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的尝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erc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一理念体现了生本意识,很具人文性。为了贯彻这一教育思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进行了生动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的多种尝试。
  一、抓住学生“寻奇猎异”的心理激发其兴趣
  在激趣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有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寻奇猎异”的心理,用美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催化剂。”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阶段,在好奇心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兴趣盎然、学习热情高涨,就会主动探索、刻苦钻研,进而学有所得。反之,如果教师的讲解平铺直叙,他们就会感到味同嚼蜡、兴味索然。比如讲文言文,教师如果呆板地先教生字,再讲重点词语,然后逐句翻译,就很不符合现在孩子的胃口,教师即使声嘶力竭地讲解得很深刻、很透彻,如果不能在学生心里激发一些涟漪,他们就不会买账。所以要想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教师就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如在上课伊始运用“悬念法”进行导入,就能满足初中生喜欢“寻奇猎异”的个性和要求,紧紧吸引住学生,从而把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比如在上《木兰诗》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去结识一位古代女英雄,她比唐代的樊梨花更加战功卓著,她比宋代的穆桂英更加勇冠三军。聪明的你能告诉大家她是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兴高采烈地展开了议论,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像中了奖一样,兴奋地连连说:“花木兰,花木兰。”紧接着,笔者又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花木兰同历史上的这两位女英雄相提并论吗?”这正是他们想知道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不懂的地方就自行查阅《词语手册》,或者举起手来主动请教笔者,学习的热情让笔者非常感动。从中,笔者领悟到,一旦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的活力和实效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幽默生动的语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养的国民,其文明必日趋虚假,生活必日趋狡诈,思想必日趋陈腐,文学必日趋枯槁,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由此可见幽默的重要。语文课堂是最适合幽默之花绽放的土壤。如上泰戈尔的《金色花》这一课,如果直白地让学生仿写句子,就会显得枯燥。对此,教师完全可以幽默一点,用生动的语言说:“假如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你拥有了像哈利·波特一样的魔法棒,可以让自己随意变成世上任何一物,你将选择变成什么来回报自己的母亲呢?比一比,看谁的想象最丰富,谁最有孝敬之心。”这样学生肯定更愿意动脑思考了。又如上鲁迅的《百草园》这一课,教师如果只让学生认真读课文、读懂课文的意思,就显得机械。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下面就请我们大家追随少年鲁迅的脚步,到百草园去逛一逛,看看百草园里都有些什么,看谁在游览百草园的过程中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不言而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兴趣。这就是幽默生动的语言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博大精深、优美丰富的祖国语言陶冶学生,以语文所独具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听课中收获、在听课中陶醉、在听课中感到幸福、在听课中折服于祖国语言的美丽和神奇。适时的幽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运用幽默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就会因此而鲜活;运用幽默给生命注入知识,生命就会因此而厚重。
  三、借助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灵感
  大自然是一部神奇的、形象的、灵动的大书,花开有声,鸟飞有痕,鱼跃有形,溪流有歌。激流勇进,揽胜探险,登高远望,踏雪寻梅,静观细思,都曼妙无比。走进自然,只要用心,就会收获颇丰。课堂上,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了无生趣,了无所得。这时,何妨带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亲历其为,化抽象为形象。如上完朱自清的《春》这一课,不妨把学生带到春天的田野,叫他们去观察、去倾听花儿的开放、小草的萌发、虫鸣的悠扬、鸟啼的悠然,去体会山的巍峨、水的执着、竹的气节、松的孤傲。然后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眼前浮现出春满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灵动画面。大自然是魅力无限的,面对它学生怎能不激情满怀?又如上完何其芳的《秋天》,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学生皱着眉头无从下笔。于是笔者突发奇想,说“老师带你们寻找秋天去”。学生一听马上欢呼雀跃,我们向梅山最高峰进发,一路上他们兴奋得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喊个不停。看到农家院子里小篮球一样大的柚子,有人说找到了秋天;看到头顶人字形大雁从空中飞过,有人说找到了秋天;看到小伞一样的蒲公英在眼前飘飞,他们激动得边用嘴巴吹边说找到了秋天。