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在人堆儿里,孟京辉无法被轻易辨认出来,方便面头、小眼睛、一张看起来永远带着若有若无微笑的嘴巴。但当他真正笑起来,整个气场就能触动别人笑的神经,于是跟着他哈哈大笑。这次来到乌镇,孟京辉走到哪里,都穿着一件黑色短袖T恤,上面印着一只犀牛。虽然知道这是他代表作之一《恋爱的犀牛》的logo,还是忍不住问起他作为戏剧节主创人,怎么不穿礼服,他带着十足的京腔说:“嘿呦,真没那必要!你说我一普通人,干吗我到哪儿都板儿板儿的,那不有病吗!那么穿的就两种人,一种是工作需要,另一种,装逼呀!”
谁也无法从这个人外表看出他是个什么人,他称自己是一个“充满破坏欲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没来由地将所有气氛笼罩在阴霾中,带着忧伤和隐痛。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导演,更详细点儿,他是亚洲剧坛中最具影响力也最年轻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将这个身份与眼前这个雅痞联系在一起,你需要先听一段独白:阳光不错,据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北京今年将出现暖冬,然而他的出现是冷色调的,黑色皮夹克加上黑色的眼神,略带憔悴的表情中有隐藏不住要调侃的意思。
我导戏,只懂文学就够了
“会背这句台词儿呀?很多人都会背,真的。能看出来我也是个文青儿吧?”孟京辉拖长着北京话,有点得意地说。
孟京辉称自己是文青,不仅仅来源于儿时喜欢文学,大学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又分配当老师,更多的是他很早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他从不认为戏剧有多好,看了几部戏后,心想的是:“什么破玩意儿啊!”似乎戏中的一切都不能满足他的追求,与他们几次擦肩而过,孟京辉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我自己就能做戏。这个念头,让他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学欧美戏剧,读研究生。
“有时候感觉这东西挺怪的,到学校我一看,这都啥啊?我说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孟京辉的这句话容易让人想到郭德纲的段子:小学13年,中学5年,我说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他们听不懂就让我到外面去站着。
孟京辉没有去外面站着,而是选择建立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半路出家做导演对他来说非但不难,反而轻而易举,他坦承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懂文学,“我不算导演,其实我就是一文字工作者。一开始我就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表达、起点、状态都在宣告自己的正能量。我导戏,只懂文学就够了。”
和大部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孟京辉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他读欧美文学,研究超现实主义、魔幻主义流派,听摇滚,喜欢鲍勃·迪伦,质疑一切能质疑的。他称那个时候的自己觉得社会欠他的,看什么都那么别扭,这一切被他归罪于“生于六零年代”,反叛、没有安全感。后来慢慢他发现反叛没有用,质疑也没有用,当无法判断事物的时候,向社会、时代找东西迷茫的时候就要从内心找,所以后来他的作品也表达了通过在内心寻找而得到更多东西。艺术家只能热爱生活,生活能给他很多东西,包括梦想。
那时候,孟京辉就开始有一个梦想—排演《堂吉诃德》。这个梦想从成型到实现,一共用了20年。
看喜剧流泪,说明你道行够了
“为人开的门紧锁着,为狗开的洞也紧锁着,有一个声音高喊,为什么都他妈锁着!”
