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尽是黄金浪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高日正晌,遍地黄金浪。挥汗如热雨,农夫收割忙。”同学们,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
  随着初夏的来临,麦子也顺利完成了“大变身”的过程。走吧,一起去田野,感受那“遍地黄金浪”的喜悦。
  想知道麦子是怎样“变身”的吗?继续走吧——
  麦苗返青喽
  儿童歌曲唱一唱
  “雪花花/雪花花/漫天飘/冬妈妈/冬妈妈/回来了/盖上棉被多暖和/睡吧睡吧麦苗苗……” (《冬妈妈和麦苗苗》)
  眼力大考验
  看看图中哪个是麦苗哪个是韭菜?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知识小园地
  我们现在常见的麦子是冬小麦。冬小麦秋季播种,经过一个寒冬,到第二年的夏季成熟收获。你们知道吗?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了。不过,最早种的是春小麦,春小麦是春季播种,当年夏季收获,现在有些地方仍然种植。
  另外据考证,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曾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小麦,有八千年历史。
  填一填:1.狗啃麦苗——( )(猜一歇后语)
  2.关于描写小麦的诗,我知道( )
  “暖风送走半年寒,冬麦迎来一地春。”春天来了,小麦苗经过分蘖、返青,开始了蓬勃的生长……
  长个子啦喽
  随着气温升高,麦秆使劲向上生长,春分前后,小麦苗就进入拔节阶段了,如果你用手触摸麦秆,就能明显地感觉到突起的节。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这时候的小麦最怕冷,一定要多多给它们浇水施肥。
  小贴士:农谚是历代人民从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虽然有些农谚俗语早已过时,但这些凝聚劳动人民劳动与智慧的传统民间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读一读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人怕老来苦,麦怕胎里旱,麦种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乳熟早、完熟迟,麦收蜡熟正当时。
  拔节后,小麦穗在茎节间悄悄孕育了,藏在茎节间的小麦穗随着茎节向上生长,当长到最上面一片叶子的叶鞘中,叶鞘就逐渐膨大,变成纺锤形,这个过程就是孕穗。此时的田野里青翠欲滴,生气勃勃。
  花儿花儿悄悄地开喽
  四五月间,当麦秆的最后一个茎节伸长,小麦穗由叶鞘中探出小脑袋,这时候就是抽穗了。抽穗后的2~6天内,小麦就开花了。
  你看,你看,那青碧的麦穗上挂着一串串淡黄色的小花。说是“花”,其实一点也不像花,小到完全可以忽视它们的存在,更没有香气,连蜜蜂、蝴蝶都不愿意光顾它们,只有庄稼人才知道,这是小麦在扬花。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一些植物的花,也像小麦的花那样,不起眼,但是依然精神抖擞地开放?再想想,从这些小花的身上,你们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品质?
  小麦扬花了,麦芒刺儿也变得越来越坚硬。
  看到这尖尖长长的麦芒,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开花后的小麦就进入了灌浆期,“灌浆有墒(shāng),籽饱穗方”,灌浆期的小麦最需要水和肥,此时土壤墒情(也就是土壤的湿度)对麦粒的大小和饱满有着重要的影响。再过一个多月,小麦就成熟了!
  满地尽是黄金浪喽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底,六月头,此时的田野一片金黄,小麦也进入了收割的时节。
  在收割机没有出现之前,小麦都是庄稼人一刀一刀收割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次在看到农民收割小麦的场景后,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诗《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藏在文中,赶紧找一找填上吧)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收割机代替了镰刀,现在的田野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获的小麦色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籽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喜人!
  (请根据图想象一下小麦收割时的场景,描述一下麦粒的外形。)
  彻底大变身喽
  收获的小麦都到哪儿去了呢?看看,下面这些美味的食物——
  你们想过吗,这里面都有小麦呢!