登上山顶,极目向远处眺望,只见江面上浮光跃金、白帆点点、小船悠悠、桨声欸乃;近处山脚下是一片金黄的稻田,农民们有的正在忙着挥动镰刀收割,有的把收割下的稻放进脱粒机,随着机器轰鸣,稻粒已收入袋中;再看更近处半山腰上橘林里的橘已如红灯笼挂在枝头,个别树木已有黄叶飘零而下,在大片苍翠的山林间不时有几颗枫树点缀其间,形成万绿丛中点点红的景象,小草无论大小已开始结籽准备明年复生……笔者指导学生去发现秋天的与众不同,然后要学生按从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看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一下子发现了秋天在色彩方面的特点,发现了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并且非常兴奋地按小组分散开来,寻找秋天带给自己的礼物。回校后,笔者以“寻找秋天的踪迹”为题让学生作文,他们写起来得心应手,不但很快完成,而且还出现了不少佳作。这些佳作写真景,诉真情,天然不需雕饰。这让笔者不禁感叹大自然真是一位能让学生永远感到兴趣盎然的好老师!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导入、上课过程到课后巩固的设计都充满趣味性,就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营造出充满生机的高效课堂,就能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激情飞扬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其他文献
一、 研究内容  (一) 教育政策伦理研究背景  教育政策分析是伴随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是在20世纪中期以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决裂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在公共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研究重心的转移。在初阶段,停留于政策制定或规划的研究而忽视政策执行的研究,从70年代起重心就转向了对执行过程的研究。公共管理正是在“执行研究热潮”中,作为解决方法而出现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的内核是文化印记。学生在自习课堂上外在的显性表现,都与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班风学风的熏染、校园文化的浸润等内在的思想、意识、精神和认知相关,都可以归因到文化的隐性影响。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显性的教育和管理落实到位,既有文化的引领和隐性影响,也有现实的观照和显性教育,两者紧密结合,能打造高效的自习课堂。  一、大处着眼,彰显文化的魅力  我们要从文化的维度来聚焦高
小班化教学是实现人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2011年,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在全区六所中小学校试行小班化教学。我校作为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学参与了试点。
【正】 《新英汉字典》(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是近年来我国编写的一部中型工具书,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印行,1976年起陆续出版了缩印本,扩大了发行范围
期刊
过去时的解读问题一直是逻辑学家和语义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单一标记的时态系统,如Prior时态逻辑,以及传统的辖域分析法,不足以解读英语复合句中复杂的过去时时态。只有采用多标记时态系统,以上问题,特别是“从句晚于主句”的解读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多标记时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谓词具有额外的时间论元位置;(2)时态语素是时间变量在谓词时间论元位置上的具体实现;(3)“先于”与“同时”等时间意义源自与时态语素具有某种关联的、语音为空的成分;(4)目标语言里的评估时间以时间变元t’的方式出现。多标记时态系
近年来高考、中考作文评卷不断加大对套话作文的打击力度,2010年和2011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别有10份试卷在作文要求中规定“不得套作”,有些没有明文规定的也在评卷时给予压制。各地中考作文也纷纷跟着高考走,加入“不得套作”的行列。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不敢再指导学生仿写,大有“谈仿色变”之感。甚至有人认为作文不必指导,这样才能写出真情作文来。但笔者认为,初中作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对子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0例不同程度的子宫颈糜烂患者进行微波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有138例痊愈,痊愈过程为3~6个月。结论采用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
2015年6月6日至7日,中国修辞学会、湘南学院、《当代修辞学》与上海市语文学会陈望道研究会在湘南学院隆重召开了“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5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由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会长、《当代修辞学》编委会主任胡范铸教授主持,中国修辞学会会长陈光磊以及宗廷虎、刘大为、祝克懿、谭学纯、张先亮、黄锦章、叶青、施春宏、曲卫国等来自国内五十多所高校的八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脓毒症是内外科危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10万人口中有50~300例脓毒症病例,且每年以1.5%~8.0%的速度增加,脓毒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把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适时、适度地展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拓展提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