看过《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就知道这是一句经典台词。这部戏中的狗言狗语让整个剧场充满了欢笑声和眼泪。
“能流泪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还是看个热闹的。有些人他就不一样,你能看着这样的戏流泪,说明你道行够了。”孟京辉谈起观众对戏的理解,总有点沾沾自喜。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是“蓄意不完整”:“老祖宗说,咱家有很多宝贝都埋在后院,但我就不看。”他形容自己是話剧界的不肖子孙,谈传统文化和传统手法对他来说都是止步不前,现在戏剧界最需要的是开眼界,学会宽容、拿来主义。“问我对中国话剧界的最大贡献,那就是我孟京辉把这个圈子搅得‘乱七八糟’。”
说这样的话,孟京辉底气十足。一部扭转他整个人生的戏剧《恋爱的犀牛》问世后,编剧廖一梅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舞台上。廖一梅写过:“我看着身边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歌唱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也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廖一梅的丈夫就是孟京辉。
第一次与妻子合作,孟京辉就赢得了满堂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国内的实验剧场中,孟京辉以善用戏谑、嘲讽、滑稽模仿而备受注目。他不是将传统作品随意翻转,就是将经典大卸八块,然后在嬉闹讽谑的滑稽模仿中将其解构。他的大多数演出,如《盗版浮士德》《臭虫》《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本来已十分松散的情节主线时时被蓄意打断,枝蔓横生,不是这里加添一段幽默的小插曲,那里冒出一两句笑话,就是嵌入一首与剧情似有关又似无关的歌曲或集体朗诵。对社会人生、章法礼俗、艺术惯例,虽意在批判,却往往采取一种嬉皮笑脸、刻意夸张的姿态,令一切意义统统消弥在暧昧难明的笑闹之中。
成就感,是孟京辉做戏的中流砥柱。当成就感铺天盖地时,孟京辉开始为自己的梦想摩拳擦掌—排演《堂吉诃德》。这部塞万提斯的小说整整76万字,当孟京辉将之搬到舞台上时,浓缩到了两个小时,一场宏大的史诗在孟京辉的操控下再次成为经典。
有趣的是孟京辉并未关心他应该去关心的观众反应,他认为这是在完成他的梦想,然后继续成就下一个梦想。
大众审美是狗屎,我们要把狗屎培养好 从入行开始,孟京辉所拥有的几乎都是赞誉和掌声,就算业内的质疑声也被他称之为“关注的结果”。甚至他会说,质疑?什么质疑?我怎么没听到过?自打我做戏,就没让观众失望过!自信和成就感让孟京辉忘记挫折和不愉快,回忆起来,他竟然想不起任何扫兴的事情,“我可能太健忘了,你说人没事儿老记得那些不高兴的事儿干吗呀?就不能乐乐呵呵的?”
孟京辉经常干高兴的事儿,导戏的时候脑筋一转,会跑到舞台上给演员示范动作,在《空中花园谋杀案》排练时,他拿着话筒跨上舞台,对女演员说:“你得换一种唱法。”孟京辉示范唱起来,他说那时候自己摇曳着身躯,扭动双腿,从背后看像个跳扭秧歌的老太太。“把那个歌词,恨着唱。”他停下来说,“恨着唱,你懂吧?”
这种感觉特别像孟京辉一个人的舞台,他在舞台中央讲述自己的愤怒和欲望。
“愤怒”这个词,对孟京辉来说是可爱的,“愤青”这个词,对孟京辉来说是赞美。“你说,到老了人家还说我是愤青,多美呀!”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戏剧是孟京辉人生最美的追求,如同爱情一样。提起廖一梅,他的眉眼会温柔起来,提起戏剧,则是激动。
“审美?我说过,大众审美就是狗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狗屎培养得越来越好。”
“怀才不遇?狗屁!什么怀才不遇?说这些话的人都饿死的!”
“爱情……哦,我和她的爱情是热烈的,现在平淡了,但也有平淡的美丽。”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都有和平常不同的表情。看起来特别美。
对话孟京辉
做戏剧让我摆脱了自卑和恐惧
《风尚周报》: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戏剧?
孟京辉:我越来越不为自己的戏打动,我觉得自己的戏没什么,戏剧排完就丢在那。今天晚上《恋爱的犀牛》在常熟演出,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演,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有几个大的地方我会控制,比如灯光、音响、节奏。但《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演出太多了,我没有办法。我不是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最后呈现把握紧密的人,我更多地希望他们自己能发挥自己的状态。
《风尚周报》:他们演戏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
孟京辉:如果我在那个城市,我就会看,要是不在,我可能在忙,也可能溜哪儿喝酒去了或者干别的去了。
《风尚周报》:你觉得观众理解你的戏吗?
