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置课外作业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如何看待课外作业,如何将课外作业布置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去做、乐意去做?
一、听说
听,即倾听,是用心聆听外界声音,并经判断分析,内存为自身的准备材料。说,即语言,它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进程。听说形式的课外作业范围很广泛,并可随时进行。如组织学生每天历史课前两分钟开展故事演说活动,每日做一回新闻播报员,每日背一句历史名人名言,每月看一本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并写出心得感想)等。又如要求学生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上收看一档历史节目,并向同学或家人转述,让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建议学生听一些历史题材的音乐歌曲,读一些历史题材的歌词,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又可以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想象
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想象,激发其创造能力,使孩子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训练想象的作业除了识图明理、想象故事情节以外,还有多种途径。如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历史剧的配音,再描述或记录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在讲授新课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如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若不去重庆谈判,会出现什么结果等)。
三、实践
实践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师可以经常布置以下实践作业。
(一)阅读课外书籍。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如举办读书报评比、好书点评、故事欣赏、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自愿、自发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查阅资料。经常布置范围较广的作业,以便引导学生收集图片、书籍、网络信息等资料来完成作业。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节日的来历及相关的名人故事,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并动手包粽子。又如结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播出,让学生谈谈“诸葛亮为什么会出山辅佐刘备”、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成才”、了解“诸葛亮的主要活动”,等。通过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触,加深其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使他们养成查阅资料以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撰写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历史是一门社会实践较强的学科,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体验活动,并要求学生参加活动后认真撰写实践报告。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可以带领学生祭扫“朱锡昂烈士陵园”,参观“桂东南革命烈士墓碑”,让学生写出体验活动报告,等等。
四、探究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突破书本局限,其内容、形式均具创新性。如在学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人教版)中关于“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后,可以让学生画出詹天佑开凿的铁路路线图,从而帮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更深刻地体会教材所要揭示的深刻道理。又如教师在教《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时,可以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作业,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即历史小组、地理小组、语文小组、生物小组),并指导他们分组收集资料。历史小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和沿途所经过的城市;地理小组探究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语文小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化;生物小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的小国楼兰消失的原因。这种探究性作业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能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丰富体验和积累知识。
五、观察
观察是用眼睛去截取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并在头脑中加以分析、储存。观察的作业形式不一,内容也比较丰富,对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时,要有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训练点不能太大。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配图,可以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天安门城楼上的众人的外貌、举止、服饰和表情,并试着推断他们的年龄、职业、地位及当时的心情等。又如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的4个字组成。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在观察训练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选准观察的方向和角度。
(责编 雷 靖)
一、听说
听,即倾听,是用心聆听外界声音,并经判断分析,内存为自身的准备材料。说,即语言,它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进程。听说形式的课外作业范围很广泛,并可随时进行。如组织学生每天历史课前两分钟开展故事演说活动,每日做一回新闻播报员,每日背一句历史名人名言,每月看一本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并写出心得感想)等。又如要求学生每天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上收看一档历史节目,并向同学或家人转述,让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建议学生听一些历史题材的音乐歌曲,读一些历史题材的歌词,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又可以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想象
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想象,激发其创造能力,使孩子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训练想象的作业除了识图明理、想象故事情节以外,还有多种途径。如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历史剧的配音,再描述或记录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在讲授新课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如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若不去重庆谈判,会出现什么结果等)。
三、实践
实践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师可以经常布置以下实践作业。
(一)阅读课外书籍。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如举办读书报评比、好书点评、故事欣赏、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自愿、自发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查阅资料。经常布置范围较广的作业,以便引导学生收集图片、书籍、网络信息等资料来完成作业。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节日的来历及相关的名人故事,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并动手包粽子。又如结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播出,让学生谈谈“诸葛亮为什么会出山辅佐刘备”、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成才”、了解“诸葛亮的主要活动”,等。通过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触,加深其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使他们养成查阅资料以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撰写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历史是一门社会实践较强的学科,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体验活动,并要求学生参加活动后认真撰写实践报告。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可以带领学生祭扫“朱锡昂烈士陵园”,参观“桂东南革命烈士墓碑”,让学生写出体验活动报告,等等。
四、探究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突破书本局限,其内容、形式均具创新性。如在学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人教版)中关于“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后,可以让学生画出詹天佑开凿的铁路路线图,从而帮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更深刻地体会教材所要揭示的深刻道理。又如教师在教《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时,可以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作业,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即历史小组、地理小组、语文小组、生物小组),并指导他们分组收集资料。历史小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和沿途所经过的城市;地理小组探究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语文小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化;生物小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的小国楼兰消失的原因。这种探究性作业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能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丰富体验和积累知识。
五、观察
观察是用眼睛去截取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段,并在头脑中加以分析、储存。观察的作业形式不一,内容也比较丰富,对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时,要有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训练点不能太大。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配图,可以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天安门城楼上的众人的外貌、举止、服饰和表情,并试着推断他们的年龄、职业、地位及当时的心情等。又如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的4个字组成。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在观察训练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选准观察的方向和角度。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