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新课改呼吁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尽善尽美的发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结合新课改理念与五年高职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以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历史课堂 创造性思维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48-02
【Abstract】The new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the role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ability of the train is a historical classroom, this new class to combine theory with the professorship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the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the subject, made some useful and attempt.
【Key words】Historical classroom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Train capacity
历史是高职院校五年制大专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初等教育(文)专业学生的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就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创造性思维,是以所获取的信息与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其加以匹配或从中选出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系统地组合、类比等创造出新办法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立体结构。研讨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提高高职院校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来,结合新课改精神,就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课题,本人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究,颇有效果。
一、整合教材,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声。[1]新课改的理念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课堂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刺激——启动——反应”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每一课或一目,都可据此整合转化内容为一个个锁链式教学问题,不断地刺激启动学生思维,处处设疑、激疑、释疑,深化对历史现象、事物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前期经济》一课的首目教学中,[2]可设计问题如下:
(1)该政府怎样形式上统一全国?(再认再现)
(2)为何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综合分析)
(3)该政府为何能形式上统一?(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4)该政府为何不能真正统一?(创造性思维与辐射思维)
(5)其该形式上统一有何影响?(辐射思维层次)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将该目的、重点、难点全部托出。如此整合转化,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彰显了历史思维能力的魅力,展示了思维的层次性、综合性、抽象性、概括性等思维品质。其中也不乏出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指出:这种一盘散沙的表面统一为后来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埋下隐患,也为后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创造了契机,也是蒋介石后来政治上失意的根源之一。
二、组织辩论,双边活动主题化。
“疑为思之始”。教师在授完课的内容后,让学生自查,摆问题;在自查基础上,教师汇总,选出重大问题,提出辩题,再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两方,根据各自理解与查到的资料,充实论据,写成小论文,准备下节课的主题辩论。如讲完“中法战争”后,分析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动机与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提出“中法战争是否要进行下去”的辩题,交由学生就各自观点展开论述,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并反馈给学生。其后组织正反双方的主题辩论会。教师担任主持,可不时点评。可以自由组合、指定组合,各自推举2~3名辩手,集体准备辩词,展开大辩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其中也有创新的说法。如有的学生讲到乘胜即收是妥协,使中方投降派更加得势,主战派受到打击,人们对清政府更加失望;更何况法军远道而来,天不时地不利,认为战争应进行下去。有的辩手指出:及时中止战争也是对险象环生的国内外局势的全面冷静的权衡,否则法国会与日本勾结,中日战争可能提前爆发,中方会陷入南北同时应付二强的困境。俄国一贯趁火打劫,会扩张更多的领土,中方势必最终战败,认为乘胜即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3]
这样的辩论,有利于吸收诸种观点,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大大激活了思维,提高了兴趣,思维的形式也呈多样化,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给学生舞台,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产生。在此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反向逆推,定势思维可望突破。
“逆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是相对于辐射思维、辐集思维与顺向思维而言,突破了传统的常规的思考方法以外形成的。如“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是摔死的。可以反问,你怎么知道摔死的人中就有林彪呢?此时可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林彪的遗骸是怎样鉴定的》、《九一三事件始末》,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从中学会质疑、释疑,查资料求证明的方法,时宪书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再如在赤壁大战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探讨中,学生列举众多原因,有一学生突然指出:是孔明神机妙算借来了东南风火烧曹营取胜的。我及时给以肯定,火攻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反问学生:赤壁大战,时值冬季,江面本是偏北风何来东南风?问题一出,学生活跃,一时说法不一。我便点拨指出:普遍性中有特殊性,结合地理知识,这里之所以出现东南风是由于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等原因,出现了意外的气旋、反气旋天气。通过反问逆推,反复训练,变位思考,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創造性思维能力目标的达成。
四、勇于质疑,批判思维中求创新。
可以说,历史教学中,除事件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客观唯一的外,其余的认识、分析、评述,应当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要诱导学生调动思维,敢于挑战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更新旧的阐释与结论。挑战权威的精神,更新旧的阐释是创造性思维的特质,也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循循善诱,用“怀疑一切”的态度、与时俱进的观念,重审历史,启迪学生思维的大门。如南宋岳飞一案可谓千古冤案,“莫须有”三字,已成定案,让人百思难解。如此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就此蒙难,从政治逻辑上说难圆其说,国人谁服?抗金,已成当时满朝文武,乃至平民百姓人人称快的时代主题,名家很多,不惟岳飞一人,秦桧这个妥协派,也不敢坦言自己无抗击金兵、光复中原之志。史籍记载,当年秦桧回答韩世忠责问时答曰:“其事体,莫须有。”若用批判的辐射思维,引导学生重新断句为“其事体,莫,须有!”就合乎逻辑了。意即:“岳飞投降金朝一事,摁,一定有!”如此断句理解就更能表现出一代奸相秦桧的阴险、狡诈及他的老谋深算,也符合一般整人者的卑鄙心态。[4]如此大胆质疑,批判思维中求创新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不难培养与提高。
新一轮的历史课改,强烈呼吁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尽善尽美的发挥、养成,而五年高职历史课堂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这一新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学生学习历史的恳切希望,更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愿以上探索能起抛砖引玉作用,并请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 朱家鼎.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2 李伟科等.中国历史(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杰.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9)
4 曹道勤.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批判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1)
【关键词】历史课堂 创造性思维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48-02
【Abstract】The new courses for students to the role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ability of the train is a historical classroom, this new class to combine theory with the professorship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the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the subject, made some useful and attempt.
