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重视学科整合共融,能为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翻开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初入学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这类课文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在上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时,笔者融合了语文、科学、综合等学科的教学,使棉花姑娘拥有了多重角色身份,学生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
一、教学内容的多重设计
《棉花姑娘》一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激发了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1.抓故事,品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科普文姓“语”,棉花姑娘最重要的角色自然就是“语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主要抓手就是感觉阅读,即素读。在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的梳理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棉花姑娘先邀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最后是谁自告奋勇地治好了她的病?其他的医生是给谁治病的?”无须引导,学生在素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说出答案,完成对课文理解的任务。笔者把这几位“医生”的图片随机贴在黑板上,并且在这些“医生”旁边简要地写下了它们不能或能够给棉花姑娘治病的理由。这样,课文的内容、层次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来的。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清清楚楚的,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中的语言非常精练优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形容词ABAB的形式;在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出示关键词“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练习用一段话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句式变换,复习“把”字句和“被”字句这两个学过的重点句式。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可以学习的语言点,丰富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让棉花姑娘淋漓尽致地演绎好“语文”这个重要角色。
2.延拓展,深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这样,棉花姑娘的角色也就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的资料,从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益鸟和益虫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另外一些益鸟和益虫的活动图片和视频。学完这课后,笔者又组织学生阅读其他动物文章,如《动物百科》《昆虫记》等,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并通过故事会、知识问答等形式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亲身经历是最直观有效的教学。笔者还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的草丛中去捕捉昆虫。学生很快找到了蜗牛、蝴蝶、蚯蚓和一些不知名的小生物,并马上对这些昆虫的样子评头论足起来。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学生们已在校内外展开了大量的阅读,广泛地收集了其他益鸟和益虫的资料。那一份份精心准备的小报纷纷诞生,有打印的电脑小报,有亲笔手绘和复印的图画资料,有工整誊抄的小报等。笔者让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再一次整理,此时既可以分享别人的资料,也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与研究问题无关的资料提供给别人。看着自己的材料在别的小组发挥作用,许多同学都非常得意。他们还在大人的辅导下,开展亲子阅读,精心制作了PPT。在汇报课上,学生们解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个小老师的模样。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科学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有机地进行了学科的整合共融。棉花姑娘从校内到校外走了几个来回,拥有了多重的角色身份。
二、教学方法的多重选择
在科普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须恰当合理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轻松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1.重视读,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在朗读方面,低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正确、流利,能够读出一定的语气。《棉花姑娘》一课是以童话体裁呈现的,特别适合朗读训练。“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这些句子,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己的练读感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有不少语句感情色彩较浓,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读好对话的语气上,尽量不作纯技术性的指导。
结尾一段的语言十分生动:“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开嘴笑啦!”多么鲜活有趣的语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配乐的想象性朗读,还可以把文中的“棉花姑娘”改成“我”进行移情朗读,引导学生借此感受棉花姑娘大病痊愈的样子。入情入境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课文,才可以读得更加有声有色。学生们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角色里,陶醉在文字里,把自己当成棉花姑娘了。
2.巧妙说,说出香香的杂烩味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便可以直接获得知识,就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把“说写”融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学习再创造,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轻松穿行来回。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使科普文的阅读教学别具一番风味。
仿说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说话,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说话写话的兴趣。笔者让学生比较第2、3、4自然段的写法,引导学生仿照棉花姑娘邀请燕子、啄木鸟、青蛙的写法,来写写她还会请其他哪些益鸟和益虫来帮忙。学生纷纷以螳螂、蜻蜓、猫头鹰等为例来仿说,学以致用,使科学知识与语文学习有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改变文中角色的人称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鉴于此,笔者让学生把《棉花姑娘》改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说出自己由痛苦患病、到处求助、失望无助、得到帮助、重生微笑的变化过程。学生以第一人称——主人公的身份绘声绘色地复述了课文,融理性的科学知识于绵柔的文字之中,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故事性。
课本剧的演出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延伸,能够起到寓教于戏、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棉花姑娘》非常适合编排成课本剧。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自编自演,他们分工合作,分配角色,制作道具,设计动作,精心排练,华丽登场……这个语文活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愉快的玩乐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同时还增强了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思,反思然后善教。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文本,立足于以学生为本,践行新课标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改变教学方式,适当整合学科之间的教学,科普文就会变得和其他美文一样吸引人!
