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对土壤中重金属铅的吸收特性及污染防治

来源 :安全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70912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山东五莲玉米盆栽试验 ,研究作物对土壤中铅的吸收效应 ,探讨环境土壤重金属元素对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玉米盆栽试验表明 ,当土壤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铅时 (0~ 4 0 0 0 mg/ kg) ,基本没有观察到铅对玉米的毒害病症 ,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宏观影响。但微区调查揭示 ,玉米对土壤中的铅具有强烈的吸收性 ,并可残留在作物的各个部位 ,且吸收量随土壤中铅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其中根系的吸收性最强 ,是秸杆、籽实的几十至几千倍 ,表明作物根系为秸杆、籽实对铅的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屏障。不同铅化合物对作物吸收铅的影响不尽相同 ,用 Pb(NO3 ) 2 处理的铅吸收量比用 Pb Cl2 处理的明显偏高 ,特别是当土壤中铅添加量较高时 ,该特征更为显著 ;而用 Pb Cl2 处理的作物 ,当铅添加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除根系外 ,作物对铅的吸收趋于饱和。运用根系对土壤中铅的特殊吸收性 ,可以在铅污染的土壤区通过自然作物栽培 ,并将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清除 ,来逐渐达到环境土壤修复的目的。
其他文献
以‘垂丝’、‘东塘’(中国樱桃)和‘莫利’、‘拉宾斯’(甜樱桃)为试材,分别于自花、异花授粉后不同时间切取花柱,用FAA固定,荧光染色后压片观察。结果显示,中国樱桃和甜樱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曾经经历了一场"史学革命"。这场"史学革命",涉及方面众多,但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与文学、艺术逐渐分离;内容上,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和民族风俗;方法上,与法学相
WWF(the World Wildlife Fund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61年在瑞士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憨态可掬的中国大熊猫是其全球性标志。WWF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 年
<正> 美帝国主义者一向自詡它对其过去殖民地的經济发展事业立过巨大功績,他們断言,菲律宾在美国統治下,其国民經济似乎获得蓬勃发展。可是,这些成績都是虚假的。二十世紀,在
<正>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上。”如何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一直是我国政府、学术界及实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地涌入城市,随同父母工作流动的儿童近1亿,这绝大部分孩子的家长迫于生计不得不整日在外打工,孩子就成为了"钥匙儿童"。因此,
<正>江雄(匿名)在向公司提出离职后,甚至连人力资源部经理要求的离职面谈都不愿参与,收拾完自己的行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自己担任产品部副经理长达3年之久的公司,没有和同事
2008年对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的发掘,发现木构式建筑遗迹面积达20000平方米,出土石器、陶器和铜器等。遗址可分为三期,年代大致距今5000~2500年,另外晚期遗存的年代为宋、元、明
目的:总结无肝素透析对有高危出血倾向、活动性出血患者或围手术期患者、应用肝素有禁忌证患者的透析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3月广州新海医院血透室对2
《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它好似一幅广博的画卷,其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在《诗经》当中,婚姻爱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当中有众多的女子,她们或是少女、或是思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