事》,已先后得以重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巴金近作》,收入巴金1977年5月至1978年8月的短文11篇。虽然这几本书出版在《爝火集》之前,我却是后来陆续购买的。《爝火集》才是我买的第一本巴金的书,我十分珍惜它,因为该书的序言和后记,以及补入的1979年写的两篇文章,都明显体现出巴金最早的反思精神,这与后来《随想录》的写作主题是一致的。可以说,《随想录》不是无本之木,它是巴金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是敢说真话的思辨之果。
其他文献
早晨起来,整理书架,突然发现了一本薄薄的诗集《我对雷锋叔叔说》(1963年8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柯岩著,作者签赠给尹世霖先生的,尹先生又转赠给了我。1981年签赠,至今40年了。我仔细看了看,这本书是1978年第4次印刷的,从印刷发行情况可见其影响力。  尹世霖先生转赠我的时候,题了一句话:您要吗?世霖转赠。  我笑了,想起我给他拜年的时候,在他书架上翻到了这本书,他笑眯眯地说:“您要吗?
期刊
日前,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辑录的大型方志文献丛书《重庆历代方志集成》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  《重庆历代方志集成》共100册,收录了重庆地区从明代成化年间至民国时期府、州、厅、县的方志共128种,包括5种明代方志、92种清代方志、31种民国方志,其中28种方志为孤本。同时,该书辑录了《华阳国志》《大明一统志》《[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大清一統志》《[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民
期刊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据统计,《新民主主义论》单行本有350余种,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单行本就有250多种。  笔者收藏了多种1949年前后出版的《
期刊
今年大疫期间,在家里翻书,看到影印版《观察》,想起一些往事,聊记于此。民国时期人才辈出,言论比较宽松,有过很多不错的报纸和杂志,在新闻出版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章。最早知道《观察》,是二十多年前从谢泳的书里看到,他说民国时期最好的报纸与杂志分别是《大公报》和《观察》。  二十年前,我初入社会,在长沙的某报初创子刊工作,当时感觉在做一件看起来很有前景的事,心里满满揣着希望。某一天与朋友聚会时,有人向编辑部
期刊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得成功,由王汉民教授负责“雍乾嘉三朝戏曲文献”的整理工作。王汉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戏曲研究,在明清戏曲文学、戏曲文献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出版有《清代戏曲史编年》《福建文人戏曲集(元明清卷)》《孟称舜戏曲集》等著作。2016年,王汉民教授以“《吴震生全集》编纂与研究”课题申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
期刊
《字学九辨》是清人吴翌凤的一本考辨性著作,世人多以为已经亡佚,而其书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也多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部分原因可能是作者在当今不甚著名,几乎以至其著作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吴翌凤是清乾嘉时期的一位著名藏书家、诗人和学者,与黄丕烈、吴骞、鲍廷博、卢文弨等人同时,毕生从事保存整理文献典籍,以抄书多、校书精、书法秀逸著称。他贫而嗜书,靠节衣缩食、借书抄录,聚藏书籍达一万二千
期刊
2020年古籍拍卖界受疫情影响,线下拍卖一度停滞。夏末秋初,各地疫情防控常态化,各拍卖公司迎来了久违的槌声。回顾2020这一年,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店旗下的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国南北两大老牌国企,均发挥自身的传统长项, 成功“突围”并稳健前行。  北京海王村:  守正创新,主打“大众”牌  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度共为古籍文献收藏爱
期刊
东汉蔡邕《笔论》有言:“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無不善矣。”此语道出作书之人临池前庄重审慎之情,亦为朱天曙教授素来对待书学研究与创作的态度。中国书法史之爬梳历来为众书坛大家亦敬亦畏,在浩如烟渺的书法文献材料中依照书体演变、技法形成、风格递代、流派嬗变、理论发展、交流传播等梳理出澄清明晰的演进脉络,若无旁通史学、文学、文献、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厚背景,缺
期刊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碑刻,这些文化遗存在烟标上也留下了印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郑卷烟厂出品的“诗竹”烟标,主版展示了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的诗竹碑。这幅别出心裁的诗竹图中有两株修竹,一曲一直,整个画面构图简练,主题突出。画中粗看是一丛疏竹,细瞧这些临风摇曳中下垂的簇簇竹叶竟组成一个个文字,从竹子的顶部到根部,由右至左,连起来是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期刊
近几年,已整理出版的民国书信为数不少,这些书信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研究者从中找寻线索,充实研究内容;对于文史爱好者来说,这些书信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风貌。沈迦先生最近整理出版的《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便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信对这部书最初有兴趣的一批读者,应该都是词学爱好者。对于现代词学研究,夏承焘与谢玉岑,都是绕不开的人物。夏承焘,一代词宗,为我国现代词学的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