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视域下中药材产业产品品牌战略研究

来源 :物流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并以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主,对中药材产业产品品牌化战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供应链管理视域下,对中药材产业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中药材产业;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China, and to Gansu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brand strateg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dustry was analyzed and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ggestions o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the brand strategy
  
   我国是世界上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中药材产业既是我国特色传统产业,又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它集农业、工业、商业和科研开发于一体,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开展中药材产品品牌建设,对做强壮大医药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材供应链综述
  1.1  供应链在中药材产业中的价值
   中药材供应链由生产供应、加工、配送和零售环节组成。中药材产品在企业间以采购、生产、销售形成的移动,称之为供应链[1]。中药材供应链,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各企业在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各个节点结为合作伙伴关系,集中各种优势资源,能够提高全链竞争力,带动供应链内所有参与者获得整体发展(参考图1、图2)。
  1.2  品牌在供应链中的功能
   中药材原材料是中药产品的物质基础,关系到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影响着后续的销售领域。中药材有其自身的特性,因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制约着产品的质量。中药材原材料的品牌化、加工包装和研发过程中的品牌战略对中药材的质量和销售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保证了资金流从消费环节最终逆向流向生产加工环节和中药材种植环节,保证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生产加工环节对产品品牌建设比较重视,而中药材原材料方面的品牌化建设非常欠缺。
  2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内中药材产业情况
   (1)中药材产业是我国特色传统产业,我国现有中药材资源超过1.2万种,随着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工种养殖中药材开始大力发展,据智妍咨询整理的公开资料,2015年我国中药材种植及基地面积达5 045.5万亩,2014年中药材产量达到352万吨,2014年中药材消费量达到342.7万吨,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 590亿元。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甘肃、陕西、辽宁、广东、云南等地。
   (2)我國中药工业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变革,中药材在中药工业的反哺之下,开始了现代中药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现代化大型药企。
   (3)中药走向世界,开始国际化之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中药材消费市场每年达到600亿美元,中医药市场巨大潜力,依然是一片蓝海。中药在世界100多个国家都有市场,中药产业成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和影响力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医治疗。
     (4)中药产业产销态势良好,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其一,中药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医药产业销售额仅占全球的7%,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药材市场的10%,与我国中药材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其二,中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研发投入力度不足;其三,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中药材种植乱象纷纷,质量下降,引发行业担忧;其四,我国大部分中药材尚未开展药品标准体系建设;其五,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GAP药材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其六,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还不够。
  2.2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
   甘肃是中国中药材生产大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产量大,质量好,是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等道地药材的主产区。
     甘肃省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定位为优先培育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以定西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河西等地区的中药材原来生产基地,建成了陇西、渭源、兰州新区等多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全省43个县被列为中药材种植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现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 600多个,药材加工龙头企业200余家。
     然而甘肃中药材产业竞争力不强,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杂,质量良莠不齐,总体生产技术落后,种植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加工水平低,中药材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药材价格波动大,核心企业号召力不强,后续产业断链,中医药科研人才匮乏,研发力度严重不足,导致甘肃中药材品牌建设困难,产品缺乏竞争力。   2.3  甘肃中药材产业供应链现状
