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复是我国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很多人受他的影响,寻求新知,寻求中国和个人的新生,他自己的生活却坎坷不顺。很多人痛惜他的怀才不遇,但严复独特的一生贡献给世人的,教训意义远大于启蒙意义。
1871年,严复以最优等的成绩从马江船政学堂毕业,派在“建威”帆船任练习生,这一年我国船政局自制的“扬武”军舰下水,严复调到该舰练习,遍历国内及日本各重要口岸。1877年,被派遣赴英留学,1879年学成回国,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调严复任学堂总教习(相当于今之教务长)。
严复的留英同学中,伊藤博文学成回国后得大重用,一举改变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同胞刘步蟾、方伯谦、林泰曾、萨镇冰等人也逐渐成为北洋海军栋梁,但他自己却仕途不顺。原因跟他急于用世却不谙韬晦、好逞口舌之快、时有激烈言词、为时人所侧目有关。他的思维超前且喜议论,使得了解他的李鸿章“患其激烈,不之近也”。除此性格缺陷,他的私德也不“严”。他意志消沉又吸食鸦片烟,李鸿章得知诚恳相劝:“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仰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
但是严复并沒有“革去”此不良嗜好,反而通常是一日三遍,而且抽得十分讲究,要专门从上海购买上好的烟膏,他的书信中就有许多嘱其妻从上海购买烟膏的记录。严复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1919年他曾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书也。”这种沉痛之言出于一生的教训。他的私德不谨使得他无法面对社会的压力,他在安庆学堂受到攻击,后来教育部要他辞去北大校长时,“吸鸦片”即是其中的一条理由。
这样的严复不可避免地跟李鸿章疏远了。他在水师学堂后期的家书中屡屡抱怨:“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一切,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在北洋当差,味同嚼蜡”,以至于悲叹“四十不官拥皋比,男儿怀抱谁人知”。曾纪泽说严复处世有“狂傲矜张之气”。为谋出路,严复曾寄望于科举,也曾与友人共同投资河南一煤矿,寻求经济富足,甚或萌生“舍北就南”,转投张之洞麾下的欲念。
这种偏激的个性担当了为同胞开智启蒙的大任,自然执于偏见而不自知。孙中山在当时认为,中国之进步,唯有全民革命一途,他希望能够与精英分子合作,同其志。当蜚声海内外的大翻译家严复到伦敦逗留时,孙文正在北美,他风尘仆仆地赶到伦敦,劝说严复支持革命。但严复表示:“中国民品之劣,民性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文因此回答了那有名的话:“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执行家也。”我们看英美革命、法国革命,都可以看到启蒙思想为革命开辟了道路。但我们于此段历史公案可知,中国近代革命的先天不足,思想家跟执行家并不一致。
严复的思想偏激还表现在他的性命无归,在激进和保守两极跳跃。他年轻时不相信政府的改革,常对人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缳我如老牸牛耳。”中法战争后,严复更不相信洋务派的“新政”设施能够“富国自强”,对洋务运动非常不满。李鸿章也因他的激进而疏远他。到清政府快要覆亡时,为了笼络社会名人,1909年,清廷赐给严复文科进士出身;1910年,海军部特授他协都统,又征为资政院议员;1911年,授海军一等参谋官。严复长子严璩也升到二品衔的高官。一家与清廷的关系密切起来后,他对革命就持有否定态度。辛亥革命以后,他怀念清王朝,常常发表言论诋毁革命,认为中国人的“识度不适于共和”。
顺理成章地,他参加了杨度等人组织的“筹安会”,鼓吹复辟帝制,为袁世凯做皇帝开辟道路。“五四”运动时,他对儿女们提出:青年不要过问政治。在《书示子璇四十韵》诗中云:“内政与外交,主者所宿留。就言匹夫责,事岂关童幼。”他说“五四”运动是“举国方饮狂,昌披等桀纣”,斥之为猖狂的举动。
严复于 1921年去世。他的遗嘱除对财产作了分配外,并以三事谆嘱家人:“一、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必不可叛。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三、两害相权,己轻群重。”据闻,他生前经常与人谈道:“老夫年将七十,暮年观道,十之八九殆與前不同。以为吾国旧法断断不可厚非。”并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
由此可知,严复的启蒙思想家一职实在要大打折扣。他一生的性命在新知旧法之间摇摆,而不知开辟中国的新生,也无这种启蒙的自觉。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畿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正教习,1889年任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思想渐趋保守。今辑有《严复集》。
