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着,他用坚守诠释忠诚,与雪山冰岭为伴,书写着对党的满腔赤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离开,他用生命托举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年幼的孩子,用滚烫的大爱,温暖无数人的心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一首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随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红遍大江南北。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冰湖里托举起落水儿童,彻骨冰水中的托举成为了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这让世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帕米尔高原上的守边人,也让大家永远牢记住了拉齐尼和他一家三代的护边传奇。
英雄托举守护生命
“来人啊!快救救孩子!”
2021年1月4日,雪花落得纷纷扬扬。一名儿童不慎落入喀什大学校内人工湖的冰窟,急迫的呼喊声打破了喀什大学午后的宁静。
正在校内参加培训的共产党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和同学木沙江·努尔墩经过学校人工湖时,突然听见求救声。循声而去,只见一名儿童落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没有丝毫犹豫,拉齐尼第一个冲上湖面,直奔孩童。就在他快要拉住孩子的瞬间,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落入刺骨的湖水。但是他依然用冻僵的身体托起孩子,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
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进入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参与救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冰水消耗着拉齐尼的体力。一同施救的木沙江·努尔墩回忆说:“他是第一个下去的,在水里的时间太长了。救援中我也一度落水,整个人一下就冻僵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那么久的。”
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冰冷的湖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安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祖父和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雄鹰般飞翔,我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这是拉齐尼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诗歌《南湖》,也是他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在生死考验面前,拉齐尼·巴依卡把生的希望送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活着,他用坚守诠释忠诚,与雪山冰岭为伴,书写着对党的满腔赤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离开,他用生命托举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年幼的孩子,用滚烫的大爱,温暖无数人的心田。
忠诚守边无私奉献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帕米尔高原。
大山深处,分布着很多通往边境的山口,这些山口是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也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巡逻在边防线上。也正是在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守卫帕米尔高原这片净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鹰,是塔吉克族的图腾,他们认为鹰是英雄和正义的化身。因此大家亲切地称赞他为在云端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16年来,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行走在冰峰雪岭间,成了一名不穿军装的战士,守卫着这片净土。
2002年,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入伍。当他对拉齐尼·巴依卡叫出第一声“班长”时,并没有想到,两人之间的缘分能从部队延续到雪山深处的一个个山口、峡谷。
还是个新兵的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每次器械训练,体能都跟不上。“心里特难受,体能不行,巡边肯定吃不消。”回忆往昔,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双眼泛红,“可老班长从没责怪过我。一天晚上,他专门把我叫到操场上,单独指导器械练习的技巧和要领。之后天天如此,直到我攻克难关。”
不久,拉齐尼·巴依卡退伍了。阿布都贾米·龙吉克也接到了首次没有老班长带队的边境巡逻任务。面对座座高山和数不清的沟渠,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心里犯起了嘀咕。忽然,不远处,一个面色紫红的汉子牵着牦牛,笑吟吟地从山下走来。“老班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喜出望外,这下心里有底了!
“后来,我们渐渐熟悉了路线,但老班长很执着,每次还是给我们带路。‘山里不确定因素多,给你们带路是我的职责。’”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至今还记得老班长说的这句话,“今后,我会循着他的足迹,担起他的责任,继续为祖国守好边。”
巡逻路上,拉齐尼·巴依卡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凭着多年经验,多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冰河,他总要自己先过去,试试水深不深、流速急不急,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过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有拉齐尼·巴依卡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危险说来就来。2011年冬天,边防连一支巡逻队遭到暴风雪袭击,途中,边防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皮涛拉上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伤刚好,他就立即回到护边队伍当中。
2013年9月,巡边队经过乱石滩断崖时遭遇山体滑坡,之前巡逻的标记和路都没有了。大家一筹莫展,拉齐尼·巴依卡自己前往峭壁探路。谁料山上的落石将他砸晕,伤口處鲜血直流。战士们赶紧抢救,为他包扎伤口。拉齐尼·巴依卡清醒过来后,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坚决拒绝了:“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
2020年,拉齐尼·巴依卡成了一名村干部,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在他办公桌一旁的书柜中,整齐地码放着一沓厚厚的护边员资料。“拉齐尼·巴依卡一上任,就把这份资料整理了出来。”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党支部副书记扎热非巴依·巴拉提说,“效果很明显,村里对护边员队伍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一首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随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红遍大江南北。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冰湖里托举起落水儿童,彻骨冰水中的托举成为了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这让世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帕米尔高原上的守边人,也让大家永远牢记住了拉齐尼和他一家三代的护边传奇。
英雄托举守护生命
“来人啊!快救救孩子!”
