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宗教·人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血战钢锯岭》取材自二战美军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影片主要讲述了他拒绝佩带枪械上战场,并在攻占冲绳岛要塞钢锯岭的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血战钢锯岭》作为导演吉布森阔别好莱坞影坛十年的回归之作,秉持了其一贯的电影表现手法,即融合了战争、宗教、人性等诸多元素,深入阐释了战争中信仰的力量和关于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反战;宗教;信仰;人性;血战钢锯岭
  作者简介:罗倩(1987.6-)),女,汉族,湖北省荆门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战争主题解析
  人类历史上延绵不绝又影响深远的战争为电影艺术创作留下了永恒的母题。《血战钢锯岭》以被战争扭曲的人性,惨烈血腥的战斗场面,表达了战争的巨大毁灭性和呼唤和平的主题。当道斯踏上日本冲绳岛的战场时,战争的残酷就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迎面而来的卡车上,士兵血肉模糊的尸体杂乱地堆叠在一起,摇晃的军车上挤满了面无表情的伤员。道斯的内心也和观众一样被战争的惨烈所震撼。伴着军舰的隆隆炮火,对钢锯岭的进攻开始了,影片进入了高潮部分。枪林弹雨下人的生命如此的脆弱,被战火弄得面目全非的“活死人”、炸弹轰开的人的躯体、直接爆头而亡……死亡与生存只是一瞬间的事。《血战钢锯岭》力图最大程度地接近我们想象中的二战战场。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虽然不乏迎合观众观影心理和商业方面的考虑,其中也折射出了导演对战争目的和战争本质的思考。惨烈的战争场面让观众对战争再也不会抱有任何罗曼提克的幻想。战争不再是展现英雄主义的场所与舞台,它意味着真真切切的屠杀与痛楚。这种以战争反战争,以战争促和平的思想正是本片的主题之一。
  二、宗教主题解析
  本片导演梅尔·吉布森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执导的影片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片也毫无例外出现很多基督教元素,比如道斯幼年和哥哥打架,用砖头差点失手将哥哥打死,此时他正好看到的了基督教的第六条诫命——不要杀戮。道斯参军时,未婚妻送给他的离别礼物正是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而这部圣经作为重要道具在影片后半部多次出现。影片最后,道斯将圣经遗落在战场上,在战场上坚定无畏的他不停地叫着“我的圣经,我的圣经”直到战友将圣经找到并递到他的手里,他才紧紧攥在手里安心地闭上眼睛。导演吉布森不仅仅满足于影片有着宗教元素的外壳,更热衷于探索在战争这个极端环境下如何坚持和传达坚定的信仰,使宗教的主题得到升华。
  三、人性主题解析
  (一)父亲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中有一个常见的主题——父亲对主人公性格形成的负面影响。本片中道斯的父亲是参加了一战的老兵。他有着典型的战后幸存者的负罪心理:酗酒、殴打妻子,对儿子也是动辄拳脚相加。“我恨他”这是道斯对父亲形象最直接的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亲形象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正是从小耳濡目睹父亲对死去战友的愧疚之情,道斯在战场上拼尽全力救助伤员,不希望像父亲一样留有遗憾恐怕也是其中重要的心理动机。父亲变得如此暴躁完全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在道斯的心目中,战争是血腥恐怖的代名词。道斯对父亲的痛恨也转嫁到了对战争的痛恨,这种心理为道斯上了战场也不参与杀戮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二)信仰的力量
  影片中主人公因为宗教的原因,不碰枪,不持枪上战场。在处处充满杀戮毁灭的战争背景下,坚持这样的信仰是非常困难的。影片关于信仰和现实的冲突处处可见:道斯因为坚持不碰枪受到了各种不公平待遇,包括被指挥官斥责为懦夫,晚上睡觉时被其他士兵殴打,平时只能待在兵营和厕所,必须完成所有的训练(包括持枪)才能休假和未婚妻结婚,甚至差点被军事法庭因拒服兵役罪关进监狱。在坚持信仰的过程中,最怕的是对信仰本身的怀疑与否定。在战争的背景下,在周围人不解与质疑中,虽然道斯也有过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他说“如果没有信仰,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信仰和座右铭一样,是自己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石,是自己战胜痛苦的力量,是区分你我的要素。为什么道斯的故事让人如此感动,并不在于他救了多少人,而是他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放弃自己的信仰。雖然道斯的信仰不能阻止战争,但战争也改变不了他的信仰。
  四、结语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带有浓厚吉布森个人印记的影片,即有机的融合了战争、宗教、人性等元素。血腥暴力的战争场面蕴含着导演对战争实质的思考。无处不在的宗教元素传达了浓厚的宗教救赎情结。道斯对信仰的不懈追求则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人性深处善良、坚韧的赞美。
  参考文献:
  [1]杜秋丽. 解读梅尔·吉布森电影中的基督教思想[J]. 电影评介, 2011:18-19.