孟京辉:很小一部分观众会说“太棒了”,大部分观众会问“它在表達什么”。时间过去,小部分观众有新的要求,大部分观众会明白之前的戏剧。观众群体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同的是他们都感兴趣,尽管不懂也能感受到新的东西。我看不见观众,但我是和观众一同成长的。开始我们特别前卫,做以形式感为出发点的戏剧,后来我们开始面对社会来表达,现在我们将戏剧分成不同的状态探索,一种探索是前卫的,一种是市场和人的发展空间相结合,一种是特别诗意的有想象力的有创造的,属于梦的部分,还有一种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是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冲撞擦出火花。我们开始在不同方面探索。
《风尚周报》:实验戏剧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孟京辉:实验剧从某个角度来讲,除了对美学、对自己、对社会生活探索以外,还是有能量的,这个能量变得可以看见。
我这种流氓似的心态的人
《风尚周报》: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孟京辉:我个人的梦想是有自己的剧场,能在剧场里干自己愿意的事,不要想别的。最近我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帮人家找钱,另外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要找领导聊天,说说我们的公益组织,要给年轻人搭平台,有时候觉得自己都变得像一个活动家,但我真的希望有一杯茶,在排练场和演员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风尚周报》:是什么让你决定与黄磊和赖声川主创乌镇戏剧节?
孟京辉:是黄磊先提出的,他是一个特别有孩童心态的人,我这种流氓似的心态的人和他不一样。我想先走着瞧吧,但没想到他真的一步一步做了,所说的东西最后都实现了。
《风尚周报》:也就是说你对乌镇戏剧节的举办感觉很满意。
孟京辉:那当然,我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来到乌镇参加戏剧节,他们都觉得太美了,而且是国际戏剧节。全世界任何一个戏剧节,无论任何状况属于自己的特别high的没有。
《风尚周报》:你也很high吧?
孟京辉:看出来了吧?我告诉你我天天都兴奋呢,这儿看看那儿看看,你看你们拍我照片还带我去坐船,要不是你们来了,这次我还没空坐船呢,光看热闹都看不过来。天天晚上到黄镇长的酒吧(黄磊的“似水年华”)去喝酒,跟他们聊啊,聊不完!
《风尚周报》:李白斗酒诗百篇,你是否也会在微醺的状态下更容易创作?
孟京辉:那都是古人说的,谁能看见啊?有那么多人说自己不喝咖啡、不喝酒、不抽烟就没法写东西,没法创作,我怎么这么不待见这句话呢?我不敢说为自己的梦想怎么这么奋斗,我就是为我满脑子的灵感来创作的,用不着旁的东西。
观众进场向往的是一种新生活
《风尚周报》:说回梦想,你觉得乌镇戏剧节可以完成观众什么梦想?
孟京辉: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个戏剧节,会比现在牛逼多了。我的心智、成长和美学状态会更轻松。戏剧就是玩,是美学的不断延展。这次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地方,黄磊、赖声川,我们能聚在这是福气。做戏剧的能搞成这样就可以了,有剧场、有观众,还想干吗?大家在一起才像一个节日。有灯光、树影婆娑、音乐,大家看完戏有很多力量带着我们出来的时候,生活特别美。戏剧与生活真的发生联系了。我在昨天晚上散席的那个瞬间,大家聊天,我就觉得似曾相识,在梦里或者是在国外的某个瞬间见过,太好了。后来我们去喝酒,一个从北京来的导演唱:“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我。”我觉得爱情是什么?戏剧是什么?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东西。真美,不可以说是最大的,不敢说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美的戏剧节之一。在这么一个乌镇,观众带着完全不一样的心态看演出。进剧场的观众向往一种美好,向往一种新的生活,向往与日常生活超脱出来的大生活,这种生活是激励人活下去特别重要的一点。戏剧像爱情一样在身边,到底是爱上自己还是爱上爱情有时候是混合在一起的。你既爱自己也爱爱情。
《风尚周报》:投身戏剧多年,你最大的得益和牺牲是什么?