1871年,严复以最优等的成绩从马江船政学堂毕业,派在“建威”帆船任练习生,这一年我国船政局自制的“扬武”军舰下水,严复调到该舰练习,遍历国内及日本各重要口岸。1877年,被派遣赴英留学,1879年学成回国,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调严复任学堂总教习(相当于今之教务长)。
严复的留英同学中,伊藤博文学成回国后得大重用,一举改变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同胞刘步蟾、方伯谦、林泰曾、萨镇冰等人也逐渐成为北洋海军栋梁,但他自己却仕途不顺。原因跟他急于用世却不谙韬晦、好逞口舌之快、时有激烈言词、为时人所侧目有关。他的思维超前且喜议论,使得了解他的李鸿章“患其激烈,不之近也”。除此性格缺陷,他的私德也不“严”。他意志消沉又吸食鸦片烟,李鸿章得知诚恳相劝:“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仰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
但是严复并沒有“革去”此不良嗜好,反而通常是一日三遍,而且抽得十分讲究,要专门从上海购买上好的烟膏,他的书信中就有许多嘱其妻从上海购买烟膏的记录。严复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1919年他曾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书也。”这种沉痛之言出于一生的教训。他的私德不谨使得他无法面对社会的压力,他在安庆学堂受到攻击,后来教育部要他辞去北大校长时,“吸鸦片”即是其中的一条理由。
这样的严复不可避免地跟李鸿章疏远了。他在水师学堂后期的家书中屡屡抱怨:“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一切,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在北洋当差,味同嚼蜡”,以至于悲叹“四十不官拥皋比,男儿怀抱谁人知”。曾纪泽说严复处世有“狂傲矜张之气”。为谋出路,严复曾寄望于科举,也曾与友人共同投资河南一煤矿,寻求经济富足,甚或萌生“舍北就南”,转投张之洞麾下的欲念。
这种偏激的个性担当了为同胞开智启蒙的大任,自然执于偏见而不自知。孙中山在当时认为,中国之进步,唯有全民革命一途,他希望能够与精英分子合作,同其志。当蜚声海内外的大翻译家严复到伦敦逗留时,孙文正在北美,他风尘仆仆地赶到伦敦,劝说严复支持革命。但严复表示:“中国民品之劣,民性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文因此回答了那有名的话:“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执行家也。”我们看英美革命、法国革命,都可以看到启蒙思想为革命开辟了道路。但我们于此段历史公案可知,中国近代革命的先天不足,思想家跟执行家并不一致。
严复的思想偏激还表现在他的性命无归,在激进和保守两极跳跃。他年轻时不相信政府的改革,常对人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缳我如老牸牛耳。”中法战争后,严复更不相信洋务派的“新政”设施能够“富国自强”,对洋务运动非常不满。李鸿章也因他的激进而疏远他。到清政府快要覆亡时,为了笼络社会名人,1909年,清廷赐给严复文科进士出身;1910年,海军部特授他协都统,又征为资政院议员;1911年,授海军一等参谋官。严复长子严璩也升到二品衔的高官。一家与清廷的关系密切起来后,他对革命就持有否定态度。辛亥革命以后,他怀念清王朝,常常发表言论诋毁革命,认为中国人的“识度不适于共和”。
顺理成章地,他参加了杨度等人组织的“筹安会”,鼓吹复辟帝制,为袁世凯做皇帝开辟道路。“五四”运动时,他对儿女们提出:青年不要过问政治。在《书示子璇四十韵》诗中云:“内政与外交,主者所宿留。就言匹夫责,事岂关童幼。”他说“五四”运动是“举国方饮狂,昌披等桀纣”,斥之为猖狂的举动。
严复于 1921年去世。他的遗嘱除对财产作了分配外,并以三事谆嘱家人:“一、中国必不灭,旧法可损益,而必不可叛。二、新知无尽,真理无穷,人生一世,宜励业益知。三、两害相权,己轻群重。”据闻,他生前经常与人谈道:“老夫年将七十,暮年观道,十之八九殆與前不同。以为吾国旧法断断不可厚非。”并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
由此可知,严复的启蒙思想家一职实在要大打折扣。他一生的性命在新知旧法之间摇摆,而不知开辟中国的新生,也无这种启蒙的自觉。
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初名传初,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畿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建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正教习,1889年任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思想渐趋保守。今辑有《严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