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庐山石工队伍,大冶人占十之九。本地(高垄、海会乡)石工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冶石工队伍中来。结合庐山特殊环境,大冶石工与本地石工相互取长补短,从开采到安砌逐步形成了庐山本地石工的营造特点。这种新的特点,在庐山石工中得到进一步传承光大。久之,大家不再叫他们大冶石工,而是笼统地称他们为庐山石工。
现在,机械化生产出的石材往往缺乏个性,而庐山石工利用本地石头资源丰富的特点,从开采、打磨、搬运、安砌,形成一整套“人工流水作业”,形成了本地特有的营造活动。忽略了手工工艺的建筑,必然丧失个性。而建筑需要营造者情感的投入,有时只有用情感专注的手工营造,才能体现它出神入化的鲜活灵动。顽石经过工匠加工,还有年代之磨砺,成了一栋栋富有灵性的砺石叠加的作品。
石匠场的构成和当时的戏帮子有相同之处,石工工匠精分四行,细分七八种,各工种有技术的领军人物唱主角(台柱子),没有技术、卖力气的属“跑龙套”,视工程的多少确定龙套的数量。
糙工
营造别墅的石材,完全靠糙工开采。开采由一位“开窖”师傅负责,他手下配有炮手一名,打眼工多名。打眼工三人为一组,遍布石窖、悬崖,一人手扶钢钎,两人挥舞着大锤对着钢钎轮番猛击。每击一锤,掌钎者转动一次钢钎,这样无数次的重复,才能打出一个深孔,交给炮手塞炸药引爆。为了提高开采效率,他们采用深打炮眼满塞炸药将岩石炸开的办法。炸开的石料,由糙工用撬棍撬开,集中到石窖边。
糙工师傅知道什么位置,能采出需要的石材,能凭经辨别石床的优劣,知道怎样顺或逆着石纹开采。什么样的石料,开采位置的选择,炮眼的深浅,怍药的多少都有讲究。开采师傅最辛苦,营造别墅的主要原材料都是由糙工供给的,他是石匠厂老板的顶梁柱。如果老板请客犒劳石工,糙工师傅必须坐首席。
打工
打工加工石材技艺精湛,个个都会錾花、浮雕、透雕,刻飞禽走兽。不仅有身手不凡的绝活,还要做得又快又好。
学打工,先学“跑凿”。就是将打工打钝的钢凿传送到铁匠棚里淬火,然后将淬好的钢凿送回工地。,跑凿一年后,开始正式学徒。学打工要先学会留石料的“角”,有句口头禅:“蓄不到石头角,米汤都没得喝。”意思是,石料的角最宝贵,因为它不过于坚硬,打磨要特别小心。
石料加工计有:一面镜石、条石、整石、拱券、腰线、檐口线、石柱、石墩、扶栏等,都是根据要求进行加工。,有些特殊石材还要精确地计算,甚至要放大模板进行加工。石墙的凹凸“角”变化,会出现很多阴角和阳角,加工,起来复杂。
砌工
砌工,负责石墙的安砌,有十几位抬工做他的副手,上墙的石料全凭他们搬运。别墅营造的好坏,全靠砌工与抬工的合作。砌工有许多师承的工艺,“一面镜”、“整石墙”、“乱石墙”,都是拿手好戏,他能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对尺度、比例尤为敏感。
石墙的安砌过程,是安砌师傅与抬工通力合作的过程。因为,石料大且沉重,搬运起来需要众人合力才能完成。众抬工要将石块抬上墙,落到早已看好的位置。石块抬到位还不能立即落下来,要等砌工掌控好位置,随着他一声“落杠”,众人才能歇下杠子。这时,有人解开麻纤的头尾衔接处,轻轻地抽出尾端(俗称老鼠尾巴),石块就算落上了墙。如果石块不能抬到位,砌工只好用手中的撬棍,将它从墙上一寸寸地往前拨,一直拨到合适的位置。
抬工
石材沉重,需要多人才能移动,抬工小心翼翼地打磨好石材运送到工地,运时轻抬轻放,同样小心地呵护着石材的“角”。无论在石窨还是工地的山路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抬工肩上整天压着沉重的石头翻山越岭,过河上坡。平常人走山路都气喘吁吁,负重而行的抬工哪个不累!石工们称,石头的重量是8寸的立方为100斤。
抬工是营造的主力军,约占石工总人数的70~80%。看到他们穿梭往来的劳作场面,好奇者举起相机,可他们却立刻“落杠”,拒绝拍摄。他们说,拍下来,这石头会压在身上一辈子。他们本来就苦,这样压着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用麻纤兜好大石块,系上“木牛”(木牛有绳槽,四人共抬一根木牛,增重加人,以四的倍数递增),再将手中的杠子穿过麻纤,然后上肩。抬工的个子普遍偏小,穿的都是土布青袄裤、老式对襟布衣,敞开前胸露出那古铜色的肌肉。身上搭条蓝色披肩,披肩有时披在单肩上,有时系在腰间。抬工赤脚穿草鞋,裤子都是用红绸子系的,说是能辟邪,它是过年闹龙灯的披龙绸布。休息时,他们手持工具站在一起,个个挺直身板,后面起伏的山峦映衬着他们的身影,看上去实在是大气。工地上,经常可以听见那些喜欢喊两声的石工,为了解愁随口唱民歌:
清早上工把石台,八个师傅站两排;
两根麻纤兜四角,千斤大石抬起来。
