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上书惊动总理的“稀土之父”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月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鲜花竞艳,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是科技界每年一次的美丽约会,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成就的最高检阅台。
  当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将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徐光宪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镁光灯下,看着大红色羊皮证书上印着的金色国徽,看着证书内页国家主席的亲笔签名,听着激烈的掌声,感受着热烈的气氛,老人难掩内心的激动,对胡主席说:“感谢党和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尽管这个奖是奖给我个人的,但应该归属于我的整个科研团队。”
  颁完奖,徐光宪听到一个声音在叫自己,原来是温家宝总理。徐光宪便趋前问好,与总理握手。温总理说:“祝贺您,徐院士!我记得曾批示过您的报告。”徐光宪十分感动,他没有想到总理日理万机,还记得两年多前给自己批示的事。
  这些年来,徐光宪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和规划,发表了一系列颇具见地和创新思维的论文报告。他曾亲赴内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2005年9月,徐光宪、师昌绪、何祚庥等15位院士联名写了一份《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的院士建议上报国务院。很快,这份紧急呼吁便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笔批示:“这个建议很重要,请国家发改委阅办。”2006年6月19日,徐光宪就如何落实总理批示再度报告温总理,一周内便得到总理的再次批示:“请培炎同志阅转发改委研究,发改委可邀请徐光宪同志谈一次。”在这两份沉甸甸的批示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院士沉甸甸的心和总理的殷切关注。
  颁奖结束后,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温总理的这句话让徐光宪体会深刻,“总理的讲话非常鼓舞人心!”
  
  1955年1月,中央决定要研制原子弹,由于回国科学家中研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只有钱三强等少数专家,于是国家提出“全民办原子能”的号召,要求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建立原子能系,动员邻近领域的学者转行搞原子能。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到北大来查阅档案,并推荐徐光宪担任北大原子能系副主任。于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徐光宪开始从事原子核物理的教学和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并成立了核燃料化学教研室。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高纯度分离镨钕。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几乎一致,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更是难中之难。
  稀土元素简称稀土,又称稀土金属,在通讯信息、石油催化、彩色显示、储氢材料以及超导材料等领域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并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 中国原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但是生产技术被国外少数厂商掌握,他们将这些技术作为高级机密。中国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低价出口稀土矿物和混合物来获取蝇头小利。同时,高价进口深加工产品,使我国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窘境。
  徐光宪成了这一分离任务的领军人物。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这已是徐光宪第3次改变研究方向了。对徐光宪来说,“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理由,他转换研究方向无怨无悔。
  在这场“分离”攻坚战中,徐光宪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他建立了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
  正因为采用徐光宪的科研成果,我国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以至那些曾经无视中国“稀土大国”地位的国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随着中国的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30%—40%,包括美国钼公司、日本的稀土分离企业、法国的罗地亚公司在内的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企业,不得不面临减产、停产、破产或寻求同中国人进行分离技术方面的合作。中国终于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童年的徐光宪“好奇成癖,爱提问题”,小学时就以勤奋好学闻名乡里。
  1939年,徐光宪考取了国立交通大学,进入化学系学习。