   甘肃中药材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地域性的药材种植基地,拥有特色鲜明的品种,中药材生产环节已形成气候,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但甘肃中药材加工环节不给力,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缺少大型现代化企业引领带动,精加工和深加工不够,中药材“洗洗泥、扎个捆”就出售,严重影响中药材的附加价值,缺乏响当当的大品牌,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成为陇药产业最大的短板,严重制约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供应链不畅通,导致中药材价格波动大,影响种植户生产的积极性。
  2.4  甘肃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1)2018年,甘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60万亩,产量预计120万吨。其中当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大黄和党参占全国产量的60%,黄芪占全国产量的50%。岷县是“中国当归之乡”,渭源是“中国党参之乡”,陇西是“中国黄芪之乡”[2],河西地区则是中国甘草品种最佳的产地,拥有发展中药产业链的特色资源。
   (2)全国有三大中药材集散中心,河北的安国,安徽的亳州,另外一个就是甘肃的陇西文峰中药材集散中心,药材成交量巨大。
   (3)甘肃地处中国西北,气候干而不燥、凉而不湿,成为“南药北储”的最佳区域。目前,甘肃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保持在100万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保持在150万吨以上。甘肃正在政府大力支持之下加速形成“中药陇储、陇药中用”,打造西南西北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西北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和国际体检中心。
  3  中药材产品品牌化趋势
  3.1  中药材品牌化市场需求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中药材品牌化能够使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给中药材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产生增值效益。
     在中医行业,企业有品牌,比如百年老店同仁堂;中成药有品牌,比如云南白药,这些都为企业和产品带来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然而中药材却很少有品牌,事实上中药材往往强调的就是道地药材,药材质量的好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在中医行业内流传已久,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营养价值下降等都成为困扰中药行业的难题。
     而中药材品牌化则是解决这些困扰的关键。比如甘肃的特色中药材岷县当归,通常人们认为这就是优质当归的代表,其他的比如怀山药、浙贝母、辽细辛等,都是中药材品牌化的例证。
     中药材品牌化对企业来讲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增加利润,对消费者来说,更容易买到优质的产品,而对于中药材大宗交易行业来说,品牌同样重要,中药材品牌化能够提高中药材的高效流通,标准化、规则化的中药材极大地方便了生产企业采购使用,节省成本。
  3.2  中药材品牌化难点
     第一,中药材品牌化的难点在于,中药材行业缺乏统一的流通标准,虽然《中国药典》为代表的国家标准、各省市的地方标准、企业制定的内部标准,都是中药材标准,但国家标准缺乏对规格等级等方面的规范,不能完全满足中药材的商品化流通过程,地方标准互不统一,而中药材具有“一地产、全国用”的特点,地方标准同样限制了中药材的跨省流通。企业标准为企业内部制定,指导企业自身的采购、生产过程,不具有代表性[3]。
     第二,中药材溯源制还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中药材的道地性种植、GAP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溯源制产业链的建立落地难。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材尚未开展药品标准体系建设。
     第三,专业自动化机械设备缺失。中药材因为粗细长短不同,形状不规则,工艺要求特殊,加工设备难以通用,单品种产值小等原因,中药材初加工设备研发跟不上企业需求。
     第四,成本制约市场推广。一个新品牌,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在质量提升的同时,品牌的推广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成本,这必然导致前期产品成本的增加,而现在很多初加工都是作坊式加工,人工成本低,投入少,影响初加工企业的投入力度。
  3.3  中药材品牌化探索
     中药材的流通過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农户生产—进入市场—企业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中药材属性发生了两次转变:农产品—商品—工业品。然而在实际流通过程中,中药材一直未能达到商品化、工业化标准,结果造成无法形成品牌。
     中药材品牌化首先要实现标准化。中药材行业并非缺乏标准,而是标准太多,这就需要初级加工商按照恰当的行业标准进行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将农产品变为标准化的商品。标准化的商品进入企业生产后,需要引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建立完善的流程制度,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降低加工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统一化,等级标准化。
     工业化完成之后,要对商品进行进一步统一:统一内外包装,统一标签印制标明各项详细质量标准,建立追溯体系,记录生产、收储、加工过程和方法,保证药材来源可溯。最后中药材进入市场流通,积淀品牌的品质、信誉和服务,逐步形成核心优势,形成口碑,实现品牌化。
  4  中药材产品品牌化策略
  4.1  构建新型供应链模式
     中药材产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利用供应链强大的功能效应,尤其是对供应商管理,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中药材供应链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协同合作。中药材供应商是中药产业链的源头,我国中药材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目前多局限于中药材及其产品的销售流通环节,而缺乏对药材供应商的监控。
     要实现中药材品牌化,就要通过监管中药材供应商,对种植基地的良种选育、田间栽培管理、采收初加工以及包装储运进行管理和检验,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而核心企业主导着供应链的运作。核心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行业影响力和融合力,具有极强的信誉和产品开发能力。构建新型供应链模式,就是要紧紧抓住中药材供应商这一环节,建设核心企业,利用核心企业的影响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活力。
  4.2  整合上游资源,提升产业优势
     中药材供应链有其自身特点,中药材种类、来源和分布的多样性决定了供应链的复杂性,尤其是野生资源的获取,加大了供应链的复杂性。批发市场是中药材供应链的主要节点,中药材饮片企业是中药材供应链的主要核心企业,中药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在于中药材供应链上游[4],整合上游资源,能够保证整个中药材供应链的顺畅。
     甘肃中药材产地品质优势明显,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多元化栽培模式已形成,一些道地中药材品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但品牌化处于弱势地位。