孟京辉:只有得益,没有牺牲。这真不是矫情啊,我最大的得益就是摆脱了自卑和恐惧。
谁也无法从这个人外表看出他是个什么人,他称自己是一个“充满破坏欲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没来由地将所有气氛笼罩在阴霾中,带着忧伤和隐痛。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导演,更详细点儿,他是亚洲剧坛中最具影响力也最年轻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将这个身份与眼前这个雅痞联系在一起,你需要先听一段独白:阳光不错,据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北京今年将出现暖冬,然而他的出现是冷色调的,黑色皮夹克加上黑色的眼神,略带憔悴的表情中有隐藏不住要调侃的意思。
我导戏,只懂文学就够了
“会背这句台词儿呀?很多人都会背,真的。能看出来我也是个文青儿吧?”孟京辉拖长着北京话,有点得意地说。
孟京辉称自己是文青,不仅仅来源于儿时喜欢文学,大学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又分配当老师,更多的是他很早就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他从不认为戏剧有多好,看了几部戏后,心想的是:“什么破玩意儿啊!”似乎戏中的一切都不能满足他的追求,与他们几次擦肩而过,孟京辉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我自己就能做戏。这个念头,让他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学欧美戏剧,读研究生。
“有时候感觉这东西挺怪的,到学校我一看,这都啥啊?我说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孟京辉的这句话容易让人想到郭德纲的段子:小学13年,中学5年,我说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他们听不懂就让我到外面去站着。
孟京辉没有去外面站着,而是选择建立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半路出家做导演对他来说非但不难,反而轻而易举,他坦承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懂文学,“我不算导演,其实我就是一文字工作者。一开始我就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表达、起点、状态都在宣告自己的正能量。我导戏,只懂文学就够了。”
和大部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孟京辉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他读欧美文学,研究超现实主义、魔幻主义流派,听摇滚,喜欢鲍勃·迪伦,质疑一切能质疑的。他称那个时候的自己觉得社会欠他的,看什么都那么别扭,这一切被他归罪于“生于六零年代”,反叛、没有安全感。后来慢慢他发现反叛没有用,质疑也没有用,当无法判断事物的时候,向社会、时代找东西迷茫的时候就要从内心找,所以后来他的作品也表达了通过在内心寻找而得到更多东西。艺术家只能热爱生活,生活能给他很多东西,包括梦想。
那时候,孟京辉就开始有一个梦想—排演《堂吉诃德》。这个梦想从成型到实现,一共用了20年。
看喜剧流泪,说明你道行够了
“为人开的门紧锁着,为狗开的洞也紧锁着,有一个声音高喊,为什么都他妈锁着!”