抬工将石料抬往工地集中,再由砌工指挥,将石料抬上墙,上墙的脚手架由抬工绑扎。
如今,这一带还可以看到当年石工搬运石料,在逵迤的山道上踩下的深深印痕及利用山坡的高差用麻纤往下拖毛石留下的凹槽。
现在,机械化生产出的石材往往缺乏个性,而庐山石工利用本地石头资源丰富的特点,从开采、打磨、搬运、安砌,形成一整套“人工流水作业”,形成了本地特有的营造活动。忽略了手工工艺的建筑,必然丧失个性。而建筑需要营造者情感的投入,有时只有用情感专注的手工营造,才能体现它出神入化的鲜活灵动。顽石经过工匠加工,还有年代之磨砺,成了一栋栋富有灵性的砺石叠加的作品。
石匠场的构成和当时的戏帮子有相同之处,石工工匠精分四行,细分七八种,各工种有技术的领军人物唱主角(台柱子),没有技术、卖力气的属“跑龙套”,视工程的多少确定龙套的数量。
糙工
营造别墅的石材,完全靠糙工开采。开采由一位“开窖”师傅负责,他手下配有炮手一名,打眼工多名。打眼工三人为一组,遍布石窖、悬崖,一人手扶钢钎,两人挥舞着大锤对着钢钎轮番猛击。每击一锤,掌钎者转动一次钢钎,这样无数次的重复,才能打出一个深孔,交给炮手塞炸药引爆。为了提高开采效率,他们采用深打炮眼满塞炸药将岩石炸开的办法。炸开的石料,由糙工用撬棍撬开,集中到石窖边。
糙工师傅知道什么位置,能采出需要的石材,能凭经辨别石床的优劣,知道怎样顺或逆着石纹开采。什么样的石料,开采位置的选择,炮眼的深浅,怍药的多少都有讲究。开采师傅最辛苦,营造别墅的主要原材料都是由糙工供给的,他是石匠厂老板的顶梁柱。如果老板请客犒劳石工,糙工师傅必须坐首席。
打工
打工加工石材技艺精湛,个个都会錾花、浮雕、透雕,刻飞禽走兽。不仅有身手不凡的绝活,还要做得又快又好。
学打工,先学“跑凿”。就是将打工打钝的钢凿传送到铁匠棚里淬火,然后将淬好的钢凿送回工地。,跑凿一年后,开始正式学徒。学打工要先学会留石料的“角”,有句口头禅:“蓄不到石头角,米汤都没得喝。”意思是,石料的角最宝贵,因为它不过于坚硬,打磨要特别小心。
石料加工计有:一面镜石、条石、整石、拱券、腰线、檐口线、石柱、石墩、扶栏等,都是根据要求进行加工。,有些特殊石材还要精确地计算,甚至要放大模板进行加工。石墙的凹凸“角”变化,会出现很多阴角和阳角,加工,起来复杂。
砌工
砌工,负责石墙的安砌,有十几位抬工做他的副手,上墙的石料全凭他们搬运。别墅营造的好坏,全靠砌工与抬工的合作。砌工有许多师承的工艺,“一面镜”、“整石墙”、“乱石墙”,都是拿手好戏,他能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对尺度、比例尤为敏感。
石墙的安砌过程,是安砌师傅与抬工通力合作的过程。因为,石料大且沉重,搬运起来需要众人合力才能完成。众抬工要将石块抬上墙,落到早已看好的位置。石块抬到位还不能立即落下来,要等砌工掌控好位置,随着他一声“落杠”,众人才能歇下杠子。这时,有人解开麻纤的头尾衔接处,轻轻地抽出尾端(俗称老鼠尾巴),石块就算落上了墙。如果石块不能抬到位,砌工只好用手中的撬棍,将它从墙上一寸寸地往前拨,一直拨到合适的位置。
抬工
石材沉重,需要多人才能移动,抬工小心翼翼地打磨好石材运送到工地,运时轻抬轻放,同样小心地呵护着石材的“角”。无论在石窨还是工地的山路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抬工肩上整天压着沉重的石头翻山越岭,过河上坡。平常人走山路都气喘吁吁,负重而行的抬工哪个不累!石工们称,石头的重量是8寸的立方为100斤。
抬工是营造的主力军,约占石工总人数的70~80%。看到他们穿梭往来的劳作场面,好奇者举起相机,可他们却立刻“落杠”,拒绝拍摄。他们说,拍下来,这石头会压在身上一辈子。他们本来就苦,这样压着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用麻纤兜好大石块,系上“木牛”(木牛有绳槽,四人共抬一根木牛,增重加人,以四的倍数递增),再将手中的杠子穿过麻纤,然后上肩。抬工的个子普遍偏小,穿的都是土布青袄裤、老式对襟布衣,敞开前胸露出那古铜色的肌肉。身上搭条蓝色披肩,披肩有时披在单肩上,有时系在腰间。抬工赤脚穿草鞋,裤子都是用红绸子系的,说是能辟邪,它是过年闹龙灯的披龙绸布。休息时,他们手持工具站在一起,个个挺直身板,后面起伏的山峦映衬着他们的身影,看上去实在是大气。工地上,经常可以听见那些喜欢喊两声的石工,为了解愁随口唱民歌:
清早上工把石台,八个师傅站两排;
两根麻纤兜四角,千斤大石抬起来。
抬工将石料抬往工地集中,再由砌工指挥,将石料抬上墙,上墙的脚手架由抬工绑扎。
如今,这一带还可以看到当年石工搬运石料,在逵迤的山道上踩下的深深印痕及利用山坡的高差用麻纤往下拖毛石留下的凹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