     原因在于甘肃中药供应链缺乏核心企业带动,种植、加工、营销等体系松散,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和规模化仓储还不到位。由于甘肃中药材绝大多数是由农民分散种植,规模小、数量多,规模化和集中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联盟,种子培育、田间栽培管理、农药残留、采收等方面管理粗放,缺乏统一标准,加之信息不畅,导致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价格浮动大,药贱伤农时有发生;初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分散,工业化投入不足,产品管理标准不一,往往造成生产成本难以降下来,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中药材储运方面专业化不强,组织乏力。
     甘肃中药材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保证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中药材产品研发能力,加快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证中药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供应链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规划,能够整合上游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发挥供应链管理强大的功能效应,为上游资源开发和提升提供条件,为产品品牌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核心企业带动,做强陇药品牌
   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资源多达2 500余种,当归、党参、黄芪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18个道地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陇药有极大的品牌潜力。比如岷县的当归,素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说[5]。甘肃药企生产的贞芪扶正系列药品,不仅是陇货精品而且被国家确定为“中药保护品种”和原产地认证产品。“泯州牌”浓缩当归丸、“德林牌”归芪扶正胶囊等享誉全国。但整体来说,甘肃中药材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对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名优特产无形资产的工作比较迟滞。
   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核心在于质量,质量是品牌的保证,有了品牌就有了优势,有了效益。陇药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大中药材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强化品牌意识,组织品牌认证工作,加强中药材标准化建设。
     目前甘肃全省通过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达500多家,但缺少大型核心企业带动。在医药产业中,大品种是成就大企业的核心,陇药产业最大的短板正是缺少大品种。2018年8月,甘肃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提出将以培育陇药大品种为切入点,提升陇药综合实力。这为“陇药”品牌战略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4.4  政策扶持,为品牌化发展提供保障
     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甘肃中药材产业需要政府在组织机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配套资金等方面给予重视支持,并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名优产品,走分工协作专业化发展道路。
     目前,甘肃正在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2018年,甘肃将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省10大生态产业之一,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步伐。早在2011年,甘肃省就出台了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10条措施,支持中医中药产业做大做强。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这为甘肃中药材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5  加强科研,提高科技含量
     中药材产业是集农业、工业、商业和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加强科研,提高科技含量,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中药材的附加价值。品牌建设,要依托科研开发,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提高中药材的科技含量,要以科技为先导,以科技园区示范带动农户发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实施野生资源驯化栽培。加快制定中药材生产标准,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组培和滴灌等高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另外,还要按照中医药现代化要求,提高中药材的优质化、标准化、规范化,落实产地质量认证登记以及信息服务工作。
  4.6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加大文化传播
   产品品牌化离不开市场的推广,建设信息交流中心,拓展销售渠道、融资通道、建立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不可或缺。而加大文化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文化是品牌建设与传播的灵魂,是中药材产品品牌构建的重要手段。
     甘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名医名药传说典故众多。比如中华医学之祖、《黄帝内经》的著作者岐伯,就来自甘肃庆阳[6],“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是甘肃灵台人,“药王”孙思邈曾在甘肃渭源留下许多传说。甘肃敦煌中医药文献更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一些中医药文化富有生命力,比如党参传说的故事、药王孙思邈定西轶事等还在民间传播,甘肃通渭皮影戏《药王孙思邈》2015年曾晋京演出。充分利用这些富有人文色彩的文化资源,能够助力甘肃中药材产品品牌的发展。
  5  结束语
   中药材品牌建设,需要中药材供应链各个节点共同参与,壮大整个产业链,最后反哺各个参与者,为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用供应链管理思维对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能够清晰了解整个链条中各个节点的企业状况,从而为协调各方发展、为中药材品牌战略提供清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宝军. 供应链视角下甘肃定西中药材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李琛奇,陈发明. 甘肃推动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从“扎捆”卖药材到培育“陇药”品牌[EB/OL]. (2018-11-23)[2021-01
  -15].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811/23/t20181123_30849154.shtml.