看过《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就知道这是一句经典台词。这部戏中的狗言狗语让整个剧场充满了欢笑声和眼泪。
“能流泪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还是看个热闹的。有些人他就不一样,你能看着这样的戏流泪,说明你道行够了。”孟京辉谈起观众对戏的理解,总有点沾沾自喜。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是“蓄意不完整”:“老祖宗说,咱家有很多宝贝都埋在后院,但我就不看。”他形容自己是話剧界的不肖子孙,谈传统文化和传统手法对他来说都是止步不前,现在戏剧界最需要的是开眼界,学会宽容、拿来主义。“问我对中国话剧界的最大贡献,那就是我孟京辉把这个圈子搅得‘乱七八糟’。”
说这样的话,孟京辉底气十足。一部扭转他整个人生的戏剧《恋爱的犀牛》问世后,编剧廖一梅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舞台上。廖一梅写过:“我看着身边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歌唱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也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廖一梅的丈夫就是孟京辉。
第一次与妻子合作,孟京辉就赢得了满堂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国内的实验剧场中,孟京辉以善用戏谑、嘲讽、滑稽模仿而备受注目。他不是将传统作品随意翻转,就是将经典大卸八块,然后在嬉闹讽谑的滑稽模仿中将其解构。他的大多数演出,如《盗版浮士德》《臭虫》《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本来已十分松散的情节主线时时被蓄意打断,枝蔓横生,不是这里加添一段幽默的小插曲,那里冒出一两句笑话,就是嵌入一首与剧情似有关又似无关的歌曲或集体朗诵。对社会人生、章法礼俗、艺术惯例,虽意在批判,却往往采取一种嬉皮笑脸、刻意夸张的姿态,令一切意义统统消弥在暧昧难明的笑闹之中。
成就感,是孟京辉做戏的中流砥柱。当成就感铺天盖地时,孟京辉开始为自己的梦想摩拳擦掌—排演《堂吉诃德》。这部塞万提斯的小说整整76万字,当孟京辉将之搬到舞台上时,浓缩到了两个小时,一场宏大的史诗在孟京辉的操控下再次成为经典。
有趣的是孟京辉并未关心他应该去关心的观众反应,他认为这是在完成他的梦想,然后继续成就下一个梦想。
大众审美是狗屎,我们要把狗屎培养好 从入行开始,孟京辉所拥有的几乎都是赞誉和掌声,就算业内的质疑声也被他称之为“关注的结果”。甚至他会说,质疑?什么质疑?我怎么没听到过?自打我做戏,就没让观众失望过!自信和成就感让孟京辉忘记挫折和不愉快,回忆起来,他竟然想不起任何扫兴的事情,“我可能太健忘了,你说人没事儿老记得那些不高兴的事儿干吗呀?就不能乐乐呵呵的?”
孟京辉经常干高兴的事儿,导戏的时候脑筋一转,会跑到舞台上给演员示范动作,在《空中花园谋杀案》排练时,他拿着话筒跨上舞台,对女演员说:“你得换一种唱法。”孟京辉示范唱起来,他说那时候自己摇曳着身躯,扭动双腿,从背后看像个跳扭秧歌的老太太。“把那个歌词,恨着唱。”他停下来说,“恨着唱,你懂吧?”
这种感觉特别像孟京辉一个人的舞台,他在舞台中央讲述自己的愤怒和欲望。
“愤怒”这个词,对孟京辉来说是可爱的,“愤青”这个词,对孟京辉来说是赞美。“你说,到老了人家还说我是愤青,多美呀!”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戏剧是孟京辉人生最美的追求,如同爱情一样。提起廖一梅,他的眉眼会温柔起来,提起戏剧,则是激动。
“审美?我说过,大众审美就是狗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狗屎培养得越来越好。”
“怀才不遇?狗屁!什么怀才不遇?说这些话的人都饿死的!”
“爱情……哦,我和她的爱情是热烈的,现在平淡了,但也有平淡的美丽。”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都有和平常不同的表情。看起来特别美。
对话孟京辉
做戏剧让我摆脱了自卑和恐惧
《风尚周报》: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戏剧?
孟京辉:我越来越不为自己的戏打动,我觉得自己的戏没什么,戏剧排完就丢在那。今天晚上《恋爱的犀牛》在常熟演出,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演,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有几个大的地方我会控制,比如灯光、音响、节奏。但《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演出太多了,我没有办法。我不是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最后呈现把握紧密的人,我更多地希望他们自己能发挥自己的状态。
《风尚周报》:他们演戏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
孟京辉:如果我在那个城市,我就会看,要是不在,我可能在忙,也可能溜哪儿喝酒去了或者干别的去了。
《风尚周报》:你觉得观众理解你的戏吗?