  整整4年,徐光宪成绩始终是班级第一名。在这里,他还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大学时期班级中唯一坚持到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女孩——高小霞。“那时上大课时,几个班级的同学都在同一个教室,女同学坐在第一排,男同学按进校时的成绩高低,分坐二、三、四排。我坐在第二排,正好在高小霞的后面——几年下来,相互之间有了比较多的交流和了解。交大毕业后又同时在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不久,工厂倒闭,我在交大老师的推荐下,回母校当助教,高小霞在母校老师的介绍下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1944年7月,徐光宪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6年1月起被交通大学化学系聘为助教。同年4月18日,徐光宪与大自己1岁的高小霞在上海国际饭店结为伉俪。
  1948年初,徐光宪和高小霞都获得“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
  1949年,徐光宪欣喜地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1950年6月,就在徐光宪夫妇俩攻读各自的博士学位时,朝鲜战争爆发,继而在10月中国开始“抗美援朝”。
  当时,徐光宪已经在1951年3月通过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而且当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接连荣获两枚象征“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摆在他面前的似乎是一条通往科技高峰的坦途。同时,高小霞还有一年便可获得博士学位。
  新中国一边开始热火朝天的建设,一边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通过“总统法案”来阻止中国留学生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这时归国已经相当困难,两人只好托人在国内写信到美国,信中写道:“徐母身体有恙,须归国探望。”于是,两人谢绝导师的挽留,以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冲破重重阻力,于4月15日毅然背上行囊,乘“戈登将军号”邮轮离开美国。这是后来“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3艘邮轮。
  
  1951年初秋,老北大沙滩红楼前的老槐树依然郁郁葱葱。清晨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美丽的景色,仿佛梦境一般。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准备上“物理化学”,他们期待的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给大家讲授这门课。这个人就是徐光宪。
  几十年后,这些当年的学生在他们的文章中这样回忆这位新老师:高高瘦瘦,脸上收拾得很干净,一身西装革履,外面套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但很干净的黄色风衣,一口绍兴味很浓的普通话。
  几十年来,徐光宪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在北大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他的学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谈起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老人无比骄傲。
  “作为徐先生的学生,我们很有压力,怕赶不上先生。所以,我们一直处于‘小跑’状态。有时候,我们做试验做得很晚,但回去后还必须整理数据,并提出下一步怎么做。如果自己不考虑这些问题,那么第二天就没办法面对徐先生,因为第二天他会提出一大堆想法、一整套方案。”黄春辉院士道出了她对先生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们忘不了的是,徐光宪带他们到家里,利用晚上答疑解惑,每次写下的稿纸就有几十页之多;徐光宪让出出国访问的名额,让出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机会,把锻炼与发展的平台送给他们;徐光宪在“文革”中“自身难保”,却在学生上台挨批时挺身而出,向造反派担保“他们绝不是特务”……现居美国的黎健夫妇永远记得,在因孩子脑瘫而陷入痛苦的日子里,是敬爱的徐先生按月用稿费接济他们,还在大年初一的清晨,亲手烹了烧鸡、八宝饭摸黑送来。提起此事,徐光宪一再念叨的是:“帮不了他太多,我这做老师的心里不安啊。”
  1988年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时任福州大学校长黄金陵与徐光宪同住一室。会议闭幕的前一天晚上,徐光宪写致辞写到很晚。因为怕打扰黄金陵休息,他搬了一张小凳子放在洗手间,借助微弱的灯光俯首疾书。半夜醒来看到此景,初次谋面的黄金陵感动不已……
  
  同窗共读,同年回国,同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学部委员,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徐光宪和夫人高小霞“十同”的故事在高教界、科技界传为美谈。
  1994年,徐光宪与高小霞这对院士伉俪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在“蓝宝石婚佳侣奖”颁奖现场,徐光宪说:“我们现在还希望过一个金刚石婚。”他们都有信心完成这个爱情神话,但是天不饶人,这句话成了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愿望。
  高小霞于1998年因腮腺癌开始住院治疗。当时,已78岁高龄的徐光宪隔日就搭乘公交,花1个小时前往中日友好医院照顾爱妻。这年教师节的前一天,高小霞因医治无效离世。谈及妻子的故去,老人的声调陡然低沉,眼圈发红。
  那年追悼会上,徐光宪最后一次深情拥住高小霞,泣不成声。送走老伴,徐光宪独坐在空荡荡的房间中,抚摸着老伴生前曾经用过的遗物,翻阅和老伴在一起的一张张照片,怎能不睹物思人?
