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有效机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磨合”问题,旨在消除两者之间不协调的“错位”现象,促进它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一致的目标、达到最大可能的“磨合”,建构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新格局。这一命题的立论依据是:(1)实践中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错位”现象,给许多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困惑,解决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改变那种“让考试牵着教学鼻子走”的局面,让考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而探讨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问题,能够实现两者之间互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化考试 错位 磨合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语文高考、中考等关键性考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不仅在考试形式、题型上有了创新,在命题思想、检测指向等方面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评价上闪耀出“新课标”蕴涵的人文火花,考试内容逐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这些新变化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同。然而,恰恰对这个教育上最敏感的问题——考试,仍有一些语文教师却表现出麻木不仁、醉迷不醒,他们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抱定应试教育的看家本领,简单地采用“题海战术”,运用“灌输”、“填鸭”等方法霸占学生的思维空间。为考试而熬得面黄肌瘦的学生极度不适应当今考试的新变化:书本上现成的东西好像没考多少,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却频频出现,让学生在那些本来与自己生活实际更接近的问题面前却表现出一片恐慌、无所适从。原因是老师并没有教会他们灵活地运用“万能钥匙”。于是学生们惊叫:“课堂上学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一些语文教师便指责出卷人“脱离实际”、“脱离书本”,是“坐在地面揽月亮”。有人感叹:以前搞“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现在搞素质教育,搞课程改革,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辉映下,大家反而难以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前的“应试能手”现在变得手足无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考试没考好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素质教育。
  这种状况凸显出如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考试指向发生“错位”。出现“错位”的原因是:(1)语文考试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考试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在价值追求上保持目标一致。现代化考试内容的选定应当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化语文素质状况。这种理想的考试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行为上不断调适的过程。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必须步调一致。而“步调一致”又是“考教分离”考试机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大难题。“错位”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化考试任重道远。(2)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持续性过程,新课程改革疏通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渠道,给广大师生搭建了编织教育理想之梦的彩色舞台。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难以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我们不可能将素质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讲,按照“新课标”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创新和冒险的艰辛。“错位”现象也昭示出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更新的许多观念和行为。(3)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更需要有一个对接、适应的过程。“应试教育”主张教学为考试服务,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一心为了考试。考试考出好成绩,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上等人”;考试打了败仗,学生就被冷落,被视为“废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则是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问题: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考试则要为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考试则要为教学实现这个目的排除干扰,推动教学顺利运行。语文教学和考试要携手实现共同的目标,两方面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宗旨,“教”“考”对接,共同绘就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蓝图。双方“磨合”好了,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合一”,那么两者的“错位”现象就自然消失。而这仍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漫长过程。
  为了有效消除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错位”,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促进两者之间的“磨合”:
  一、更新观念,明确共同目标。理论上讲,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是为了提升国民的语文素质;但是,我们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教育的功利色彩,不少教师和家长教育培养的现实目的是通过考试实现学生(孩子)人生价值的提升。这就是长久以来,人人都在骂考试但考试制度却始终像铁爪般牢牢抓住人心的主观原因。语文教学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消除语文教学与阶段性、终结性考试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朝向素质教育调适它们的发展方向,培育两者互动运行、和谐发展的良好机缘。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学的功能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考试则是为了检测教学成果并对教学发挥一定的引导和促动作用。目前,语文教育要从教学和考试两方面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吸纳,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转化为新行为。
