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教育路上的哺育者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开复,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创造者,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1961年生于台湾,198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
  
  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任命李开复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同时负责组建(中国)产品工程研究院。就在同一天,微软一纸诉状,把Google和李开复一起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李开复违背了和他们所签的保密协定。至此,一场热热闹闹的副总裁争夺战开始了。硝烟弥漫的战事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美国《西雅图时报》一篇名为《微软和Google的高管之争》的报道中写道:“李开复抢夺战的焦点可能并不在于李技术上的专长,而在于他对青年一代科技人才特别是中国青年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大批顶尖人才于最近流向Google之后,微软单单选择把李告上了法庭。”在中国,李开复跳槽一事在媒体、在网上和学生之中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李开复的这种影响力,是从他给中国学生的几封公开信开始的。
  
  开复的信
  
  2000年8月,由于在中国创办研究院的突出成就,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但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一次偶然的对话使李开复的名字从此与中国的学生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天,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来找李开复,对他说:“开复老师,我要学习管人,管人实在是很过瘾的事情。我发薪水给我的员工,那感觉就是大权在握,就像你现在做的一样。”这段话使李开复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不明白,如此优秀的学生,思维方式怎么会这么落后。通过与学生和身边朋友的交流,他了解到,在中国,这种情况绝不在少数。中国学生充满激情,却又茫然无措。在一种强烈冲动的驱使下,他决定给中国学生写一封信,将他在与学生们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忠告写出来,这就是2000年6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从诚信谈起,结合实例,在团队精神、主动意识、直截了当的沟通等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封信和李开复的一篇文章《我的人才观》一起,经由互联网在高校中迅速流传开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之后,许多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及问答等形式与李开复讨论成才的问题。2003年12月,结合自己事业的成长,李开复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着重谈了情商和领导能力的问题。2004年5月,在一个学生给他讲了马加爵事件之后,李开复的注意力开始从最顶尖的学生群体转向广大的普通学生。他仔细研究了事件的相关报道,咨询过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做社会工作人员之后,他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自卑到自信、从恐惧到乐观。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和学生互动,在发表第三封信时他还一并推出了“开复学生网”。这封信发表之后,李开复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从来信中他发现,他可以帮助的人群已经不只限于那些渴望进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顶尖学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2005年2月,在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之后,一封学生来信在他的脑海里盘桓不去——“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么多的大学生在最宝贵的时间里放任自己、虚度光阴,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这令李开复痛心不已。于是他给学生写了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谆谆告诫学生要好好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学能力,打好基础,开拓视野,找准方向。至此,李开复对教育的关注完成了从精英到普通,从国外到国内的过渡,他也从门外进入到门内,开始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弊端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今年9月,李开复发表了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由于看到很多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因此,这是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在信中他说:“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
  同样,李开复还第一次发表了给中国家长的一封信,给老师的信也正在写作中。李开复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
  
  开复其人
  
  李开复这个名字最初进入中国人的视线,是因为微软要在中国创办研究院。1998年夏天,李开复空降北京,虽单枪匹马却雄心勃勃:投资8000万美元,寻找100个最杰出的研究人员。他频繁奔走于中国各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还不时把橄榄枝抛向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华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成立,成为当年中国软件业的一件大事。首任院长李开复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公关能力,短短两年,微软中国研究院超速发展,与政府部门及各高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迅速聚集了大批顶极人才。李开复对人才的重视在业界颇有口碑,人们称他是“最有伯乐眼光的领导者”、“技术领域的超级猎头”。在他的带领下,微软相继与许多高校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同开展在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科研;在许多高校还成立了微软俱乐部,与在校学生进行互动。1999年10月,李开复带领他刚刚组建一年的团队赴美国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盖茨说了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如今,微软中国研究院已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全球五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惟一的基础研究机构。目前已经拥有数字多媒体、数字娱乐等领域的170多位科研技术人员,而微软全球的研究机构一共也只有700多人。他们已经获得至少200项国际专利,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6年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培养出了多名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1月7日,张亚勤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微软的第二位华人副总裁。
  1961年,李开复生于台湾,11岁时赴美国读书。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博士学位。
  1987年12月,李开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采用统计方法,把语言识别率从40%提升到了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直到今天,世界各国语音识别的研究者仍在他当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开复老师
  
  “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智慧、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习惯。但是,在中国步入世界时,如果能够有良师帮助中国的学生更积极一些,更勇敢一些,更自信一些,他们必然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成为中国崛起的关键。”在这段话中,李开复提到了“师”的重要性。
  而对李开复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的导师、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当李开复投到瑞迪门下时,瑞迪正准备组建一个团队,用专家系统来解决不特定语者语音识别的难题,但是李开复却认为统计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瑞迪当时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支持你用统计方法研究下去。”为此,瑞迪不仅帮他找国防部出钱建立一个足够大的语料库,而且帮他买了最新、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
  1987年12月,李开复的“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终于成功了。在他的成功里,导师瑞迪功不可没。
  正是老师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和支持,帮助李开复一路顺利地攀上了科学的高峰。然而,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中,他发现孩子们好学、勤奋,但对未来却感到迷茫。大部分的老师只是充当了“授业”的角色,却不能“传道”,也不能“解惑”。尤其是2001年他和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副校长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的辩论,更让他对中国当前的师资问题充满忧虑。当天的讨论是围绕“当今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两个人的辩论从“人品第几”开始,李开复把“人品”列为最重要的素质,而那位大学校长却坚持认为“创新第一”,“人品”被他排在了三名以外的位置。这次辩论之后,李开复一直不能平静,他给当时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真正需要彻底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的教育。中国若希望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外国。而若想有一批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体系。”“希望这封信,对岚清总理有所帮助。若有需要开复帮助的地方,只要是能帮助中国的下一代的事情,开复义不容辞。”
  为了更好地和学生交流,为中国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他建立的“开复学生网”,目前已有注册会员4万余人,发帖总量达170000余篇。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李开复、社区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老师,以及一些在美国读书和工作的公益人士。一年多来,李开复在论坛里亲自回答的问题就有2000多个!
  很多学生在这位精神偶像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写道:“我原来是个很自闭很胆怯的人。但现在我已经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并且在学校还能带领别人做些小的科研项目。这是由于李博士给我的性格注入了积极的因素和向上的激情。”李开复以他的智慧水准和道德水准,在中国学生中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
  