  52年的岁月,他们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如同他们的手一样。徐光宪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时说:“两位老人感情真的很好。即使是几十年的夫妻,无论到哪,也是手牵手。”可是如今手却分开了。
  徐光宪一生简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获奖者本人可以支配一笔高达500万元的巨额奖金,其中50万元归个人所得,另外450万元可由获奖者用作自主选题的科研经费。对于奖金,徐光宪没有什么个人打算:“金钱,在很少时还是很重要,因为要吃饭。但到某一个程度,它就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数字了。我现在拿院士工资,一个月有1万多块,生活很好,自己的钱已经够花了,不如用来帮别人。得奖的工作都是同我的学生和研究团队一起完成的,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包括那50万元在内,全部拿出来。几个研究团队要好好商量,怎么分配使用这些经费。经费要以稀土为主,要全部放在几个课题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小时候,徐光宪体弱多病,常去看中医。不曾想,这却让他收获了健康之外的东西。“童年时我经常要去抓中药,看到药铺的柜子上全是小抽屉,上面贴着药名,一清二楚,非常方便。我就想,以后我脑袋里也要有这样的抽屉,把学到的知识分类装起来。”
  “抽屉情结”让徐光宪养成了收集资料并分类做卡片的习惯。他家那些整齐排列的铁柜子上面都贴着标签,打开一看,从内到外整整齐齐地排放着资料,学科、标题一目了然。
  徐光宪的学生、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严纯华曾这样评价:“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先生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
  在徐光宪看来,自己挚爱一生的教书和科研是一切事情的“重中之重”。“著名爱国艺术家常香玉说过一句话,‘戏比天大’,说得非常好。对我们教师来讲,就是‘上课比天大,科研比天大。’这是一种基本的敬业精神。”
  “我现在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吃完晚饭后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放松一下精神,书放下就能睡着。”徐光宪自称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并说自己还爱看《三国演义》与《红楼梦》。工作之余,他练练八段锦、太极拳。
  采访中,徐光宪强调说,自己天资不如别人,只得靠勤奋补不足。说着,他提笔题词“勤能补拙”相赠以共勉,并盖上自己的红红印章。这时,笔者记起爱因斯坦在成为著名科学家之后,当人们请教他成功的经验时曾讲过的那句至今广为流传、却又耐人寻味的名言:“天才无非是努力加勤奋。”看到徐光宪题赠的金玉良言,笔者似乎不难理解爱因斯坦那句话的良苦用心。是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就是徐光宪,一位心系家国、总为他人着想的科学大家,一位魅力无穷的化学泰斗!※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浆料用超细铜粉的制备方法。先用一种化合物对铜的氧化物进行包覆处理,然后在高温下还原被包覆的铜的氧化物以制备铜粉,最后对所得铜粉进行高温致
【正】 目前,中师的德育工作较好,而德育为首的到位问题尚须作很大努力。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格局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在新形势下,中等师范学校实
"首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科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01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江海学刊>、<学海>、<
成果简介: 石蒜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石蒜科,含药用成分加兰他敏、石蒜碱等生物碱。现代医学证明这些生物碱成分具有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抗癌抗肿瘤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本项目是以石蒜鳞茎为原料,提取主要药用成分加兰他敏和石蒜碱的综合利用技术,以便充分有效利用我国石蒜这一丰富的野生资源。本技术药用成分提取率与纯度高。使用正交试验筛选出的浸提剂提取,提取率高达90%以上,产品纯度可达98%
<正>前不久,由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全球关注,同时也给我国核电发展提出了警示,需要我们去反思这样的问题:中国核电站安全吗?当然,从过去以及现在的表现
面对朝九晚五的工作,每个人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有的满腔热情,有的得过且过,还有的垂头丧气。你属于哪一种?
“做科学,要有点品位。”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如是说。在他看来,比较有创造性的东西,思路方法很巧妙,也比较有品位;不能只想着发表论文,而是要努力呈现新鲜见解,回答重要问题。  显然,这样的品位并不易得。它不仅意味着一种科学的高度,还体现出一种学问的境界。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的品位反映的是其价值取向和志趣追求。  科学不是速成的。生活中可能有暴发户,科学研究领域却不
未来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我认为主要做好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科普工作应当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前一段时间,我国有媒体报道吃香蕉会得癌症,但科学家在媒体上发言澄清后,谣言得以止住。关键问题在于,普通百姓对很多谣传的事情并没有搞清楚其科学道理。所以。要能够在热点、焦点问题上及时发出正确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现在,中国网民数量占全世界的
触景联想是指由某种意外或偶然事件的出现而引发的对另一事物的感知和再认识。这里的“景”是广义的,它泛指突发或展现出的一切事物状态、现象等。触景联想的最大特点是突发性和偶然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运用触景联想法就要求人们对突发或偶然事件有捕捉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电池组的发明为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谁能想到它的发明却是得益于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由此产生联想才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