  [2]潘国豪. 《勇敢的心》电影结构主义解读[J]. 电影文学, 2010:92-93.
  [3]赵建常. 战争书写中的人性真实[J]. 文艺评论, 2006:47-51.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陈相伟,男,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利用偏误进行对比研究,是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的一个创新;在此之上引入认知语言学原理作为工具进行作业,以尝试提出偏误-对比-认知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虽尚属非主流,但它既符合语言学研究的规律,也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对
摘 要:“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1]从乡村中长大的人往往汲取了大地的厚重和深沉,对土地怀有难以割舍的深情。《生命册》中的蔡国寅、骆国栋和吴志鹏是作者塑造出的表现人与土地关系的典型。蔡国寅立足土地,终生都消耗在无梁村的土地上,无意间将这片土地上的精华和糟粕囫囵吞下;骆国栋在乡村中成长,在城市中发家致富,金钱财富的欲望消解了土地的厚重与深沉,是脱离土地
作者简介:李昕曈(2001.1-),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人,目前就读于辽宁省沈阳市新世纪中学。  我喜欢钢琴,就像喜欢我自己一样。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架雅马哈钢琴,并且又给我请了一位钢琴辅导老师。每当老师悠然地坐在钢琴前,深情地抚摩它的时候,微微俯身,婉婉落座,手指轻扬,指尖在键盘上愉悦的跳舞,凝气深思,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悦耳不绝,琴声委婉如微风,悠悠扬扬,令人荡气回肠;又似清清
摘 要:新疆各大高校翻译专业开展多年,教学成果显著,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语言工作者。本文着力探讨新疆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翻译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翻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马龙(1993.12-),男,新疆人,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分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
摘 要:鹰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通常象征着野心和毅力,当鹰在天空中翱翔时,人们抬头仰望,它们总被投以崇高的敬意。《追鹰日记》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模式,却巧妙地结合了电影的艺术加工手法,使该片既具有纪录片的震撼与真切,又传达出电影作为艺术类别的独特视觉审美体验。  关键词:纪录片;电影;鹰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1  小鹰在成长
Glashütte Original格拉苏蒂原创Sixties六零年代腕表  ¥52,000  细察Sixties系列表盘的颜色和纹理都相当惊喜,又是渐变,又是钢印。渐变效果的出现,要经电镀,再多次喷漆,最后再用一把专用喷枪小心地上黑,这种喷漆技术,不同的角度呈現的色泽各异,于是这渐变也像昆虫的翅膀一样独一无二。表盘在烤箱内烧结了油漆,再经受60吨压力机与一个钢印,轧上纹理。Patek Phili
摘 要:作为一部家庭伦理题材的电影,《男与女》描述了一对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女超脱道德的束缚相恋的故事,悲剧色彩的奠定是影片烘托情感的切入点,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是画面塑造的重要表现手法。李润基导演在情感的把握上丝丝入扣,将自然景观和人文社会拼接起来阐述主角在不同环境中对人性和伦理的遵循或背叛。  关键词:镜头语言;女性角色;家庭伦理  作者简介:张萌(1995.4-),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
摘 要:曹禺,中国现代话剧里程碑式人物,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的话剧艺术走向成熟。自他出现后,中国话剧界才开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并与世界接轨。在话剧界,他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开端;在现代话剧史上,他则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对于社会来说,他的话剧反映现实抨击黑暗是警醒世人的警世钟。他的每部作品都堪称经典,我们可以从曹禺对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来看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及窥探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唐宋昭君诗比较”(CX2016B527)。  摘 要:历代以昭君事迹为题材的诗歌数量惊人,反复吟唱,但诗人性别和取材角度不同,主题思想和思想感情有别。女性诗人吟咏昭君诗喜自比身世,抒发感同身受般激烈感情,昭君诗悲怨主题和毛延寿题材均是其开创,情感较之男性倍加哀婉与热烈,但亦不乏有站在民族和平角度,具有远见卓识的佳作;男性咏昭君诗大多超越了昭君个人的悲叹
摘 要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的一部影片,影片获得了第 67 届奥斯卡 6 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等重量级奖项。电影讽喻了人类理性的消解,生活主体的消失,反映了美国的后现代文化以及传统价值观。主人公阿甘被塑造成了一个正直诚实、孝顺,忠于友情和爱情,生活简单却执著的平民英雄形象,他是美国主流意识的代表,代表了传统的美国精神,更符合美国典型的保守价值观,也就是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