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自然会产生许多跟科学知识有联系的故事和典故。在进行新授课时,如能紧扣教材内容,利用这些小故事、典故作为“引子”,铺陈渲染,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并使之持久保持下去,激发他们与老师、知识点的互动,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流畅、效率更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利用“小故事”植入新课教学的经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直观生动、贴近学生且易于理解,这是科学教学中知识点导入的首选。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平滑过渡知识点,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惯性时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性?”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学生听完这样的故事,笑完之后就会觉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讲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我就讲一小笑话,一人去医院看望他住院的朋友,见面后说:“你怎么被人打成这样?”谁知他的朋友说:“你不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他打我就等于我打他。”他的朋友愕然。同学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我又进一步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对的,但他的朋友却忽略了脸和手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我又顺势讲了鸡蛋碰石头的例子,使同学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是很有趣的。
二、运用科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在讲《光的折射》中透镜的应用时,为加深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理解,我事先准备了一块冰,上课时先设“埋伏”:“大家不要小看这普通的冰块,关键时刻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接着我采用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支南极探险队,在探险过程中不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全体队员的生命。接着告诉大家:“我们在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种生火的道理,大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这样的生火工具。”学生们马上集中精神,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解,这样一来,课堂效果立竿见影,课后一连三四天,学生们不仅认真研习课本内容,探讨透镜的聚光、成像条件与原理,而且自己动手用冰块打磨、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凸透镜并进行了班级比赛:看谁制作的凸透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作业纸烧焦。一个小小的事例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效果是简单的实验室演示所无法达到的。
三、精彩科幻故事,增强学生好奇
在故事的取材上,笔者还大胆使用了神话传说和科幻故事。实践证明,只要这样的内容跟教材相关知识点密切相关,完全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样做往往更符合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究新事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我在描述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时,为加深学生对“相对静止”的理解,借用了电影《生死时速》的故事情节:歹徒在一辆公共汽车里安装了炸弹,车子的时速一旦超过每小时50英里就不能再减速,否则便会引起爆炸,里面的乘客能脱身吗?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并设计解救车上乘客的方案。谁知寥寥数语,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展示学生成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能每堂课都由教师来讲故事,时间一长,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学生都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可以由学生先预习,自己来编写小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在《观测太空》这堂课中,就用了这种方法。有个学生在故事中写到:仙后戴着M形的王冠,拿着大小两只取名为大熊、小熊的勺子,满世界捕捉十字架形的天鹅。全班都捧腹大笑,但其实他写得很形象,更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可是,事后我又觉得绝大多数学生的劳动成果没有办法跟大家一起分享,明显看到有些同学的脸上有些失落。于是我在班级中留了一块空间,取名为《我们的科学故事世界》。让学生分成四小组,把写的故事贴在墙上,然后每组评一个最优秀的,上课的时候师生一起来分享。
五、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科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科学与新材料”,“科学与新能源”,“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总之,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故事情境,努力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故事令人快乐,科学使人智慧。通过设计故事,让参与者体会在故事中揭开自然界奥秘的快乐,达到了解自然科学规律、掌握知识的目的。所以在故事情境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可以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直观生动、贴近学生且易于理解,这是科学教学中知识点导入的首选。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平滑过渡知识点,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惯性时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性?”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学生听完这样的故事,笑完之后就会觉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讲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我就讲一小笑话,一人去医院看望他住院的朋友,见面后说:“你怎么被人打成这样?”谁知他的朋友说:“你不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他打我就等于我打他。”他的朋友愕然。同学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我又进一步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对的,但他的朋友却忽略了脸和手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我又顺势讲了鸡蛋碰石头的例子,使同学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是很有趣的。
二、运用科技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在讲《光的折射》中透镜的应用时,为加深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理解,我事先准备了一块冰,上课时先设“埋伏”:“大家不要小看这普通的冰块,关键时刻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接着我采用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支南极探险队,在探险过程中不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全体队员的生命。接着告诉大家:“我们在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种生火的道理,大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这样的生火工具。”学生们马上集中精神,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解,这样一来,课堂效果立竿见影,课后一连三四天,学生们不仅认真研习课本内容,探讨透镜的聚光、成像条件与原理,而且自己动手用冰块打磨、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凸透镜并进行了班级比赛:看谁制作的凸透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作业纸烧焦。一个小小的事例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效果是简单的实验室演示所无法达到的。
三、精彩科幻故事,增强学生好奇
在故事的取材上,笔者还大胆使用了神话传说和科幻故事。实践证明,只要这样的内容跟教材相关知识点密切相关,完全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样做往往更符合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究新事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我在描述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时,为加深学生对“相对静止”的理解,借用了电影《生死时速》的故事情节:歹徒在一辆公共汽车里安装了炸弹,车子的时速一旦超过每小时50英里就不能再减速,否则便会引起爆炸,里面的乘客能脱身吗?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并设计解救车上乘客的方案。谁知寥寥数语,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展示学生成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能每堂课都由教师来讲故事,时间一长,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学生都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可以由学生先预习,自己来编写小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在《观测太空》这堂课中,就用了这种方法。有个学生在故事中写到:仙后戴着M形的王冠,拿着大小两只取名为大熊、小熊的勺子,满世界捕捉十字架形的天鹅。全班都捧腹大笑,但其实他写得很形象,更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可是,事后我又觉得绝大多数学生的劳动成果没有办法跟大家一起分享,明显看到有些同学的脸上有些失落。于是我在班级中留了一块空间,取名为《我们的科学故事世界》。让学生分成四小组,把写的故事贴在墙上,然后每组评一个最优秀的,上课的时候师生一起来分享。
五、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科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科学与新材料”,“科学与新能源”,“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总之,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故事情境,努力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故事令人快乐,科学使人智慧。通过设计故事,让参与者体会在故事中揭开自然界奥秘的快乐,达到了解自然科学规律、掌握知识的目的。所以在故事情境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可以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