  二、理顺关系,教考联手互动。同其他学科一样,传统的语文教育运行状况是:教学是过程性的,考试是环节性的;教学是显性的(运行好坏一览无余),考试是隐性的(它本身的缺陷不大容易被人们发觉,却常常强烈地折射出教学行为的不足);教学追求的标准就是考试指向,教学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教学本身又极度地畏惧考试,害怕被考试揭了“疮疤”,考试似乎只是为了将各校的教学评分出三、六、九等,似乎只是为了将教学的短处昭示给世人骂。所以,教学和考试很难“携手共进”。而素质教育恰恰要反传统地将语文教学与考试两只手牵到一起:教学不是为了迎合考试,考试也不是为了考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和考试的目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致,都是为了营造纯净的育人空间,都要顺应学生学习运行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是和谐发展、互动运行的。两相比较,教学显得更为重要,教学成为学生智能发展和思想提升的彩色的舞台,考试则是调適教学的手段,使之更加适合于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主体牵动,与考试联手互动、和谐运行成为必然。   三、返归本真,培养语文素质。传统的语文教学功利化色彩比较浓重,运行状况随着考试风标的变化而变化。在应试教育旗帜下,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培养素质的本真。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共同使命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养成首先需要建立整体发展、和谐生成的培育机制。常听人这样说:张三这方面语文水平高,李四那方面语文能力强。这实在是违背了语文素质养成的规律。事实上,一个人在语文素质上虽然可能在某一方面见长,但如果其他方面的素养很差,那就不能认定他(她)语文素质高,因为局部性的零散优势只等同于技巧。相反,一个人语文整体素质很高,则能有力地促进自己个性化语文优势的发挥。另外,还要突破语文教学传统的学科界限,将语文素质的培养放到更广泛的空间里,充分挖掘、利用其他学科语文素质的培养资源。常说“文史地不分家”,人文学科自然是知识相融、价值贯通的。而数学、物理学科准确而严密的定义、缜密而灵活的思维等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也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恰恰被我们忽视了。“大语文”理论拓展了我们的语文视野,但需要关注、阐释学科资源的整合问题。再者,培养语文素质,还要突破课堂限制。“新课标”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体验生活,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学生很难真切地体验社会生活的本真。所以,语文教学与考试的运行要目标一致地关注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问题。
  四、夯实基础,发展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但“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过于概括化,不但让教学实践很难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教学的重点和焦点集中在知识层面上,能力要素被严重忽视,只是技巧性地定位于“听、说、读、写”。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语文教学“基础观”。在新课程背景下,首先要以“智能观”取代以前的“双基观”,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内容涵盖具体化,强化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基础、个性基础、综合基础、方法基础等素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创新基础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坛上最闪亮的一個词儿就是“创新”,然而创新的内涵到底包容哪些有效成分,到底如何创新,这都是要弄清的问题。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生成“感、思、想、悟”等能力,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语文创新能力,要引导、鼓励学生对文本资源敢于质疑、对社会资源积极摄取、对既定价值标准勇于否定;同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努力发现问题、积极生成问题、灵活解剖问题、圆满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另外,创新必须放飞学生的思维风筝,自由发掘文本所包容的语文价值。假如有个学生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对朱自清的内心感受没有真切体验,因而对作者的写景抒情也没有产生多大兴趣,反而对文章引用的《西洲曲》非常感兴趣,并生发出灵感,得到许多独特的感受,从而对南北朝乐府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南北朝的文学。试想,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热情鼓励这个学生坚持下去,也许他能以此为契机将学习的触角伸展到其他语文领域,将来会学有所成;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统一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思维钳制住,或者指责学生“心不正用”、“歪门邪道”,那么这个学生语文学习的前景可想而知。如果考试能够步调一致地主动配合上述的教学创新,无疑会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其他文献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过关测试卷
期刊
正、余弦定理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鼍角形有关的量(如面积,其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和面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
摘 要: 语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铆足了劲,不断地研究、探索有效的方式。本文在艺术留白魅力的启示下,从教学时间、内容和情感三个方面出发,去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余地,对课堂气氛的改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留有余地 空白  在一次次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重
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多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由于抛物线方程的特殊性:一个一次项,一个二次项,抛物线问题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吧。
结合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实际,从组织、制度、采购、意识、考核等方面对航天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介绍。
高考有关解三角形的考题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主要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公式、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解三角形及求三角形的面积,解实际问题,求平面图形中
洛伦兹力是一个与运动状态有关的力,埘运动电倚一定不做功。这与重力、电场力有较大的区别,许多同学在理解和运用时常出现错误,现归纳如下。
山东铝业公司研发的新型环保微孔陶瓷滤球以赤泥、粉煤灰、煤矸石等为主要原料,配方和工艺方案合理,滤球的微孔分布均匀,结构呈三维连通状态。微孔陶瓷滤球气孔率达45%-57%,破损率
“洞庭”作为意向,在先宋时期,尤其是唐朝,已较为发达。南宋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更为南宋词人吸收洞庭意向的文化内涵做好了铺垫。张孝祥曾三次到过湖湘,经过洞庭,有关洞庭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