【Key words】Historical classroom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Train capacity
历史是高职院校五年制大专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初等教育(文)专业学生的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就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创造性思维,是以所获取的信息与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其加以匹配或从中选出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系统地组合、类比等创造出新办法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立体结构。研讨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提高高职院校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来,结合新课改精神,就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课题,本人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究,颇有效果。
一、整合教材,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先声。[1]新课改的理念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课堂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刺激——启动——反应”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每一课或一目,都可据此整合转化内容为一个个锁链式教学问题,不断地刺激启动学生思维,处处设疑、激疑、释疑,深化对历史现象、事物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前期经济》一课的首目教学中,[2]可设计问题如下:
(1)该政府怎样形式上统一全国?(再认再现)
(2)为何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综合分析)
(3)该政府为何能形式上统一?(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4)该政府为何不能真正统一?(创造性思维与辐射思维)
(5)其该形式上统一有何影响?(辐射思维层次)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将该目的、重点、难点全部托出。如此整合转化,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彰显了历史思维能力的魅力,展示了思维的层次性、综合性、抽象性、概括性等思维品质。其中也不乏出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指出:这种一盘散沙的表面统一为后来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埋下隐患,也为后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创造了契机,也是蒋介石后来政治上失意的根源之一。
二、组织辩论,双边活动主题化。
“疑为思之始”。教师在授完课的内容后,让学生自查,摆问题;在自查基础上,教师汇总,选出重大问题,提出辩题,再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两方,根据各自理解与查到的资料,充实论据,写成小论文,准备下节课的主题辩论。如讲完“中法战争”后,分析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动机与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提出“中法战争是否要进行下去”的辩题,交由学生就各自观点展开论述,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并反馈给学生。其后组织正反双方的主题辩论会。教师担任主持,可不时点评。可以自由组合、指定组合,各自推举2~3名辩手,集体准备辩词,展开大辩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其中也有创新的说法。如有的学生讲到乘胜即收是妥协,使中方投降派更加得势,主战派受到打击,人们对清政府更加失望;更何况法军远道而来,天不时地不利,认为战争应进行下去。有的辩手指出:及时中止战争也是对险象环生的国内外局势的全面冷静的权衡,否则法国会与日本勾结,中日战争可能提前爆发,中方会陷入南北同时应付二强的困境。俄国一贯趁火打劫,会扩张更多的领土,中方势必最终战败,认为乘胜即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3]
这样的辩论,有利于吸收诸种观点,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大大激活了思维,提高了兴趣,思维的形式也呈多样化,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给学生舞台,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产生。在此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反向逆推,定势思维可望突破。
“逆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是相对于辐射思维、辐集思维与顺向思维而言,突破了传统的常规的思考方法以外形成的。如“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是摔死的。可以反问,你怎么知道摔死的人中就有林彪呢?此时可引导学生课后查阅《林彪的遗骸是怎样鉴定的》、《九一三事件始末》,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从中学会质疑、释疑,查资料求证明的方法,时宪书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再如在赤壁大战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探讨中,学生列举众多原因,有一学生突然指出:是孔明神机妙算借来了东南风火烧曹营取胜的。我及时给以肯定,火攻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反问学生:赤壁大战,时值冬季,江面本是偏北风何来东南风?问题一出,学生活跃,一时说法不一。我便点拨指出:普遍性中有特殊性,结合地理知识,这里之所以出现东南风是由于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等原因,出现了意外的气旋、反气旋天气。通过反问逆推,反复训练,变位思考,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創造性思维能力目标的达成。
四、勇于质疑,批判思维中求创新。
可以说,历史教学中,除事件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客观唯一的外,其余的认识、分析、评述,应当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要诱导学生调动思维,敢于挑战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更新旧的阐释与结论。挑战权威的精神,更新旧的阐释是创造性思维的特质,也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循循善诱,用“怀疑一切”的态度、与时俱进的观念,重审历史,启迪学生思维的大门。如南宋岳飞一案可谓千古冤案,“莫须有”三字,已成定案,让人百思难解。如此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就此蒙难,从政治逻辑上说难圆其说,国人谁服?抗金,已成当时满朝文武,乃至平民百姓人人称快的时代主题,名家很多,不惟岳飞一人,秦桧这个妥协派,也不敢坦言自己无抗击金兵、光复中原之志。史籍记载,当年秦桧回答韩世忠责问时答曰:“其事体,莫须有。”若用批判的辐射思维,引导学生重新断句为“其事体,莫,须有!”就合乎逻辑了。意即:“岳飞投降金朝一事,摁,一定有!”如此断句理解就更能表现出一代奸相秦桧的阴险、狡诈及他的老谋深算,也符合一般整人者的卑鄙心态。[4]如此大胆质疑,批判思维中求创新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不难培养与提高。
新一轮的历史课改,强烈呼吁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尽善尽美的发挥、养成,而五年高职历史课堂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这一新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学生学习历史的恳切希望,更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愿以上探索能起抛砖引玉作用,并请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 朱家鼎.浅谈中学历史探究性问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2 李伟科等.中国历史(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杰.历史作业的创新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9)
4 曹道勤.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批判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