2021年1月4日,雪花落得纷纷扬扬。一名儿童不慎落入喀什大学校内人工湖的冰窟,急迫的呼喊声打破了喀什大学午后的宁静。
正在校内参加培训的共产党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和同学木沙江·努尔墩经过学校人工湖时,突然听见求救声。循声而去,只见一名儿童落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没有丝毫犹豫,拉齐尼第一个冲上湖面,直奔孩童。就在他快要拉住孩子的瞬间,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落入刺骨的湖水。但是他依然用冻僵的身体托起孩子,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
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进入冰冷的湖水中,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参与救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冰水消耗着拉齐尼的体力。一同施救的木沙江·努尔墩回忆说:“他是第一个下去的,在水里的时间太长了。救援中我也一度落水,整个人一下就冻僵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那么久的。”
10多分钟后,当孩童被成功救起时,托举生命和希望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冰冷的湖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安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祖父和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雄鹰般飞翔,我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这是拉齐尼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诗歌《南湖》,也是他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在生死考验面前,拉齐尼·巴依卡把生的希望送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活着,他用坚守诠释忠诚,与雪山冰岭为伴,书写着对党的满腔赤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离开,他用生命托举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年幼的孩子,用滚烫的大爱,温暖无数人的心田。
忠诚守边无私奉献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帕米尔高原。
大山深处,分布着很多通往边境的山口,这些山口是护边巡逻的重点区域,也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巡逻在边防线上。也正是在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守卫帕米尔高原这片净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鹰,是塔吉克族的图腾,他们认为鹰是英雄和正义的化身。因此大家亲切地称赞他为在云端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16年来,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行走在冰峰雪岭间,成了一名不穿军装的战士,守卫着这片净土。
2002年,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入伍。当他对拉齐尼·巴依卡叫出第一声“班长”时,并没有想到,两人之间的缘分能从部队延续到雪山深处的一个个山口、峡谷。
还是个新兵的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每次器械训练,体能都跟不上。“心里特难受,体能不行,巡边肯定吃不消。”回忆往昔,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双眼泛红,“可老班长从没责怪过我。一天晚上,他专门把我叫到操场上,单独指导器械练习的技巧和要领。之后天天如此,直到我攻克难关。”
不久,拉齐尼·巴依卡退伍了。阿布都贾米·龙吉克也接到了首次没有老班长带队的边境巡逻任务。面对座座高山和数不清的沟渠,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心里犯起了嘀咕。忽然,不远处,一个面色紫红的汉子牵着牦牛,笑吟吟地从山下走来。“老班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喜出望外,这下心里有底了!
“后来,我们渐渐熟悉了路线,但老班长很执着,每次还是给我们带路。‘山里不确定因素多,给你们带路是我的职责。’”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至今还记得老班长说的这句话,“今后,我会循着他的足迹,担起他的责任,继续为祖国守好边。”
巡逻路上,拉齐尼·巴依卡总是走在前面探路,凭着多年经验,多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巡逻路上,我们每次都要穿越冰河,他总要自己先过去,试试水深不深、流速急不急,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过河。”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有拉齐尼·巴依卡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危险说来就来。2011年冬天,边防连一支巡逻队遭到暴风雪袭击,途中,边防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终于将皮涛拉上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伤刚好,他就立即回到护边队伍当中。
2013年9月,巡边队经过乱石滩断崖时遭遇山体滑坡,之前巡逻的标记和路都没有了。大家一筹莫展,拉齐尼·巴依卡自己前往峭壁探路。谁料山上的落石将他砸晕,伤口處鲜血直流。战士们赶紧抢救,为他包扎伤口。拉齐尼·巴依卡清醒过来后,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坚决拒绝了:“这是任务,绝不能因为我的一点小伤耽误了巡逻。”
2020年,拉齐尼·巴依卡成了一名村干部,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在他办公桌一旁的书柜中,整齐地码放着一沓厚厚的护边员资料。“拉齐尼·巴依卡一上任,就把这份资料整理了出来。”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党支部副书记扎热非巴依·巴拉提说,“效果很明显,村里对护边员队伍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