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式”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ew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大厦的基石,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物理素养、物理学习情感和物理知识应用的有效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呢?笔者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依托,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概念教学中尝试运用“双线式”教学模式.本文就该话题进行探讨,望能助力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 “双线式”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模式与价值
  1.1 “双线式”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模式
  概念教学应该包含情境创设、建立概念和概念应用三个大的环节,其核心是“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笔者在该环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置了两条线:一条是活动线,主要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的演示和分析完成概念的定义;另一条是问题串,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归纳出概念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两条线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建构和掌握概念.具体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双线式”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实施的技巧如何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创设有助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唤起学生的感性知识.教师或运用实验,或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或组织体验活动,或介绍有趣的物理学史,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引导学生专注于被研究的对象,注意活动的观察,达到获取信息并引发思考的目的.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对学生而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双线式”概念教学,以“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于“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或实例分析出发,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得出它的定义式,两者结合建立概念.
  1.2 “双线式”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价值
  笔者在实践中运用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实施概念教学,发现其各个环节具体的教学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并予以区分,高一学到“弹力”、“摩擦力”是接触力,高一和初中学到的“重力”、“磁力”等是非接触力;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也属于非接触力.
  问题2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其熟悉的两个方面:
  (1)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什么物质作用的?重力场(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2)磁体与磁体之间的磁力是通过什么物质作用的?磁场(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
  问题3 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 创设科学史情境,引发学生概念探究的欲望.万有引力曾被认为是一种既不需要媒介,也不需经历时间,而是超越空间直接发生的作用力,并被称为超距作用.尽管牛顿本人不赞成把引力看成超距作用,然而,他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因而超距作用的坚持者仍把万有引力说成是超距作用的典范.早期的电磁理论是超距作用理论.库仑的平方反比定律似乎表明,静电力像万有引力一样,也是一种超距力.但是不是呢?法拉第后来将两块条形磁铁的N极推到一块儿,感觉到半空中磁力之间的阻力.这种力好像是作用于物体的外部,于是开始形成“力场”的概念,认为这种非接触力是通过“场”来实现近距作用的.
  问题4 库仑定律给出了两个点电荷相互作用的当量关系,那么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传递的?
  分析 (1)电荷电荷(超距作用);(2)电荷电场电荷(近距作用).
  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两者争论由来已久,近代物理证明,电场传递相互作用.介绍科学发现历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发现的基础,体会科学发现的价值,欣赏科学发现中的智慧,学习科学发现中的精神.
  2.2 探究电场,建立概念
  教材中给定的概念:电场是带电体周围存在的“特殊”媒介物质.那么特殊在哪里呢?这也是学生好奇的.教师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识: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非分子、原子组成的“特殊”物质形态.具体特殊在如下几个方面:
  特殊性1:与一般的实体物质相比,电场没有静止质量.
  特殊性2:实体物质在空间内的速度小于光速,而且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其速度和观察者的运动速度有关(运动的相对性);而电场在真空中永远以光速运动,电场的速度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无关.   特殊性3:实体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形状;而电场充满整个空间,没有体积大小、没有形状.
  特殊性4:实体物质的原子占有的空间不能同时被另一个原子占据;而若干个电场可以互相叠加,可以同时占据同一空间,具体某一个位置的电场强度是合场强.
  上述几点特殊性,对于初学“电场”概念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无法理解的,至于后面要给学生渗透多少,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而定.那么,在新授课上,我们的概念探究应该给学生构建怎样的双线呢?
  问题5 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研究、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问题6 初中时如何具体探究磁场的作用的?
  问题7 电场有什么性质呢?
  设计意图 问题5~7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电场的力学性质进行归纳,同时对于问题6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熟悉的“磁场”力的性质上,便于方法的迁移促进新概念的建立.
  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个有绝缘支座的带电体A,在A附近分别悬挂一个不带电的球和一个带电的球,观察现象.
  现象及分析 不带电的球没有发生偏离,带电的小球偏离了竖直位置;说明电场的性质是对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建立概念 如图2所示,电荷A对电荷B的作用,实际上是A产生的电场1对电荷B的作用;反过来,B对A实际上是B产生的电场2对电荷A的作用.
  问题8 既然电场对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有力作用,那么如何研究电场呢?(必须放入电荷)
  问题9 对这个电荷是有条件呢?
