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亲情,润物无声”思品活动介绍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您是否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学校门口的小吃店,很多家长为孩子背着书包,有的家长一边吹,一边喂孩子,有的家长正在拿出纸巾给孩子们擦嘴。而孩子们吃完早点后却三五成群,说笑着离开,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爱被看作是平常和理所当然的。因此,我决定开展“体验亲情,润物无声”的活动,并确立了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
  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孩子们了解父母内心世界。了解父母在无声无息中为自己做的一件件小事,陪伴我们一天天成长。
  2.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们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3.辐射目标。
  邀请每个家庭的父母参与活动,将爱心孝心的情感教育以活动的方式辐射到每个家庭,让孩子们内化爱的行为,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感恩亲人的欢乐园。
  活动方式:
  活动的开展要有目的性、发展性、延续性、操作性,采用全员参与——人人动手——家校互动——层层推进多种方式,让活动者在参与、体验中情由心生。
  活动过程:
  一、“养护宝宝,情由心生”
  布置孩子们养育鸡蛋宝宝,要求同学们用一个生鸡蛋当做自己的宝宝,每天随身携带。有的同学用形似鸡蛋的塑料盒把鸡蛋包在里面,有的同学们把鸡蛋装好挂在脖子上,还有的将蛋“养”在了手腕上,有的同学为蛋宝宝建造了一个精美的房子,同学们养蛋的方式真是多种多样,孩子们都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把自己“养”的蛋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和小宝贝。同学们自从“养”蛋后才知道父母養育自己的艰辛,还知道了如何保护自己很重要。还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养蛋,用图画记录过程。
  二、“情深之处,共鸣有声”
  当开展“情深之处,共鸣有声”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时,我召开了家委会、班委会,结合本班情况开展了“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
  首先请孩子们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大家回顾了以往与父母间的一些镜头,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念亲情”。
  问题都很简单,贴近生活,但却最容易让孩子们感受到那些平时忽略了的“爱的细节”。
  1.你每天几点起床?爸爸妈妈几点起床?
  2.爸妈早上几点上班?上班前都做些什么事?
  3.爸妈几点下班,下班后做些什么?
  4.你的生日是哪天,怎么过?爸妈生日呢?
  5.请爸妈说说小时候他们的生日怎么过?
  (此时已有孩子开始流泪了)
  这时,有孩子提出质疑,既然爸妈爱我们,每天都在为我们辛勤付出,为什么有的同学还会挨打呢?我们进入活动第二环节“走近父母,理解亲情”:请一位家长为大家朗诵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听完散文,孩子们向父母们投去理解的目光。
  水到渠成我们顺利进入活动第三环节“交流互动,呼唤亲情”:此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开始小组交流,谈谈如何感恩父母。孩子们的讨论异常热烈,四个小组代表还分别上台展示。(故事小组、歌舞小组、名言小组、倡议小组)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探究、合作、体验、讨论和评价提高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综合运用、自主合作、开拓创新的能力。
  活动前我自己编创了手语操《妈妈》在校园中推广,这首歌情深意切、音乐朗朗上口、动作符合现代气息,真实地表达了母子间的亲情,在孩子们向家长表演时很容易触动到家长的内心深处。
  此时进入活动第四环节“表演共鸣、呼唤亲情”:我请孩子和自己的家长面对面,把手语操《妈妈》送给在座的家长们。在演唱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内心无比激动,孩子们用歌声唱出对父母深深的爱,活动达到高潮,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泪流满面。动听的歌曲轻轻扣击着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沉浸在感恩的世界里。
  我趁热打铁,让孩子和家长把最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并大声读出来!接着进入活动第五环节“书写心声、表达亲情”,此环节给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很多家长说出了自己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孩子们也大声地表达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最后大家把写好的卡片贴成了一颗美丽感恩树。
  活动反馈:活动在孩子们的哭声中,在家长与孩子相拥而泣中走向高潮,在理解的笑声中画上了小小的休止符。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反馈孩子好像忽然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有的家长说:“活动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我们,我们会记住永远心怀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幸福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引领。缺少问题的导向,课堂教学没有方向,也没有活力;那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依据教学内容,考虑课堂教学与学生认知的需要,应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而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时机,找准提问的“支点”,应问在关键处,从而真正做到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一、在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建立联系  数学学习是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
期刊
我国地域广阔,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民情。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家乡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在感受家乡发展变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联系实际,了解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当地的风俗》(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一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
期刊
“四时景物皆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古诗词及文章是描写四季景物的,具有景物美、动静美、写作技巧美、情趣美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读古诗词,在想象中感悟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有的古诗词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美景,表达了诗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有描写山间傍晚的景色的诗词,有描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的诗词,也有描写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用诗写童年钓鱼、游泳、林中釆摘小蘑菇的快乐场面,就像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有讲述老剃头师傅和“我”分别给小沙剃头的故事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童趣;有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写自己童年吹肥皂泡的经历的文章,描述了童年的快乐和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梦想;有讲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的文章,赞美她坚守诺言的美好品质。学习这些课文,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快乐情趣美、抒发感情美等特
期刊
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做到点面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为线索,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展知识面。在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
期刊
多年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注重了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众所周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
期刊
2019年8月,云南教育网发布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对象公示》,其中有马琼郭的名字,她是大理州永平县水泄彝族乡中心完小的教师。  马琼郭,一个山村小学教师获此殊荣,谈何容易!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成长之路。  一  1980年,马琼郭出生在永平县水泄彝族乡乐把村。  乐把村是一个彝族小山寨,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闭塞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村民生活困苦。  
期刊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活动中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构建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个性化阅读”不能以教师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的自由,不能过于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而应尊重学生、尊重生活,唤醒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体悟的状态中阅读,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升思想,提
期刊
生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源泉。生活数学包括生活问题数学化(即数学抽象)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即数学应用)两个理论层面的内容。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抽象)就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应用)就是
期刊
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具象、直观、感性一直是其鲜明的认识心理特质,而数学学科本质是抽象、理性、形式化的。数学的本质特征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儿童在学习数学之初就产生种种困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儿童与数学两个视角寻找一条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和谐发展之路,找到有利儿童数学发展的平衡点,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设计出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教学,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