  开复的中国心
  
  有一次,李开复在清华演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国内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我希望,当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人们想起我时会说,李开复曾为中国人做了一点事。这样,我就会觉得没有虚度这一生。”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么能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我觉得中国人在那里确实有文化挑战。他们应该接受国外高科技的管理文化。我用我的体会帮助中国的员工。中国的一些做法是比较被动的,觉得老板应该主动注意我,不用我自己推销自己。但在美国的高科技环境里,大家都跑得很快,他可能根本没有时间注意你。如果你不去推销自己,就有可能被忽视了。”
  从2000年调回微软总部以后,李开复一直在积极地为微软中国研究院争取资源。在李开复的积极倡导下,微软美国总部成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聚集起在美国微软总部的华人员工的力量,为中国事务出谋划策。李开复组建并亲自负责一个专门负责沟通中国软件外包商和微软产品部门的项目,以培训和提升中国软件公司的能力。
  5年前调回美国工作后,李开复一直在寻找再次回国工作的机会。如今,李开复又回到了中国,正式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他的其中一个打算就是,招收50名“关门弟子”,亲自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开复团队
  
  李开复对教育的关注不只影响了学生。以他和他的朋友们为圆心,以他的追随者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半径,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关注被一圈一圈地散发了出去,而且将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凌志军,《人民日报》主任编辑,著名作家。因哥哥凌小宁曾是微软研究院总工程师,他得以与微软结缘,先后出版了《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和《成长》两本和微软有关的书。在《成长》一书中,他通过对微软亚洲研究院30位员工成长经历的研究,帮助读者分析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我自己”。“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本书意在让读者通过这些微软小子的成长经历来体会独立思考、主动选择、良好的习惯、效率以及情商对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力量有多么重要。文章渗透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深切关注。李开复不但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们看,还在他的网站上做了连载。两个好朋友对中国教育的殷殷关切让人感动。
  还有微软员工刘润、王建硕,在毕业后经常返回校园,像李开复当年帮助他们一样帮助现在的学生,把发端于李开复的事业一浪浪推开来,直抵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刘润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开复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人。他对中国学生、中国教育的热情一直是对我从事公益事业的鼓励。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不少沟通合作。除了分享信息,合作‘国际青年成就’(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公益性组织)的课程,我还是开复学生网的MVP。”
  刘润目前正在推广一个名为“捐献时间”的长期性的公益活动。所谓“捐献时间”,是指凡是和时间相关的捐献——不管是去敬老院,还是参加公益的MIT课程翻译活动,他会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然后“学生可能觉得需要了解计算机系毕业后的真实工作是什么样子,那么就可以提一个需要帮助的请求出来,如果有人愿意帮忙解答,就去联络那个学生。如果有人对创业比较有经验感触,想分享给学生,那么他可以在此平台上发布一个消息表示愿意去讲课去分享,如果有学校或学生感兴趣,也可以联系他。”通过这一方式,刘润所要做的,也是像李开复一样帮助学生。
  还有很多李开复的同事和朋友,以及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老师和公益人士,也早已加入了帮助学生的队伍,他们在“开复学生网”上默默地付出着。
其他文献
21世纪,海洋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海洋斗争也必将更加激烈。未来,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关注将进一步加强,有的注重海洋本身,有的注重于通过控制海上通道和航行进行扩张或者掠夺,以维护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了,谁学会吸收新媒体的特点,谁将在行业之间,高人一等。在当下这个情况,如何发挥好广播电视媒体的传递信息的优势成
【正】1980年全院共完成科研成果二百四十四项,包括论文一百六十五篇,译文五十六篇,列入科研项目的教材十三种,专著和小册子十种。其中,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六十八篇,译文四
规范形理论是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退化分岔有强有力的方法。在本文里我们利用共轭算子法计算了具有幂零线性部分和不具有Z2-对称性非线性动力系统的2阶,3阶和4阶规范形,讨论了几种余维
【正】 我国城镇集体商业,是一九五六年由小商小贩组织起来的,那时叫合作商店。从湖北省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城镇集体商业服务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网点占整个零售商业、服务业
基于线性势流理研究了两个生趣圆柱在水波中的水动力相互作用,两个圆柱中的一个固定在底部,另一个铰接在底部且可以在入射波方向以小振幅振动。本文研究了绕射波和辐射波,运用加
在小变形假定的前提下,本文证明具有一般非线性本构方程的弹性动力学系统在混合型边值约束下的解的存在性,同时在更弱的条件下可得到经典弹性动力学解的存在性。
低压内缸作为汽轮机低压模块重要的静予部件,既需满足各级低压叶片的支撑定位,以确保能量转化的持续进行,又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安全稳定高效地工作。介绍了常见的低压内缸结构形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还是广播电视节目种类,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活动,满足人们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