孟京辉:很小一部分观众会说“太棒了”,大部分观众会问“它在表達什么”。时间过去,小部分观众有新的要求,大部分观众会明白之前的戏剧。观众群体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同的是他们都感兴趣,尽管不懂也能感受到新的东西。我看不见观众,但我是和观众一同成长的。开始我们特别前卫,做以形式感为出发点的戏剧,后来我们开始面对社会来表达,现在我们将戏剧分成不同的状态探索,一种探索是前卫的,一种是市场和人的发展空间相结合,一种是特别诗意的有想象力的有创造的,属于梦的部分,还有一种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是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冲撞擦出火花。我们开始在不同方面探索。
《风尚周报》:实验戏剧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孟京辉:实验剧从某个角度来讲,除了对美学、对自己、对社会生活探索以外,还是有能量的,这个能量变得可以看见。
我这种流氓似的心态的人
《风尚周报》: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孟京辉:我个人的梦想是有自己的剧场,能在剧场里干自己愿意的事,不要想别的。最近我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帮人家找钱,另外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要找领导聊天,说说我们的公益组织,要给年轻人搭平台,有时候觉得自己都变得像一个活动家,但我真的希望有一杯茶,在排练场和演员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风尚周报》:是什么让你决定与黄磊和赖声川主创乌镇戏剧节?
孟京辉:是黄磊先提出的,他是一个特别有孩童心态的人,我这种流氓似的心态的人和他不一样。我想先走着瞧吧,但没想到他真的一步一步做了,所说的东西最后都实现了。
《风尚周报》:也就是说你对乌镇戏剧节的举办感觉很满意。
孟京辉:那当然,我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来到乌镇参加戏剧节,他们都觉得太美了,而且是国际戏剧节。全世界任何一个戏剧节,无论任何状况属于自己的特别high的没有。
《风尚周报》:你也很high吧?
孟京辉:看出来了吧?我告诉你我天天都兴奋呢,这儿看看那儿看看,你看你们拍我照片还带我去坐船,要不是你们来了,这次我还没空坐船呢,光看热闹都看不过来。天天晚上到黄镇长的酒吧(黄磊的“似水年华”)去喝酒,跟他们聊啊,聊不完!
《风尚周报》:李白斗酒诗百篇,你是否也会在微醺的状态下更容易创作?
孟京辉:那都是古人说的,谁能看见啊?有那么多人说自己不喝咖啡、不喝酒、不抽烟就没法写东西,没法创作,我怎么这么不待见这句话呢?我不敢说为自己的梦想怎么这么奋斗,我就是为我满脑子的灵感来创作的,用不着旁的东西。
观众进场向往的是一种新生活
《风尚周报》:说回梦想,你觉得乌镇戏剧节可以完成观众什么梦想?
孟京辉: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个戏剧节,会比现在牛逼多了。我的心智、成长和美学状态会更轻松。戏剧就是玩,是美学的不断延展。这次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地方,黄磊、赖声川,我们能聚在这是福气。做戏剧的能搞成这样就可以了,有剧场、有观众,还想干吗?大家在一起才像一个节日。有灯光、树影婆娑、音乐,大家看完戏有很多力量带着我们出来的时候,生活特别美。戏剧与生活真的发生联系了。我在昨天晚上散席的那个瞬间,大家聊天,我就觉得似曾相识,在梦里或者是在国外的某个瞬间见过,太好了。后来我们去喝酒,一个从北京来的导演唱:“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我。”我觉得爱情是什么?戏剧是什么?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东西。真美,不可以说是最大的,不敢说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美的戏剧节之一。在这么一个乌镇,观众带着完全不一样的心态看演出。进剧场的观众向往一种美好,向往一种新的生活,向往与日常生活超脱出来的大生活,这种生活是激励人活下去特别重要的一点。戏剧像爱情一样在身边,到底是爱上自己还是爱上爱情有时候是混合在一起的。你既爱自己也爱爱情。
《风尚周报》:投身戏剧多年,你最大的得益和牺牲是什么?
孟京辉:只有得益,没有牺牲。这真不是矫情啊,我最大的得益就是摆脱了自卑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