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达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滕王阁序》谋篇布局,文思缜密。文章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只略叙数笔带过,写登阁所见之景,再因境生情。叙事简练,摹写景物,笔法多变,述志,言简义丰,用典抒情。纵观全文集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全文共分七段:第一段叙事;第二、三段写景(情景交融);第四、五、六段写景抒情(抒情为主);第七段抒情叙事(叙事为主)。其中四、五、六段的抒情主要是用典抒情,王勃把自己的伤痛、悔恨、深思、才华、抱负等复杂丰富的情感全部凝聚在了《滕王阁序》中。文中典故横陈,虽语言清丽可喜,有流动自然的气势,但大量典故的堆积读来不禁让人费解,尤其是知识储备较浅薄的高中生,因此在教学该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王勃把古代事典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更要让学生理解王勃用典抒情的真正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深入了解王勃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笔者就此做一个探究性的鉴赏。
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由三四段的外景描写转至宴会场面及作者所生发的感慨上。“遥襟甫畅……极娱游于暇日”,作者从登高望远引发飘逸脱俗的兴致写到宴会的盛况,情调欢快畅达,但紧接着,作者感到好景不能永久拥有,在“穷睇眄于中天”时,面对广阔天地宇宙不免“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句更是直接道出了作者面对悲惨的人生际遇而又不可掌控的无可奈何,情感极其悲凉。“望长安于日下”,“长安”(暗指朝廷)一词我们看到了王勃渴望再被征召,重回朝廷的思想,但“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北辰”即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王勃现处环境距离京城遥远,距离君王更遥远,于是发出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感慨。回归现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身处异乡无人理解自己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作者用贾谊的典故自比,说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深谈到半夜。李商隐《贾生》一诗中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这首借古讽今的诗,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王勃此处用贾谊的典故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五段继续抒发感慨之情。由“嗟呼”领起,发出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总括命运的坎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借冯唐、李广的典故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此四句用贾谊、梁鸿的典故更进一步表明即使在圣主昌明时代也会有怀才不遇的情况发生,而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遭遇怀才不遇。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勃实则用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这些人的失意悲哀来表达对时代的批判。“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中“所赖”一词让笔势峰回路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四句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句。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厄而自暴自弃。让人不禁感慨王勃这种处卑位而有为的心胸。“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在王勃勉励自己即使年老,身处逆境也不忘初心,不坠青云之志。处在奄奄待毙时,仍然乐观开朗后又进一步告诫自己,要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正,不被污染。“酌贪泉而觉爽”这句话与其说是勉励自慰,不如说是王勃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反省。一篇为沛王助兴,讨伐英王斗鸡的《檄英王鸡》成为了王勃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文章传到高宗手中时,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做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王勃当即被逐出沛王府,断送了仕途前程。“酌贪泉而觉爽”这一句自勉的话也可看作是王勃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之后的深刻反省。“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两句一反上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的悲观情绪,勉励自己“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可以到达”。接着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两句宽慰自己早年的时光已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不晚。“孟尝高潔,空余报国之情”,此处借孟尝以自比。孟尝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但孟尝却选择在归隐中保持自己的一份高洁。王勃自比孟尝也是表达即使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的思想,这句话的思想境界是对“酌贪泉而觉爽”的升华。“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一个反问句,再巧用阮籍的典故表明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盛世,所以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的思想。
第六段,开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三句话王勃表达得极其谦卑。王勃虽做过虢州参军似可以说“微命”,但这对一个出身豪门望族,少年早慧有成的王勃来说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加上他在滕王阁宴会上做序之初的那样一种一呼而应,当仁不让,挥毫做序的傲物才情似也讲不过去。不过也正因为这些说不过去的点,才让我们在其极度谦卑的话语中感受到王勃内心最真实的悲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四句用终军、班超、宗悫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其中的“等”“慕”两字,道出了王勃报国无门和理想最终不能实现的深深遗憾之情。同龄人终军20岁就有了请缨报国的机会,宗悫14岁就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理想抱负,而现在的自己虽也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处境却是流离失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两句话风突转,似显突兀,实则表达了王勃不得不回归现实,理性面对人生的无奈。于是他自己宁愿放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王勃的父亲因受王勃牵连被贬为交趾令,对此王勃是非常内疚的,在《上百里昌言疏》中王勃这样写道:“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接着笔锋又转回宴会现场,照应开头。“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谦逊地表达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这样的谦逊对王勃这样一个曾经恃才傲物、行事莽撞的人来讲,话语中流露出来的何尝不是一种悲凉的情绪呢!“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强调自己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陪侍和聆听教诲,不禁让人感叹,这应是王勃在人生连遭重创后的深刻反省。这也是一个莽撞青年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此处王勃用司马相如自比,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颇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遗憾之情。而钟子期的典故则表达了王勃因阎公对自己惺惺相惜的感恩之情。钟子期之于俞伯牙,如同阎公之于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四中。