(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315400)
一、教学内容的多重设计
《棉花姑娘》一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激发了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1.抓故事,品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科普文姓“语”,棉花姑娘最重要的角色自然就是“语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主要抓手就是感觉阅读,即素读。在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的梳理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棉花姑娘先邀请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最后是谁自告奋勇地治好了她的病?其他的医生是给谁治病的?”无须引导,学生在素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说出答案,完成对课文理解的任务。笔者把这几位“医生”的图片随机贴在黑板上,并且在这些“医生”旁边简要地写下了它们不能或能够给棉花姑娘治病的理由。这样,课文的内容、层次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来的。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清清楚楚的,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中的语言非常精练优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主动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形容词ABAB的形式;在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出示关键词“先……接着……然后……最后……”让学生练习用一段话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这句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句式变换,复习“把”字句和“被”字句这两个学过的重点句式。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可以学习的语言点,丰富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让棉花姑娘淋漓尽致地演绎好“语文”这个重要角色。
2.延拓展,深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这样,棉花姑娘的角色也就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的资料,从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益鸟和益虫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另外一些益鸟和益虫的活动图片和视频。学完这课后,笔者又组织学生阅读其他动物文章,如《动物百科》《昆虫记》等,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并通过故事会、知识问答等形式来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亲身经历是最直观有效的教学。笔者还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的草丛中去捕捉昆虫。学生很快找到了蜗牛、蝴蝶、蚯蚓和一些不知名的小生物,并马上对这些昆虫的样子评头论足起来。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学生们已在校内外展开了大量的阅读,广泛地收集了其他益鸟和益虫的资料。那一份份精心准备的小报纷纷诞生,有打印的电脑小报,有亲笔手绘和复印的图画资料,有工整誊抄的小报等。笔者让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再一次整理,此时既可以分享别人的资料,也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与研究问题无关的资料提供给别人。看着自己的材料在别的小组发挥作用,许多同学都非常得意。他们还在大人的辅导下,开展亲子阅读,精心制作了PPT。在汇报课上,学生们解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个小老师的模样。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合作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科学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有机地进行了学科的整合共融。棉花姑娘从校内到校外走了几个来回,拥有了多重的角色身份。
二、教学方法的多重选择
在科普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须恰当合理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轻松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
1.重视读,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在朗读方面,低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正确、流利,能够读出一定的语气。《棉花姑娘》一课是以童话体裁呈现的,特别适合朗读训练。“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这些句子,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己的练读感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有不少语句感情色彩较浓,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读好对话的语气上,尽量不作纯技术性的指导。
结尾一段的语言十分生动:“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开嘴笑啦!”多么鲜活有趣的语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配乐的想象性朗读,还可以把文中的“棉花姑娘”改成“我”进行移情朗读,引导学生借此感受棉花姑娘大病痊愈的样子。入情入境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课文,才可以读得更加有声有色。学生们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角色里,陶醉在文字里,把自己当成棉花姑娘了。
2.巧妙说,说出香香的杂烩味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便可以直接获得知识,就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把“说写”融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学习再创造,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轻松穿行来回。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使科普文的阅读教学别具一番风味。
仿说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说话,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说话写话的兴趣。笔者让学生比较第2、3、4自然段的写法,引导学生仿照棉花姑娘邀请燕子、啄木鸟、青蛙的写法,来写写她还会请其他哪些益鸟和益虫来帮忙。学生纷纷以螳螂、蜻蜓、猫头鹰等为例来仿说,学以致用,使科学知识与语文学习有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改变文中角色的人称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起了桥梁。鉴于此,笔者让学生把《棉花姑娘》改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说出自己由痛苦患病、到处求助、失望无助、得到帮助、重生微笑的变化过程。学生以第一人称——主人公的身份绘声绘色地复述了课文,融理性的科学知识于绵柔的文字之中,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故事性。
课本剧的演出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延伸,能够起到寓教于戏、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棉花姑娘》非常适合编排成课本剧。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自编自演,他们分工合作,分配角色,制作道具,设计动作,精心排练,华丽登场……这个语文活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愉快的玩乐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同时还增强了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思,反思然后善教。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文本,立足于以学生为本,践行新课标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改变教学方式,适当整合学科之间的教学,科普文就会变得和其他美文一样吸引人!
(浙江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