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悬谜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悬棺葬在我国11个省市都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川珙县麻塘坝的悬棺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此外还有三峡悬棺及龙虎山悬棺等。尽管这些悬棺放置的形式不太一样,比如说有的采用打桩的方式,有的在悬崖上人工凿洞,有的则利用天然洞穴,但相同的是,它们都高高地悬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
  
  墓主是谁
  
  一直以来,人们将悬棺称之为“千古之谜”。就拿龙虎山悬棺来说吧,他们的主人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这些都还是谜。如何揭开谜底呢?也许打开棺木就真相大白了,但问题是怎样才能上到悬崖去打开棺木呢?
  1978年,江西省成立了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工作队。考古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才能进入绝壁上的崖洞,为此有人提出了用毛竹搭架的方法。悬棺较多的13号洞被确定为第一号目标。队员们用了5000根毛竹做成一个大竹筏浮在水面上,然后在竹筏上堆泥巴、搭架子。就这样,高高的竹架让现代人终于有了与悬棺对视的机会。可是,谁敢徒手沿着几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当地几位经常攀岩采草药的药农自告奋勇。考古队要求他们上去后千万小心,尽量不要破坏上面的任何东西和布局,发现的文物要完完整整地拿下来。然而,药农们一上去就傻眼了:哪有什么宝贝?尽是些坛坛罐罐和烂篾片。不过,他们还是按照要求,把能够带下来的东西都给带下来了。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地质变迁说”,认为两千多年前卢溪河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在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洞穴当时距离水面很近,人们只需用船就可以把棺木运到洞口。但是,地质学家指出,从地质学的角度看,2600多年的时间实在太短暂,根本不可能形成这么大的地理落差,除非突然出现了地升、山体滑坡、山体异位或者大地震,而地质研究表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早在1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在最近的3000年内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变迁。因此,“地质变迁说”不成立。
  还有人提出了“涨水说”,认为每当洪水季节,卢溪河的水位会上升很多,这样人们比较容易把棺木放上悬崖去。但是,如果水位真能涨到五六十米高,那周围地区肯定会发水灾,这样人们还会有心思、有机会去放悬棺吗?
  还有资料提到了“栈升说”,认为古人先在山崖上修栈道,沿着栈道把棺木放上去,然后再毁掉栈道。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在今天四川麻塘坝地区的悬棺四周仍然能看到整齐的桩眼。但问题是,古人如何能在这些窄小、危险的栈道上抬着沉重的棺木攀上数百米高的悬崖?修建栈道的巨大工程量古人能否承受?何况至今在龙虎山地区并没有发现任何修建栈道留下的痕迹。
  关于古人是如何放置悬棺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心头悬而未解的一大疑惑。直到1978年,在第一次江西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活动中,当考古队员们观察了很多悬棺后,这个问题才豁然开朗——这些棺木是被吊上去的。仔细观察那些悬棺,两头都有洞或者手柄,显然,洞是用来穿绳子的,而手柄可以供人抬棺或者吊棺用,也能用来系绳子,这不正好说明悬棺是被吊上悬崖的吗?
  
  悬谜待解
  
  在两千多年前,古人用绳子将数百千克重的棺木吊上了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之上,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同济大学和贵溪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中国悬棺课题组”的专家们走遍全国11个有悬棺的省市,终于在四川麻塘坝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了巨大的收获。村里一位89岁高龄的老婆婆告诉他们,她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
  
  专家们受到了启发,他们联想到了辘轳。有专家指出,考古研究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了辘轳(有的地方也叫绞车),而在那些放置悬棺的峭壁的背面大多是缓坡,人可以从那里爬上山顶。那么,古人会不会是用绞车把棺木从山顶上慢慢地放下直到洞口,然后再搁进洞里去的呢?而更多的人则认为,棺木是从下往上吊的,其方法是,在山顶安装一个定滑轮,利用滑轮人们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把棺木吊到足够的高度。但是,古人能在悬崖峭壁上固定滑轮吗?考古队员们想到了那几个身手不凡的药农,向他们询问。一个药农说,他有四兄弟,都是从七八岁就开始上山砍柴,他们不仅能轻轻松松地爬上高山,下山时还能挑几十千克重的柴禾下来。既然现代人能够借助一根绳子登上悬崖峭壁,那么古人也一定能做到。如此看来,古人在悬崖上固定滑轮并非办不到的事情。
  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就算棺木可以吊到洞口,怎样才能将它放进洞里去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家们在江西龙虎山1号崖墓洞进行了一次模拟试验。
  1号洞距离水面约24米,定滑轮固定在悬崖上方的峭壁上,仿古绞车则放置在山下的石阶上。人们将按照实物仿制的棺木用船运到了洞穴的下方,两位药农从后山上到山顶,把一条绳索的一头固定在山顶上,而另一头则放下山放到他们的伙伴手里。
  按照当地风俗,首先由巫师跳傩舞,目的显然是驱鬼避邪、保佑祖先顺利升天。傩舞之后,山上响起了鞭炮声,鞭炮声中一个药农抓着绳索顺崖而下。在古代,他应该是葬礼的“先行官”。“先行官”动作敏捷,很快就到了洞口。山下的人将绳子一拽,借着这个力,“先行官”一跃进入洞中。接着,第二个人采用相同的方法也进入了洞中。之后,仿制棺木被人用绳索牢牢地绑住,在一片鼓乐声中被人慢慢地吊起,最后被稳稳地放进了洞中。模拟试验成功了!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比如,古人能纺出这么粗的吊棺绳吗?又比如,四川的悬棺大多都是打两个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桩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能用绞车把棺材吊起来,可又怎么把它放到桩上去呢?况且桩上也没有“先行官”的立足之处。此外,在那些放置悬棺的山崖、山顶上和山洞里,至今专家并未发现任何安装滑轮或拖拉棺木的痕迹,是时间抹去了这些痕迹,还是本来就不存在这样的痕迹?
  我们期待着考古专家能为我们彻底揭开这个悬了几千年的悬棺悬谜。
  (本文部分图片由江西省博物馆叶蓉提供)
其他文献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健康地成长.英语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表达和理解的抽象内容、以及复杂的变化过程和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能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要着力解决理念更新的问题;惟有在先进理念指导之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新课程
本文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新起点、多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地贯彻实施新课程倡导新理念,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推动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