  不仅籽粒,小麦把全身都贡献给了我们。
  麦草可作为饲料或铺设屋顶的材料,还可作为编织和造纸等原料。你们看——
  看上去很普通的小麦,不仅能解决我们的温饱,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情趣。你们喜欢小麦吗?建议大家在这收获的季节走进麦田,和全身都是宝的小麦来次零距离接触吧!
其他文献
探险家,一听这词,你是不是很好奇,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  其实,他们是为了探测新事物等目的,亲自到危险的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探索和考察的人。他们可以是冒险家、旅行家或者职业航海家等。  探险家的工作充满了惊险,也充满了发现的喜悦。有这样一些巾帼英雄,她们在惊险与喜悦并存的道路上前行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探险世界。  脚踏三极的女中豪杰  有一回,她不小心踩到一块圆乎乎、软绵绵的“石头”,
期刊
我拍我写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你们体会惊险刺激的空中飞椅。别紧张,深吸一口气,跟“我”走吧!  明天春游啦!我激动得晚上都睡不着了。天刚亮,我就起床了。左等右盼,终于到出发去荆川公园的时刻了。  公园门口,我正四处张望着,“啊……”一阵阵尖叫声却急匆匆地“冲”进了我的耳朵,都快要“冲”破耳膜了,震得我头晕晕的。我试着寻找声音的源头。在那儿!远处一个巨大的风车在不停地转动,仔细一看,每个风车叶上
期刊
法国小姐今天出奇的快乐,她慷慨地招待大家吃蛋糕和水果,还做花环戴在孩子们的头上。
期刊
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你见过骑着骡子去采访的记者吗?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酷”记者,他像一位独行侠,曾多次行走在非洲的土地上,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非洲人民的生活。他就是获得第82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解释性报道奖”和第85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国际报道奖”的保罗·萨洛佩克。
期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是一篇构思巧妙、写法别致的课文。课文主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课文重点放在了对樟树的描写上,第四、五自然段用大量的笔墨由外而内、条理清晰地描写了樟树:先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写出樟树四季常青和蓬蓬勃勃的特点;再写樟树的可贵之处,
期刊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耳边传来了父亲低沉的声音。“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父亲告诉汤姆,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限还有两个小时,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他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虽然汤姆没能够拥有这条大鲈鱼,但是,他却进行了一次道德的抉择,懂得了自律的重要,“钓”到了人生中最大的“鱼”——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
期刊
蒸腾的暑气,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狗也懒得动,趴在树阴底下,吐着舌头喘气。总是把泥土刨得四处飞洒的母鸡,也像是呆了一般,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动不动。晒得泥鳅一般黑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跳到村头的河里,再不肯上岸,连头也用一片荷叶遮着。  田野里的蟋蟀受不了这热,把家搬到了村子里的屋檐下面。到了晚间,它便不停歇地鸣叫,像是在催促织机上的女主人不要停手,所以人们又叫它“促织”。  天刚放亮,促织不叫
期刊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啦。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让作文更加生动!  “生动”是对于事物灵性的思考,就是指所描写的事物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你们可能要问,那怎样才能让作文“生动”呢?别急,咱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从这句话里,我们得到的信息只是一朵干巴巴的荷花,荷花的生命力完全没有展现出来,荷花的形象很死板。  那该怎么去写荷花呢?瞧瞧,我给你们带了什么!  哇,是不同时期、不同样子的荷花!请仔细
期刊
1.这天,唐敖他们的船到了白民国。这个地方到处都是白色的泥土,远处几座小山上也都是白色的矾石;地里种着荞麦,遍地开着白花;几个耕地的农民,都穿着白衣服。
期刊
“花中真君子”,说的是什么花呢?  答案是兰花。爱国将领张学良就曾经这样赞颂过兰花:“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兰花一般生长在空谷深林,芳香清幽,淡雅脱俗,仿佛与世无争。兰花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在他们的笔下,兰花不仅是散发芬芳气息的植物,更常常“化身”为品行高洁的谦谦君子。  屈原佩兰  说到喜爱兰花,最著名的当属战国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