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怀沙》之“滔滔”辨析

来源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963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沙》首句为“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又作“陶陶”,其释义众说纷纭,主要有三说:“水大貌”“漫长貌”以及“盛阳貌”。本文对《怀沙》诸版本进行考察,发现“陶陶”更接近作品原貌。从词义的发展演变、典籍用例以及诗歌的语境来看,“盛阳貌”是最恰当的训释。先秦多用假借字,“滔”与“陶”同音通用,结合出土文献的例证进行分析,可知“盛阳”之义源于“滔滔”,由“水大”“盛大”义引申而来,故“滔”为本字,“陶”为借字。
其他文献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工作中存在的认知不足、可及性低、缺乏理论支撑、未形成育人合力等问题,提出通过强化保障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形成育人合力、发挥高校直接教育作用等实现路径,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前存在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不强、教材的中国文化元素不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应从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生命力的源泉。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依存于本民族文化的内聚力,都源自于本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在我国着眼长远提出的“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东方音乐的文化认同,对于重新认知、理解、建构东方音乐文化价值观,明晰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遗产是东方音乐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推动东方音乐的文化对话与理解的基础。东方音乐文化认同需要从东方音乐文化自身所固有的价值观、美学观、文化哲学观等东方文化中探寻,其基本路径是返本开新,它需要重新厘清和构建基于东方文化中的东方音乐观,并将东方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包括一切对传统音乐的美学及其历史的研究,狭义则特指对当代传统音乐现象的美学研究和理论建构.本文所论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歌剧是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包括戏剧情节、歌词、音乐、舞台布景、服装、舞蹈和其他成分。歌剧的基本类型是分曲歌剧和音乐连续贯穿发展的歌剧。在分曲歌剧的低层结构中包含有独唱、合唱、重唱和器乐曲,独唱曲又分为宣叙调、咏叹调和各种体裁的歌曲。本文试图对歌剧较高层的结构做分类分析,包括最高层的结构(全剧)和大的部分的结构(幕、场、景),不包括低层次歌剧体裁的结构。
本文在历史文献与“表演观察”田野工作之间,书写“交互”即兴表演民族志。以琉球民谣“歌三线”为研究个案,关注其合奏中表演者之间的“交互”即兴现象,尤其是“一·二扬调子”定弦之“快弹”曲目的表演。从民谣工工四到谱外表演之“谱”,尝试“回到”歌、三线、衬腔和氛围音色这三重声音空间的“交互”表演现场,描述与分析表演者如何在具体的表演情境和表演过程中,对话作为“前理解”的历史模式,融入表演者“作乐”的声音与社会秩序感,进行有条件变奏策略选择,从而在表演过程中即兴生成音乐。
国内音乐美学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艺术音乐的“感性认识”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争议30年来持续并行.审视相关研究成果,有一现象值得注意,即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原创
本文通过对“劳弗特藏”的上海部分戏曲蜡筒录音进行记谱和研究,进行了音乐学研究,通过和劳弗同时期的唱片的比较,可以发现四个典型的现象:1.皮黄戏占比重最大;2.诸腔杂糅;3.
古琴上实际存在一个看不见的对音高、音色的区域划分。它划分的依据是发音原理,将古琴按音、泛音的不同音色,分别进行区分。同时,对声音的有效弦长,依据触弦点对声音的消长与音色的影响,以“清越劲亮”“高急”“和洪”“拗哑”等词描绘、形容并进行分类。因此,在琴曲演奏与创作中对古琴演奏区域的选择,自古也都有意识地遵循着这个准则。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乐理”与“乐器法”,其思路很值得重视。然而,20世纪由于古琴的式微,古琴中有许多宝贵的成果、经验渐渐被忽视或遗忘。今天看来,古琴的这种音区划分,对当今的古琴教学、演奏、创作仍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美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学生获得高质量美育的机会较少,且大都停留在单一知识灌输的低水平学习状态。农村学校美育不应局限在“单纯追求某一学科知识和技艺”以及“音乐工艺模式”教育轨道上发展。从“大概念”视角出发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可作为提升农村学校美育的落脚点;创设多学科紧密相连的融合性课程,以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路径,单元内由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统摄多种艺术形式,共同指向对人文主题的体验感知与文化理解。在跨界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中,引发学生追求美与崇高,升华人文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