  (1)电荷量应充分小,不至于影响要研究的电场;
  (2)电荷的体积要小,便于研究电场中各点的情况,这种电荷叫试探电荷q.
  设计意图 试探电荷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可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想象力.
  进一步使用问题串分析电场的特征:
  问题10-1 将同一试探电荷分别放在 A、B 两点,如图3所示,发现什么特点、规律?
  问题10-2 在同一点 A放入不同电量的试探电荷,发现什么特点、规律?
  问题10-3 在另一点B 放入不同电量的试探电荷,发现什么特点、规律?
  设计意图 对于问题10-1,学生很容易从库仑定律进行判断,但是问题也随之生成,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强弱与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相对应,能不能用试探电荷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呢? 顺着这个生成性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10-2、10-3的探究中会有所发现,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理论探究,例如问题10-2的理论探究结果如表1所示.
  对于问题10-3的探究结果也与之类似,继而归纳出“不同的电荷在电场的同一点所受的电场力不同,但电场中同一点电场的强弱是唯一的”结论,再回到问题10-1,又能有新的结论:“的大小与电场的强弱一一对应,而且只与场源电荷Q和场中点的位置r有关,与引入的试探电荷无关.”这个比值恰恰就是电场的定义式.
  纵观整个“双线式”教学模式,虽然演示实验只有一个,但由于借助于“问题串”的理论探究,充分应用 “思维实验法”,促进了学生对“引入场强的必要性、场强定义方法和场强内涵”的理解.
  2.3 概念应用与拓展
  概念应用题:点电荷是最简单的场源电荷.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 Q,产生了一个电场,现在以点电荷 Q为球心,以任意长r为半径,画一个球面,进行如下的分析与思考:
  (1)在球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是否相同?
  (2)与之相距为r的A点放一试探电荷,所带电荷量为 q,试推导A点的场强的大小,并确定场强的方向?
  (3)若所放试探电荷为-2q,结果如何?
  (4)如果移走所放的试探电荷呢?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能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在本题中,学生通过电场概念应用的过程,促进了“电场”概念的内化,同时也将概念的触角延伸到了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大小、方向的确定上.
其他文献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知春。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给人窝心的温暖。  记得有一回,我和朋友到了书城,准备乘电梯上去看书。我们等了好长时间终于挤了进去。就当电梯门将要关
对于初中科学来讲,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欠佳.“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实
摘要作业研究应该回归作业的本质。作业是深化学习的过程。“就作业谈作业”难以深化研究。主张将作业结果与学习动力、学习风格、背景因素等进行关联分析,从促进学习的立场去理解作业,使“作业—数据挖掘—改进教学”形成闭环。提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推进学习导向的作业分析的主张,包括构建作业分析的指标体系、探索作业分析的有效路径、认识作业分析的重要价值等。  关键词作业研究;作业分析;学习分析;学习动力;学习风格 
在初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都把“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初中阶段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将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课程内
在实际课堂中一直存在重知识轻科学方法教育的情况,这样的现状使很多学生学到的是支离破碎而不是有序系统的知识链.在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
大雁又从北往南飞回来了,但是,时间也在它扑棱的翅膀中流逝--不是吗?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追着雁群奔跑,看着它们渐渐地飞过山川,飞过田野,飞过河流……稍长大些,我便知道,无论我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知识也大都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起点,经过科学家的抽象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因此,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的时候,学生学习物理会感觉到它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有的知识还能在身边应用.而升入高中以来,物理之中加入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和抽象模型,与生活中的联系也越来越抽象了,以致于有些同学会失去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或者感到学习物理吃力而自我效能感降低,这样一部分学生
摘要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发起的“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带领“课程建设及管理”项目组在京郊两所农村中学进行学校改进行动研究,摸索出促进农村中学持续发展的“内省式”改进工作机制。一是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式研讨,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凝聚学校改进共识;二是通过递进式培训设计,激励学校改进信心,增强学校改进动力;三是制定“链条式”行动计划,规划学校改进路线,促使改进行动有效落实。  关键词学校改进;内省式改进;学
当前的高中作文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虽然近几年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一直在改革,但是,依然没有显著的进展。如何能结合高中语文作文的多元化评价,使得高中语文作文取得
当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如何以此理念来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压强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考.  1 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基于意义建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得到充分思考和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经验成为新授认知构建活动的先行者,成为新思维、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