《滕王阁序》谋篇布局,文思缜密。文章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只略叙数笔带过,写登阁所见之景,再因境生情。叙事简练,摹写景物,笔法多变,述志,言简义丰,用典抒情。纵观全文集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全文共分七段:第一段叙事;第二、三段写景(情景交融);第四、五、六段写景抒情(抒情为主);第七段抒情叙事(叙事为主)。其中四、五、六段的抒情主要是用典抒情,王勃把自己的伤痛、悔恨、深思、才华、抱负等复杂丰富的情感全部凝聚在了《滕王阁序》中。文中典故横陈,虽语言清丽可喜,有流动自然的气势,但大量典故的堆积读来不禁让人费解,尤其是知识储备较浅薄的高中生,因此在教学该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王勃把古代事典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更要让学生理解王勃用典抒情的真正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深入了解王勃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笔者就此做一个探究性的鉴赏。
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由三四段的外景描写转至宴会场面及作者所生发的感慨上。“遥襟甫畅……极娱游于暇日”,作者从登高望远引发飘逸脱俗的兴致写到宴会的盛况,情调欢快畅达,但紧接着,作者感到好景不能永久拥有,在“穷睇眄于中天”时,面对广阔天地宇宙不免“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句更是直接道出了作者面对悲惨的人生际遇而又不可掌控的无可奈何,情感极其悲凉。“望长安于日下”,“长安”(暗指朝廷)一词我们看到了王勃渴望再被征召,重回朝廷的思想,但“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北辰”即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王勃现处环境距离京城遥远,距离君王更遥远,于是发出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感慨。回归现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身处异乡无人理解自己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作者用贾谊的典故自比,说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深谈到半夜。李商隐《贾生》一诗中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这首借古讽今的诗,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王勃此处用贾谊的典故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五段继续抒发感慨之情。由“嗟呼”领起,发出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总括命运的坎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借冯唐、李广的典故抒发生命短暂、人生易老、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此四句用贾谊、梁鸿的典故更进一步表明即使在圣主昌明时代也会有怀才不遇的情况发生,而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遭遇怀才不遇。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勃实则用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这些人的失意悲哀来表达对时代的批判。“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中“所赖”一词让笔势峰回路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四句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句。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厄而自暴自弃。让人不禁感慨王勃这种处卑位而有为的心胸。“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在王勃勉励自己即使年老,身处逆境也不忘初心,不坠青云之志。处在奄奄待毙时,仍然乐观开朗后又进一步告诫自己,要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正,不被污染。“酌贪泉而觉爽”这句话与其说是勉励自慰,不如说是王勃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反省。一篇为沛王助兴,讨伐英王斗鸡的《檄英王鸡》成为了王勃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文章传到高宗手中时,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做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王勃当即被逐出沛王府,断送了仕途前程。“酌贪泉而觉爽”这一句自勉的话也可看作是王勃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之后的深刻反省。“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两句一反上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的悲观情绪,勉励自己“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可以到达”。接着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两句宽慰自己早年的时光已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不晚。“孟尝高潔,空余报国之情”,此处借孟尝以自比。孟尝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但孟尝却选择在归隐中保持自己的一份高洁。王勃自比孟尝也是表达即使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的思想,这句话的思想境界是对“酌贪泉而觉爽”的升华。“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一个反问句,再巧用阮籍的典故表明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盛世,所以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的思想。
第六段,开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三句话王勃表达得极其谦卑。王勃虽做过虢州参军似可以说“微命”,但这对一个出身豪门望族,少年早慧有成的王勃来说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加上他在滕王阁宴会上做序之初的那样一种一呼而应,当仁不让,挥毫做序的傲物才情似也讲不过去。不过也正因为这些说不过去的点,才让我们在其极度谦卑的话语中感受到王勃内心最真实的悲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四句用终军、班超、宗悫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其中的“等”“慕”两字,道出了王勃报国无门和理想最终不能实现的深深遗憾之情。同龄人终军20岁就有了请缨报国的机会,宗悫14岁就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理想抱负,而现在的自己虽也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处境却是流离失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两句话风突转,似显突兀,实则表达了王勃不得不回归现实,理性面对人生的无奈。于是他自己宁愿放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王勃的父亲因受王勃牵连被贬为交趾令,对此王勃是非常内疚的,在《上百里昌言疏》中王勃这样写道:“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接着笔锋又转回宴会现场,照应开头。“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谦逊地表达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这样的谦逊对王勃这样一个曾经恃才傲物、行事莽撞的人来讲,话语中流露出来的何尝不是一种悲凉的情绪呢!“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强调自己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陪侍和聆听教诲,不禁让人感叹,这应是王勃在人生连遭重创后的深刻反省。这也是一个莽撞青年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此处王勃用司马相如自比,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颇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遗憾之情。而钟子期的典故则表达了王勃因阎公对自己惺惺相惜的感恩之情。钟子期之于俞伯牙,如同阎公之于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