  [3] 李谛. 中医药文化及其品牌设计探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赵喜卓. 紧盯国际市场 活化优势资源 拓展增效空间——加快甘肃省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32-34.
  [5] 刘峥. 困境与突破:中药材供应链创新发展研究[J]. 中草药,2017,48(19):4126-4132.
  [6] 劉铌丽. 文化——中医药品牌建设与传播的灵魂[J]. 中国品牌,2007(7):84-85.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构建了基于Stackelberg的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二级供应链模型,分析在VMI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链之间的收益共享因子。以实例企业XX公司的调研数据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收益份额所处的区间R∈0,0.75时,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处于最优的共享状态,能够有弹性的实现收益共享。  关键词:分散式供应链;VMI;Stackelberg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建成一流、绿色、智慧的现代化新区。需要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资源。绿色智慧物流体系作为城市基础支撑性和引领性产业,应从制度、信息平台、标准体系、配送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五个方面系统、全面构建雄安新区绿色智慧物流体系,助力雄安新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关键词:雄安新区;绿色智慧物流;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技术产业下属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占高技术产业总量的比重高达55.95%,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采取系统聚类方法将30个省(西藏数据缺失将其剔除)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按人均指标分成发达省区、中等发达省区、欠发达省区,以此引入反映区域差异的虚拟变量,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期刊
摘要:新兴产业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崛起。新兴产业需要具有知识交叉融合,创新创造和数据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化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做好前期规划筹备,中期监督管控,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新兴产业人才标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科技的运用,不仅为全球信息传递与沟通创造了广阔的平台,也为传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引擎,进而产生了“互联网+物流”的运营模式,即“智慧物流”。同时,作为服务行业的两大龙头,物流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未来服务产业实现一体化运作的必然趋势。这种“互联网+物流”的运营模式又进而为旅游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加速了旅游与物流两大产业的融合。文章基于此背景,重点阐释以河南“汝瓷”为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贸易便利化使得各国之间交流更加快捷、高效,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提和保障。在衡量贸易便利化的各项指标中,铁路、港口与物流绩效是关键所在。因此文章选取铁路运输长度、港口设施建设指数以及物流绩效为核心解释变量,并选取高速公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GDP、人口数、经济关联度等5个辅助解释变量,构造引力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其对我国贸易
期刊
摘 要:城市物流空间结构是物流活动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的集聚状态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介绍了柳州城市物流节点布局以及线路布局现状,并对其物流空间结构布局规律进行分析,最后在柳州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背景下提出柳州物流布局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为柳州城市物流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物流空间结构;物流节点;物流线路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Urban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安徽省GDP、货运周转量、物流网络里程以及物流产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基于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法,对安徽省历年区域物流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其中物流业产值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VAR;Granger因果检验;脉
期刊
摘 要:全域旅游需要适应于需求能力的旅游服务创新供给。文章通过对旅游供应链供需两侧的分析评价,从旅游供应链供需两侧耦合的维度构建出供需两侧协同化集成驱动的旅游供应链优化模式。结合桂林市实际,运用GCA-SEM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供给侧对桂林旅游产业转换的结构影响居主导地位;(2)旅游需求侧对桂林旅游经济总量特征性指标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最后为供需两侧集成驱动的旅游供应链优化模
期刊
摘 要: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销售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创新发展营销集散模式势在必行。以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为例,从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的发展阶段、营销集散方式及市场销售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台湾水果大陆营销集散现状,针对存在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物流设施设备落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及营销集散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推进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和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创新台湾水果营销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