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743.3;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5-0419-02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脑卒中患者易引起继发性的心脏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的紊乱及心电活动的改变。目前虽然对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其心电图改变差异极大,且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并确诊为脑卒中患者330例,其中脑梗死235例,脑出血95例;男206例,年龄39-89岁,平均(63.23±3.83)岁,女124例,年龄40-91岁,平均(66.30±2.41)岁,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入院后24小时内获得心电图结果;(3)未进行外科开颅手术;(4)基线资料记载全面完整;(5)心电图上无预激综合征及低电压表现;(6)排除使用影响心电活动药物的患者。
1.2.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伴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脑梗死或脑出血的部位等。对确诊的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由心电图医师使用日本福田7420型12导心电图机采集心电信号。心电图诊断依据《临床心电图学》,其中ST—T改变包括ST抬高或下移、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等。若一份心电图同时有多种异常表现按异常类型分别计数。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330例脑卒中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71.21%(235/330例),其中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59.57%(140/235例),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74.74%(71/95例),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异常心电图类型比较:脑梗死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前三位为ST-T改变、左心室高血压、心房颤动,脑出血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前三位为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房性期前收缩,其中ST-T改变的发生率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但心房颤动发生率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心电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不同病变部位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各个部位病变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脑出血组均高于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均在基底节丘脑区和脑干区病变时发生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较高(脑梗死组71.72%vs84.21%和脑出血75.61%vs88.89%),见表3。同组患者中心区域(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区)病变与周围区域(脑叶、小脑、放射冠)病变比较,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增高(脑梗死组72.85%vs40.00%,脑出血组85.71%vs5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脑出血组(74.74%)显著高于脑梗死组(5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本文两组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较脑梗死更易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心血管运动中枢有关。
本文发现无论是脑梗死抑或脑出血患者,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ST-T改变,检出率分别高达44.68%、58.95%,而位居第二位心电图异常是左心室高电压。我们分析这与本文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例数较高有关,提示高血压对于脑梗死抑或脑出血患者来说均是常见病因,是脑卒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还发现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心房颤动的检出率较高(19.15%vs2.11%),2014美国心房颤动诊治指南也指出,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每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为3.00%-5.00%。而脑出血与心房颤动的关联度并不强。
已有研究证实,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与脑损害部位有关,呈同心圆改变,即靠近基底节丘脑和脑干的部位病变时其心电图异常率高,反之,周边部位病变则低。本文结果也显示位于丘脑基底节区、脑干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明显高于脑叶及小脑病灶。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心脏活动的高级植物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脑干系统,病变累及上述部位可使自主神经调节中枢受损,刺激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血中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心电图改变。
本文两组患者的基本疾病谱虽无差异,但因未能得到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心电图,在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原因时无法明确究竟是原发还是继发于脑血管病,是为本文不足之处。已有的研究也认为,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均有共同的疾理基础,因此较难界定急性脑卒中的心电图改变系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所以我们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除应及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外,尚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这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其预后评估有参考意义。
中图分类号:R743.3;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5-0419-02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脑卒中患者易引起继发性的心脏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的紊乱及心电活动的改变。目前虽然对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其心电图改变差异极大,且对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方面的差异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并确诊为脑卒中患者330例,其中脑梗死235例,脑出血95例;男206例,年龄39-89岁,平均(63.23±3.83)岁,女124例,年龄40-91岁,平均(66.30±2.41)岁,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入院后24小时内获得心电图结果;(3)未进行外科开颅手术;(4)基线资料记载全面完整;(5)心电图上无预激综合征及低电压表现;(6)排除使用影响心电活动药物的患者。
1.2.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伴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脑梗死或脑出血的部位等。对确诊的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由心电图医师使用日本福田7420型12导心电图机采集心电信号。心电图诊断依据《临床心电图学》,其中ST—T改变包括ST抬高或下移、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等。若一份心电图同时有多种异常表现按异常类型分别计数。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330例脑卒中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71.21%(235/330例),其中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59.57%(140/235例),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74.74%(71/95例),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异常心电图类型比较:脑梗死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前三位为ST-T改变、左心室高血压、心房颤动,脑出血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前三位为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房性期前收缩,其中ST-T改变的发生率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但心房颤动发生率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心电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不同病变部位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各个部位病变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脑出血组均高于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均在基底节丘脑区和脑干区病变时发生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较高(脑梗死组71.72%vs84.21%和脑出血75.61%vs88.89%),见表3。同组患者中心区域(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区)病变与周围区域(脑叶、小脑、放射冠)病变比较,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增高(脑梗死组72.85%vs40.00%,脑出血组85.71%vs5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脑出血组(74.74%)显著高于脑梗死组(5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本文两组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较脑梗死更易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心血管运动中枢有关。
本文发现无论是脑梗死抑或脑出血患者,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ST-T改变,检出率分别高达44.68%、58.95%,而位居第二位心电图异常是左心室高电压。我们分析这与本文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例数较高有关,提示高血压对于脑梗死抑或脑出血患者来说均是常见病因,是脑卒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还发现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心房颤动的检出率较高(19.15%vs2.11%),2014美国心房颤动诊治指南也指出,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每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为3.00%-5.00%。而脑出血与心房颤动的关联度并不强。
已有研究证实,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与脑损害部位有关,呈同心圆改变,即靠近基底节丘脑和脑干的部位病变时其心电图异常率高,反之,周边部位病变则低。本文结果也显示位于丘脑基底节区、脑干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明显高于脑叶及小脑病灶。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心脏活动的高级植物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脑干系统,病变累及上述部位可使自主神经调节中枢受损,刺激血管壁上的自主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血中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心电图改变。
本文两组患者的基本疾病谱虽无差异,但因未能得到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心电图,在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原因时无法明确究竟是原发还是继发于脑血管病,是为本文不足之处。已有的研究也认为,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均有共同的疾理基础,因此较难界定急性脑卒中的心电图改变系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所以我们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除应及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外,尚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这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其预后评估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